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0
|
引用:
島國悲歌 《大水來臨前:吐瓦魯》 【記者朱璟柔/台北報導】 信義誠品店與CNEX合作,播映「明日/家園?」系列紀錄片。《大水來臨前:吐瓦魯》,藉由吐瓦魯這個即將被海水湮滅的小國,帶出全球溫室效應日趨嚴重的問題。在這個海平面不超過三公尺的小島國,海水將侵蝕他們的土地、剝奪他們的文化。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表示,台灣與吐瓦魯同為島國,加上天災頻傳,更應該重視氣候變遷為台灣所帶來的影響。 吐瓦魯位於西南太平洋上,是人口僅次於梵蒂岡、地勢低平的南洋島國。全島以九個環狀珊瑚礁組成,島上沒有山川河流,最高處不超出海平面四公尺,海岸經常遭海水侵蝕,土地面積日益減少。二○○一年,由於溫室效應影響加深、海平面上升,吐瓦魯政府計畫將該島民撤出群島,鄰國紐西蘭同意每年接受固定配額的撤離者,澳大利亞對於吐瓦魯政府的請求卻沒有正面回應。 吐瓦魯近年來飽受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土地面積逐漸減少。他們的排碳量很少,卻要承受先進國家巨量的碳排放量所帶來海平面上升的巨大惡果。片中的吐瓦魯政治人物對著鏡頭表示:「氣候變遷對我們而言不是政治或經濟的問題,而是攸關生死。」島民也不解,為什麼要由他們來負擔先進國家的氣候債? 《京都議定書》的簽署是吐瓦魯政治人物認為唯一拯救吐瓦魯免於持續被海水侵蝕的方案,為了能參與聯署,吐瓦魯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的籌取聯合國入會費爭取一席之地,甚至賣出吐瓦魯的領空權。但是簽定結果卻是不盡人意,世界第一大汙染源的美國雖為參與國之一,卻以「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的危害」為由拒絕簽署。 吐瓦魯島民貝尼圖斯說:「我不知道若時候到了,我們該去哪裡,只知道我要是沒有錢,我會和吐瓦魯一起沉入海底。」吐瓦魯為了經濟,仍持續開發島上的綠地,這不僅影響到島上的水源凝聚,也間接影響氣候。但是不開發就沒有錢、沒有錢就無法搬離吐瓦魯。 李偉文說,台灣一樣是個島,吐瓦魯的危機在台灣很容易可以看到,但是台灣卻不正視。「台灣比起吐瓦魯,包含了所有的天災,最危險。」海平面危機對台灣來說,或許是五六十年後的事情,但氣候上的影響卻是立即且極端的。 此文章於 2011-03-15 06:32 PM 被 jcosijdfc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0
|
自由電子報 - 支持核能 李遠哲:兩害權其輕
支持核能 李遠哲:兩害權其輕 〔記者張舜翔/台北報導〕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昨天指出,二氧化碳減量與非核家園理想在目前看來,是必須在其中作一選擇的,他認為選擇對抗全球暖化、致力二氧化碳減量,現階段支持核能,是「兩害權其輕」的結果,並非對核能過度樂觀。 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近日發表「因應地球暖化台灣之能源政策—給新政府的建議」聲明,向新政府提出「厲行節能」、「改善產業結構」、「促進能源多元化」、「改變生活方式」等建言。其中更建議新政府,「在確保核能安全及妥善處理核廢料的前提下,核四應照原訂計畫完工運轉,以核一、二、三廠延役且提高發電效率作為替代方案,並且考慮在既有核電廠加裝新核能機組。 」 李遠哲昨天在「錢思亮百歲冥誕紀念會」中,以「天人合一:談能源、環境與人類的未來」為題演說。他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重申自己認同「非核家園」的立場,只是現階段台灣社會若不改變生活方式和產業比重,各種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問題就無法迴避,目前各替代方案看來,核能無疑是最成熟、安全和廉價的。 李遠哲並呼籲新政府制訂「溫室氣體減量法」,在二○二五年將二氧化碳減低至二○○○年的標準,在二○五○年減低至二○○○年的一半。 媒體製造他與翁對立 很失望 李遠哲也對中國時報昨天的報導忽視研究小組的建言內容、刻意製造他與現任院長翁啟惠間的對立表示失望。翁啟惠本人昨天也強調,研究小組對新政府提出的建議,是經過他閱讀、同意、簽名和批准的,怎麼不能代表中研院? 李遠哲並澄清,這份報告只是向未來新政府提出建言,並不代表他支持任何一個在環境與能源政策上與他相呼應的候選人。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0
|
核能新思維
中央研究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今年2月建議政府:「在確保安全下,提高核能發電的比率,不僅核四廠應該繼續興建,核一、二、三廠考慮延役,甚至應在既有核電廠加裝新核能機組。」該小組召集人、中研院榮譽院長李遠哲更直言:「溫室氣體減量」與「非核家園」兩個目標目前無法同時達成,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他主張50年內續用核能,以待再生能源發展成熟。 近幾年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全世界最受關注的議題。核能發電廠雖有其他問題,但在發電過程中,確實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因此以核能發電廠取代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火力發電廠,就成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選項之一,在這種思考邏輯下,上述「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建議應運而生。 這種立論的前提是「台灣未來電力需求持續增加」。經濟部能源局2007年3月曾經根據我國經濟成長率、產業結構、人口成長率、氣溫、電價、需求面管理、大型開發案或規劃案及發電燃料價格等因素,預測未來電力使用趨勢,預估我國用電成長率將從2007年的4.0%,逐漸降低到2025年的2.7%,也就是說,雖然我國有產業外移、服務業增加的產業結構性變化,但只能減緩用電成長趨勢,並不會使電力需求降為負成長,因此總用電量將從2007年的1543億度,成長到2025年的2824億度。 二氧化碳的威脅 在此趨勢之下,要開發哪些新的電力來源,就必須好好規劃,因為發電固然重要,但如何以排放二氧化碳最少的方式來發電,才是現階段全世界共同追求的首要目標。 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最主要的氣體,150年前工業革命尚未展開時,全世界二氧化碳濃度約為0.028%,現在已經超過0.037%,提高了約1/3。 全球暖化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計算,從1901年到2000年,全世界地表溫度約上升0.6℃;但隨著人類開發程度提高,暖化情況日趨嚴重,IPCC在2006年的報告修正為從1906年到2005年上升了0.74℃,其中,後50年就上升了0.65℃(見2007年9月號〈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證據〉)。 而台灣的氣溫變化,根據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的報告,近一世紀氣溫上升約1.2℃,是全世界平均的1.6倍(見2007年9月號〈台灣也暖化了嗎?〉)。 未來全球暖化的情況可能更糟糕,IPCC預測,2100年左右,全球平均氣溫極可能升高1.8~4℃,海平面可能上升30~40公分甚至更多。若上升2℃,將造成20億人面臨缺水危機,20~30%的物種瀕臨絕種,更多人因為熱浪、旱澇而死亡;若情況更嚴重,更可能造成全球1/5人口受洪水影響,32億人缺水,全球發生大規模物種滅絕。 全世界都受到溫室氣體的影響,那台灣對全世界二氧化碳增量的「貢獻」又是如何?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06年的統計,2004年台灣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佔全世界的1%,排名第21,而每人每年排放量約11.25公噸,排名第18;但若只看人口1000萬以上的國家,台灣的排名就跳升到第5,僅次於美國、澳洲、加拿大和荷蘭(現在已經超過荷蘭)。 另一項統計更驚人:過去15年,台灣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成長率,竟然高居世界第一。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統計發現,1990年台灣每人每年排放二氧化碳5公噸多,大約是西歐國家人民的一半,到了2005年成長到11公噸多,漲幅超過一倍,而西歐國家則不斷減量,使得台灣迅速躍居二氧化碳排放大國。 抑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該協議要求工業國家在2012年時,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總量必須比1990年減少5.2%。未遵守規範的國家,即使非簽約國,也可能受到貿易制裁,例如進出口產品被課徵環保稅,甚至被禁止進口。歐盟已在去年8月立法,要求能源使用產品必須滿足生態設計(EUP)的要求,否則限制進口。 台灣並非簽約國,但為了對外貿易不受影響,也為了負起環境永續的責任,馬英九總統在競選時提出政見,訂定台灣未來二氧化碳減量目標:「2016~2020年回到2008年排放量,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的50%。」又因為台灣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4%,而火力發電是其中的重要來源,所以馬英九也提出解決之道:「發電策略積極朝低(無)碳能源超過50%的方向推動」。…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0
|
亞洲各國紛紛興建核電廠 但欠缺技術人才
亞洲國家擁有核能電廠者本已不少,近幾年來伊朗、越南等國也紛紛投入。彭博新聞社今日引述勞氏集團( Lloyds Register Group )的評估,按照亞洲各國的計畫,到了2030年本地區的核能發電量應會增加三倍;但由於嚴重欠缺技術人才,這些計畫有可能難以實現。 勞氏集團的核能發電負責人葛林布雷(Jerzy Grynblat)指出,亞洲目前有115座核電廠,而擬於2030年以前完成興建的核電廠則有300座。一座能發10億瓦特的核電機組通常需要300名維修和營運人員,其中相當高比例的人員必須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 葛林布雷投入核能發電事業超過30年,他今日接受訪問時指出,亞洲各國欠缺有經驗的維修和營運人員,這必然會影響到其核能發電的計畫。 葛林布雷說,中國打算在2050年前興建400座核電機組,並擬於2020年增加核能發電量到800億瓦特,2030年增加到2千億瓦特,到了2050年要增加到4千億瓦特。印度也同樣雄心勃勃,擬於2020年達到200億瓦特的核能發電量。 勞氏集團指出,印度每年培養出65萬名工程碩士,而中國去年收的核工系新生為3千9百人。葛林布雷指出,最大的挑戰還是要訓練出夠多技術到位、經驗老到的人才。越南和印尼也打算急起直追,首要之務還是人才問題。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2,247
|
由於排碳的問題,以及油價上漲(尤其在破百之後),許多許諾不再發展核電的國家,都紛紛重新考慮要回頭興建核能發電廠。
當然,這是反核人士們閉眼不看、閉口不提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檔真是礙眼…還是讓版面乾淨點吧!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10
文章: 231
|
不管現在是要不要繼續蓋核電廠的問題,反正要建新的核能發電機組也要到2018年才有可能,現在最環保的發電方式是衛星微波發電和龍捲風發電,可是問題這兩種方式一來臺灣沒足夠經費實行,二來臺灣沒場地實行,三來臺灣沒技術實行,核能發電的安全性高又環保,營運成本又低,反核只是理想,沒有核能發電,台灣電費將高達每度7~8元起跳,這是臺灣人民絕對無法承受之重,難到還要讓我們未來子孫承受高汙染高負債高生活費用的環境之下嗎?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1
|
引用:
許多許諾不再發展核電的國家,都紛紛重新考慮要回頭興建核能發電廠。 美聯社2011年3月14日報道:由于日本海嘯和地震引起核電站發生兩次氫氣爆炸,使歐洲對核能安全產生恐慌,本周一德國政府暫時停止對其核電站的延壽計劃。 當然,這是恿核人士們閉眼不看、閉口不提的事情。 台灣雖然很有福但可不用變成福島!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7
文章: 0
|
引用:
美國缺席.........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1
|
引用:
如果台灣有大沙漠,我也支持核電廠!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8
文章: 10
|
引用:
對 人死光了就算了 不管地震也好土石流也罷 台灣的政府就是這樣 小林村滅村了現在也沒看到有人負責 官員一付[你怪我喔 啊不然你想怎樣] 同樣的翡翠水庫垮了我想大概也是 不過水庫垮了的問題不在今天討論範圍內 車諾比旁邊有個10萬人不到的小鎮 那個小鎮主要是給在核電廠工作人員與家人居住的地方 俄國人在事發當天下午兩點緊急派出千餘部巴士 並強制規定除了必須的文件與金錢外 全部不准帶走 核一旁邊有個基隆市 南邊有個新北市跟台北市 20KM範圍直接劃到總統府 這裡面沒有八百也有五百萬人 這些人撤離一星期就好 你告訴我怎麼撤 還是乾脆說跟赤柬一樣叫你東西拿拿自己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