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47
|
那時候很單純, 其實廠房的工作, 願意做且時間願意配合, 收入都還不錯.
我9點半, 經過很多都還亮燈, 10/11出來附近吃小吃的工人是當時的特色. 當時鍾情很便宜大碗的鱔魚意麵(但都是點米粉), 也有滷肉飯+豬血湯. 反正就是各式各樣的攤販, 就跟如今的海安路一樣. 不同的是海安路應付如今觀光客與文青或出來約會的, 而當時[深夜食堂]應付勞工. 當然也有合菜喝酒.. 那些我沒參加過.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05
文章: 25
|
引用:
我還有印象 小時候吃米粉湯10元~~~~~ 30年前就只有這樣了= = 現在也一堆工作收入也才26-28K左右...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47
|
引用:
現在其實比較慘, 起薪不論, 實際收入, 現在法規有加班上限, 以及各種"保護勞工." 問題是, 這很多都是把勞工"同性質化, 同類化, 去差異化." 我想要多做多賺呢? 不行. 上限快到了, 你這個要改責任制的才不會犯法. 以前光靠加班就可以有的穩定高收入, 現在看起來固定收入提高, 總收入降低, 靠接案數. 不同的工作, 不同的性質, 不同的人來做, 通通規劃成一樣的. 這裡先不提我家裡有需求是身為現在唯一一個賺錢的人, 我需要放開規定讓我盡量做.. 抱怨完了, 鼻子摸摸. 保護了很多收入不高的小確幸, 這不能否認; 但也壓制了很多需要且能夠做的.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8
文章: 1,088
|
引用:
1990年南部暑期工讀生月薪4萬8。(高中生15歲起,大學生18歲起) 真的是精英中的精英。 1987年左右,我高中同學去新生南路啤酒屋打工,傍晚上班,做到 第二天早上,月薪三萬,加小費後4∼5萬。 台北綁鋼筋板模至少2200/天,要有體力耐操耐曬,小工1200,粗工1800。 裝潢木工師傅3000,水電油漆2500上下。北部缺工,南部缺工程, 師傅一律-500。 我們鄉下木工師傅一個月只有做十幾天,一個月也沒有4萬8。 台北是天天都有工作,可是他們不想離家太遠。 87年,新店通用電子工廠女作業員好像18000-22000之間,未計全勤獎金。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2,172
|
引用:
世界上比較有制度的國家,有哪一個沒有明文規定加班時數上限的? 加班多賺錢的基礎是雇主願意如實給加班費 現在的台灣是如實給加班費的老闆比較多還是苛刻加班費的老闆比較多? 勞工政策沒辦法面面俱到的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47
|
引用:
我知道, 所以這部分抱怨完了, 摸摸鼻子, 改責任制, 接case算獎金件也是可以. 畢竟總是要保護需要保護的大多數人, 你別太敏感, 看完我全篇, 理解感觸再說.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閃亮亮的永和*~
文章: 6,096
|
很多國家都經歷過薪資先漲,然後房地產暴漲的階段,這有什麼好稀奇的?
之後大多數的國家都會故意戳破房地產泡沫(地價稅),以免妨礙真正的經濟發展。 台灣如果不是靠高階外銷在撐,經濟早就被高地價拖垮了,因為地價房租是企業經營上的一大成本,成本當然要越低越好。 中國如果外銷大幅萎縮的話,也必須回頭整治過高的房地產價格,要不然企業都會撐不下去。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n 2004
文章: 79
|
引用:
其實先進國家還真的沒幾個有上限 印象中只有日本, 想要降低過勞死說要訂上限 不須規定上限的原因是有落實高加班費 員工瘋狂加班公司會倒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pr 2011
文章: 99
|
咱台灣的套路是對系統性問題不做根本性處理啊
(怎麼跟西台灣那麼像呢) 農地工廠當沒看見,大家花多點錢買從西部運到東部去殼的稻穀,包裝成東部米就好 旺旺米果不建議幼兒使用就好 三級警戒就好,不篩不停,搞得現在騎虎難下,還想衝一波內需呢 反正不要影響現在的經濟發展就好了 將來的問題將來再說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47
|
處理廠房設備那麼久, 農地工廠的部分從來沒有停歇, 但這裡面的問題錯綜複雜.
說穿了都是錢的問題, 其實開廠房最貴的, 第一名是人, 第二名是土地, 第三名是疏通. 完全不是設備, 連原物料都比設備貴. 人的花費很簡單. 土地這就複雜了, 為何是近來才大力推廣且有地方政府介入才有大量園區的浮現? 然後大多數時候是那些產業以及什麼等級的企業才有辦法搬進去? 其實就已經是答案. 相信很多人其實都知道, 只是直接怪罪於開工廠的比較簡單, 目標明顯, 也好欺負. ![]() 台灣最賺錢的都不是實業家, 都是搞資產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