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08
|
引用:
個人用HDTune測硬碟還有個習慣: 就是把準確性改成「完整測試」、區塊大小改成「128K」,和預設值有沒有差別我就不知道了 畢竟光跑一趟就要花二、三個小時(順便檢查有無壞軌),我可沒力氣再玩一遍了 此文章於 2010-10-31 10:00 PM 被 浮出水面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08
|
找到一張以前用 Everest 測的 6400AAKS,平均寫入時間為 8.12ms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08
|
又找到一張以前用 Everest 測的 P7K500,平均寫入時間為 8.02ms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Nov 2005
文章: 259
|
參考下面兩篇的寫入測試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08983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last=23457781# 看來,大概是HD Tune 4.60版更改「寫入」的存取時間的計算方式了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08
|
引用:
感謝佐證 ![]() 個人認為舊版HDTune的計算方式並不正確,現在不過是還給大家一個公道罷了 比方說將資料寫入硬碟時,硬碟可以「同時」進行寫入Buffer及尋找可用空間的動作,相對節省回應時間 但隨機從硬碟讀取資料時就沒辦法「同時」進行上述動作,因此讀跟寫的時間當然會有差別 此文章於 2010-11-01 07:15 AM 被 浮出水面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08
|
再補一張新測已退役的7K160,平均寫入時間為 7.09ms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苦命IT工人
文章: 586
|
![]() 引用:
hdtune網站 引用:
hdtune pro 的確在4.6版動過Access Time。 個人依據呈現的結果看來,應該是送了ATA指令把寫入快取打開了。 有助於SSD跟傳統硬碟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比較。 畢竟新一代有快取的SSD不開寫入快取效能會很慘, 也許無法用ATA指令取消?(需查證),這樣對傳統硬碟不公平。 或可以陰謀論的說是傳統硬碟商施壓?所以改變測試方式。 總而言之,這樣的改變並不是好事。 一是版本間的測試基準不同。 二是有利於大Cache機種的成績,但大家都明白實際上性能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改都改了,只好再看數據的時候多留意版本的問題了。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08
|
引用:
一、只要有本主題在,測試基準並不會成為困擾。再說 Everest 與 IOMeter 早行之有年,只不過是 舊版的HDTune 特例獨行罷了 二、請提出「有利於大Cache機種」的證據,否則如何讓人信服? 此文章於 2010-11-01 11:15 AM 被 浮出水面 編輯.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台北苦命IT工人
文章: 586
|
![]() 引用:
恩 其一 問題是在於hdtune的測試方法前後不一,跟他有沒有特立獨行無關。 早期的hdtune跟hdtach兩套軟體測出來的Access Time也是有差異。 一般會差2ms左右,但因為軟體不同測試的方法也不一致,所以是無妨的。 其二 其實這點我錯了,不用Cache大小不同,不一樣的快取策略就可以讓這個數據很漂亮了。 圖片引用自 legitreviews.com ![]() 這顆基礎是綠標改來的EVDS,會覺得他實際性能比日立 7K1000.C 好嘛? 6.48ms比7.57快超過1ms喔~~~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08
|
引用:
有長期注意我發文(前帳號)的人一定知道我一向不在乎硬碟存取時間的長短(14樓已解釋過),我唯一在乎的只有最大資料傳輸率,但其他人不這樣想,所以才有這許多紛爭。 你的「快取策略」剛好證明我上述一直以來堅持的看法是完全正確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