![]()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Sep 2000 您的住址: 春滿四合院
文章: 2,747
|
引用:
沒禮貌 人家水土散熱器加持的 ![]()
__________________
音樂恆久遠,CD永流傳! 羅馬並不是一天造成的 ∼敗家也不是三冬五冬的 >.<" 小豹貓流浪到哪兒, 永遠都是小豹貓 公告 : 孝子孝女(新手爸媽)經驗交流............服務處成立囉 =================================================== 來PCDVD七八區,一定要認識的重要人物~~M頭 請不要在"非政治區"的版面談政治,不然.... 範例一 : 我已經鎖定目標暸,同意開槍的請囬帖 範例二 :陳水扁的廢統論是幹嘛的? 範例三 :邵XX要死就快點 不要歹戲拖棚 範例四 :陳菊選上,陳大總統說要搬到高雄去住!! <==== 這串枉死的人還真不少 範例五 :總統後選人辯論會看了有一點吐血 <==== 這串不怕死的人還真多啊 範例六 :貓纜基座淘空 擬遷4、5個塔柱 工時最少要2年 <==== 看到日裔帳號要閃遠一點 完美示範(全滅)(整串坑殺) : 提名顏寬恆 馬總統下達輔選令 回嗆馬英九 蔡英文:兩岸政策黑箱讓人民不滿 洪秀柱政見 簽兩岸和平協議 補充說明:站長:回應政治文者視同發政治文 加強說明:站長:送你紅十字,一路好走之類的也算回文,我這樣講的夠明白了嗎?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11
文章: 3
|
這麼長一穿討論竟然沒有好吃的便當
失敗中的失敗!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r 2002
文章: 783
|
原來學院派的都這麼弱~~~~~~
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服役中 ProMedia 5.1 + Pioneer 老解碼器繼續撐著用 Cheery G80-1800 LG OPTIMUS G PRO好讚阿! DELL2707WFP 超大視野感動中!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9 您的住址: 府城
文章: 17
|
引用:
太晚參與本版,收圖不多,徒留遺憾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新天鵝堡
文章: 2,336
|
所以大家繼續拍得獎片吧~
===========================================================================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ssueID/20110914 誰謀殺了台灣電影(李福鐘) 2011年 09月14日 日前《蘋論》大力讚揚近幾年票房告捷的本土電影,包括《海角七号》、《艋舺》、《雞排英雄》等,認為是讓國片起死回生的英雄。這幾部作品既然已名利雙收,再多一些錦上添花的肯定,原本無可厚非。 《蘋論》為了凸顯這些賣座片的路線正確,不指名地把「上一代」導演搬出來痛批了一番,說他們「謀殺了台灣電影」。指控雖然未稱名道姓,但熟悉近20年台灣電影發展的讀者,無不心知肚明所指何人。台灣電影票房低迷了十餘年,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然而問題何在,卻沒有簡單的答案。至少,不應該胡亂找幾個替死鬼,亂棒打死。不指名把「上一代」導演們抬出來批鬥,不止讓當事人百口莫辯,而且萬一誤殺忠良,已經很弱勢的藝術電影工作,士氣安在? 有市場才有投資 首先必須澄清一個關鍵問題: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排擠了商業市場發展嗎?電影票房絕對是件在商言商的事,只要有利可圖,製片公司自然願意撒錢;前景不明,投資報酬率不高,沒人會跟荷包過不去。過去20年市道如此低落,仍有一批導演寧願抵押房子籌錢拍片,期待的絕對不純粹只是票房而已,還有對創作的堅持。要知道,如果市場可期,不管那些被《蘋論》指控為「謀殺犯」的導演們拍了什麼東西,自然會有千千萬個投資人,拍出千千萬部《艋舺》與《雞排英雄》來。一旦市場蕭條,就算曲高和寡的導演們都抓去關禁閉,市場也不可能因此復活。 可是按照《蘋論》的邏輯,台灣電影市場過去十多年的低迷,竟然是這些孤芳自賞的創作者的錯,明明人不是我殺的,罪過全由我來扛,這不是含沙射影、血口噴人嗎? 較合理的提問,應該是為何十多年來投資人不願注資這個市場?因為市場都被自命清高者壟斷?還是找不到有利可圖的投資標的?答案應該是後者吧。就這個角度來說,《海角七号》、《艋舺》、《雞排英雄》當然功不可沒,因為一個低迷到不行的市場,突然被挖出金礦,投資客自然蜂擁而至,後市看好。台灣的文創產業,仍是一個有待開發與測試潛能的市場,近兩年國片找到可期待的發展路線,可喜可賀。不過必須注意的警訊,反而是本土電影已經很久沒在國際頂尖影展得獎了。 久未得獎是警訊 上一部得到歐洲三大影展肯定的台灣電影,是哪個?《色,戒》雖然掛著台灣的招牌,可是平心而論,資金、導演與工作團隊,其實是跨國合作的成果。蔡明亮《天邊一朵雲》得到柏林影展銀熊獎,卻已經是2005年2月的事。國片票房近年頻頻告捷的背後,是創作能量的下滑。這樣的趨勢,難道真令人額手稱慶、奔相走告? 電影票房和電影歷史的書寫,其實是兩回事。侯孝賢、楊德昌與蔡明亮的時代,票房或許不盡如人意,但以其作品,在藝術電影領域開創了屬於台灣的一頁。反觀 1980年代以前的三廳電影,曾為片商賺進大把大把鈔票,然而一個充斥著俊男美女談情說愛的拍片環境,掩飾了多少現實的冷漠與謊言?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史所副教授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4 您的住址: 一立方公尺的香格里拉
文章: 617
|
引用:
電影就是電影,一開始發明出來就是吃爆米花打發時間的娛樂用服務 要看現實有多醜惡花15塊錢買份蘋果日報就有了 現在一張電影票差不多要300 我頭殼有洞才去看那種輔導金片 商業片市場活絡,帶來大量資金、技術、人才 整個市場要先發展到一個規模才能夠讓電影文化多元 連"電影文化"都不存在,是要追求什麼深度? 平時不看電影的人,看到什麼現象跳出來講個兩句就變成專家了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Feb 2011
文章: 346
|
學院派的話能聽...............狗X都能吃
不過我還是不打算去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