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數位影音討論群組 > 影片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Cudacke-Dees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8
文章: 551
引用:
作者伊卡魯斯
我認為黑色電影後來變成網友所說的一種氛圍,像se7en這種形式與內容都非常標準黑色電影的被稱為新黑色電影,而其他有黑色電影元素的,則被冠以"很黑"或"很黑色電影"的形容,當我們說黑色電影一詞時,指的多半還是30年代到50年代的這些悲觀的作品


"* What are the identifying characteristics of film noirs?

For instance, some critics insist that a film noir, to be authentic, must have a bleak conclusion (e.g., Criss Cross or D.O.A.), but many acknowledged classics of the genre have clearly happy endings (e.g., Stranger on the Third Floor, The Big Sleep, Dark Passage, and The Dark Corner), while the tone of many other noir denouements is ambivalent, in a variety of ways. The ambition of this section, then, can be no more than modest: it is an attempt to survey those characteristics most often cited by critics as representative of classic film noirs. As diverse as that set of movies is, the diversity of films from outside the classic period that have been discussed as noir is so great that any similar survey would be impractical; however, those classic noir identifying marks often referenced in neo-noirs—however frequently or seldom they actually appeared in the original films—are noted as are certain signal trends of the latter-day mode."


"The tone of film noir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downbeat; some critics experience it as darker still—"overwhelmingly black," according to Robert Ottoson.[32] Influential critic (and filmmaker) Paul Schrader wrote in a seminal 1972 essay that "film noir is defined by tone," a tone he seems to perceive as "hopeless."[33] In describing the adaptation of Double Indemnity, leading noir analyst Foster Hirsch describes the "requisite hopeless tone" achieved by the filmmakers, which appears to characterize his view of noir as a whole.[34] On the other hand, definitive film noirs such as The Big Sleep, The Lady from Shanghai, and Double Indemnity itself are famed for their hardboiled repartee, often imbued with sexual innuendo and self-reflexive humor—notes of another to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m_noir)

就算是那個年代的經典, 也不是都符合這個標準.
     
      
舊 2009-02-25, 10:14 AM #2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udacke-Dees離線中  
伊卡魯斯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2
您的住址: 小徑分岔的花園
文章: 1,758
所謂的悲觀並不見得一定是指悲劇結局,我對簡愛的質疑並非單純是因為快樂結局,而是它對愛情、人性終究是抱持著正面肯定的態度,而黑色電影多半是嘲弄或懷疑或否定這樣的關係,黑獄亡魂全片輕快,但片中傳達的不僅是懸疑迷離的氣氛,也是友誼的崩解、背叛,對人性的懷疑,愛情的不確定∼∼一般黑色電影裡面一定會透露出這樣的人生觀
 
__________________
伊卡魯斯在夜間飛行

此文章於 2009-02-25 11:21 AM 被 伊卡魯斯 編輯.
舊 2009-02-25, 11:18 AM #2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伊卡魯斯離線中  
seraphicsi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801
所謂的Neo-Noir其實只是時間上面的區別而已
銀翼殺手是最好的例子
她只是套了一個科幻殼在50年代的冷硬派偵探電影裡面
該有的她一個不少

關於蝙蝠俠
其實貴族氣氛

這些條件其實都是充要條件,不是必要。
這也就是為何這麼難完整定義出film noir

與其說黑色電影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如說是對"慾望"的批判
而資本主義的主軸就是慾望,所以很多黑色電影進而批判資本主義本身。
城市本身也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之一

(拿鐵面特警隊當例子,三個人剛好代表了三個最明顯的"慾望",名聲,財富,跟女人。
進而批判LA本身)
舊 2009-02-25, 04:54 PM #2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eraphicsid離線中  
伊卡魯斯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2
您的住址: 小徑分岔的花園
文章: 1,758
引用:
作者seraphicsid
所謂的Neo-Noir其實只是時間上面的區別而已
銀翼殺手是最好的例子
她只是套了一個科幻殼在50年代的冷硬派偵探電影裡面
該有的她一個不少

關於蝙蝠俠
其實貴族氣氛

這些條件其實都是充要條件,不是必要。
這也就是為何這麼難完整定義出film noir

與其說黑色電影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如說是對"慾望"的批判
而資本主義的主軸就是慾望,所以很多黑色電影進而批判資本主義本身。
城市本身也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之一

(拿鐵面特警隊當例子,三個人剛好代表了三個最明顯的"慾望",名聲,財富,跟女人。
進而批判LA本身)

您的這段解釋我相當贊同∼∼
__________________
伊卡魯斯在夜間飛行
舊 2009-02-25, 05:33 PM #2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伊卡魯斯離線中  
seraphicsi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801
蝙蝠俠那段因為網路有點問題被咖擦了
這邊補完一下我的看法

關於蝙蝠俠,我認為不因該單就電影來看
畢竟是ㄧ很複雜的作品,橫跨了數十年跟許多作者。
我認為蝙蝠俠相當符合硬漢小說,不論是時空(1939年,noir文學的巔峰期)跟一開始的設定。
而且蝙蝠俠第一次出現的漫畫就Detective Comic,裡面也常常提到做為一個偵探所需要的條件。
也因為要加深蝙蝠俠的冷硬派偵探感覺,各種作品對於偉恩企業都是盡量草草帶過。
要營照出一種"布魯斯的財富不是賺來的,而是由父母親的死亡換來的。"

"芬捷表示「蝙蝠俠最初的編劇方向是打擊犯罪的硬漢小說風格。」這可以由蝙蝠俠在傷害或殺死罪犯時的毫不留情以及不在意使用槍枝等處看出端倪。" (引自wiki)

伊卡魯斯兄說的那些元素也都是蝙蝠俠重要的一部分,不過我認為這部作品的根本在於冷硬派偵探文學的變種。(貓女更是標準的致命陰性)
舊 2009-02-25, 06:39 PM #2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eraphicsid離線中  
Cudacke-Dees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8
文章: 551
資本主義的主軸跟慾望沒什麼關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variant=zh-hant

慾望 - 慾望一詞專指五官之慾,尤指情慾。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5%BE%E6%9C%9B

城市也不是資本主義的產物.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

[編輯] 起源

最早的城市起源於大約一萬年前的中東。在那之前人類過著散居的生活,以捕獵及遊牧維生。後來進入了農耕時代,人類才開始定居。位於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由於土壤肥沃、農產過剩,居民無須擔心食物缺乏,因此可以投入製造及發明的行業,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於是開始傳播。然而此時的城市,仍以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為主,生產功能其次,因此規模不大。

[編輯] 中古時代

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演進與東方相比相對遲緩,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餘糧不多,再加上實施封建制度的緣故,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形成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工商業並不發達,以致於城市發展停滯不前。然而當時東方的商業城市卻開始崛起,如唐朝的長安及宋朝的汴京;13世紀地中海地區的義大利半島的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及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或者阿拉伯半島的巴格達等。這些都市由於位居交通要衝,不論是商業、貿易及文化交流均十分興盛,因此得以蓬勃發展。

[編輯] 大航海時代

但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通往印度及中國的貿易路線遭到阻斷。由於對香料及絲綢等東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對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甚至傳教等因素,造成後來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經濟中心因此逐漸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沿岸,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及荷蘭的港口城市。

[編輯] 工業時代

繼19世紀的工業革命之後,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工業革命造成了科技快速的進步及許多發明的問世,進而造成許多工廠的建成。由於工廠大多設置在交通方便的大都市附近,造成農民不斷湧入這些都市,城市化的現象也開始由工業革命起源的英國向世界各國擴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德與法國等工業強國,都市化的程度都相當之高。這不僅是富足的標誌,而且是文明的象徵。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武器的改良及新型態戰爭的出現,遭受戰火波及而死傷的平民數量大幅增加,再加上都市居民為了躲避攻擊,而大舉遷移至鄉村,造成都市人口銳減。

[編輯] 戰後至今日

戰後,鄉村人口大量回流都市,造成都市人口暴漲、發展快速,由於市區人口日益擁擠,都市面積便大幅增加,與之附近的市鎮及郊區相連,因此形成了許多大型的都會區。之後產業技術的改良及醫療設施的改善,更是加劇了都會區數量及規模的大幅增加,都市化的現象日趨明顯。到了今日,全球已有超過30億的人口居住於都市,然而歐洲、美國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都市發展已近飽和狀態;在拉丁美洲、非洲、中國大陸及印度等地區的都市,人口成長仍然相當飛快。"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variant=zh-hant

而且事實上
"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3],因為其政府掌控了生產的工具,並且對經濟實行干涉主義,而非全然的資本主義。"
舊 2009-02-25, 08:50 PM #2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udacke-Dees離線中  
伊卡魯斯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2
您的住址: 小徑分岔的花園
文章: 1,758
所以我說是被資本主義所敗壞的城市文明
因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環境底下,人們變得只注重追名逐利,人際關係變得疏離,這是人真正墮落的原因,是世界之所以變得黑暗、灰色的關係,所以我覺得黑色電影比較是偏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時空背景底下,而與勃朗特姊妹的時代會有一點距離∼∼
至於seraphicsid說的,我知道他的意思,不必對用字遣詞上吹毛求疵

至於蝙蝠俠是偵探文學的變形,這我部分同意,但還有些想討論的,晚點再繼續聊
__________________
伊卡魯斯在夜間飛行
舊 2009-02-25, 09:35 PM #2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伊卡魯斯離線中  
伊卡魯斯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2
您的住址: 小徑分岔的花園
文章: 1,758
我覺得蝙蝠俠是試圖融合超英雄和冷硬偵探沒錯
但這兩者其實有些矛盾之處
超英雄其實是現代的神明,他強調的是超越常人的能力,蝙蝠俠依賴道具,而那些道具可以說是金錢科技堆出來的,蝙蝠俠雖然是超英雄中少見的平凡人,但他卻是超級有錢,這過分的有錢成為他的一種超能力,雖然電影或漫畫或刻意不提,但這金錢的影子卻揮之不去。
而冷硬偵探則是常人,而且可能是比一般人還要落魄的常人,他落魄、沒有特殊能力、沒有錢且經常挨打,甚至沒有下一餐飯卻能堅持自己的原則,這才使得他更為高貴,是這樣身分的落差使得他的性格、道德感更為堅毅。

蝙蝠俠像是城市的守護者,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城市的王子、繼承人,我明白漫畫或電影努力要把蝙蝠俠塑造成冷硬偵探,但身分上根本的差別使他們的形象終究無法真正結合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
伊卡魯斯在夜間飛行
舊 2009-02-26, 12:45 AM #2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伊卡魯斯離線中  
BEE
Elite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5,452
我個人成長經驗對黑色電影的看法略跟很多大大的不同。它是經過幾個銳變期 但絕對不是從黑白電影開始的。

七零年代 是電影的大突變 因為是越戰失敗英美聯盟國家的新一代 開始了思考
1.反宗教 反美國的國教--基督教
2.反戰爭 反藉道德歧視有色人種的侵略戰爭
3.和平主義 打破種族主義地域分歧 發揮人類的愛

因為上面的基礎才冒出另一種叛電影逆 --黑色電影

1.反法律犯罪的人不一定 會繩之以法 甚至劫匪搶了錢還可逃之夭夭過者幸福快樂的電影
代表作 :Take Money and run (我知道有這部電影 始終沒看)
這部電影靈感來至 虎豹小霸王 跟雌雄大盜遺憾補足
甚至到了龐克精神的經典 亡命大煞星 (真羅曼史)

2.反宗教產生的黑教電影 --波南斯基 的失嬰記
跟風的產物 有大法師 著魔 以致 天魔
上述電影惡魔都沒消滅 反而倒楣的是普通人 一如越戰 是假借上帝之名的惡魔。隔三十年 從雷根政府把反戰反宗教的主題轉化成解救別國人權 很技巧又群眾洗腦方式移到他們要侵略的國家跟政體

3.描寫人性黑暗面的 現代啟示錄 Seven 天使心 等從 1 .2項的混和產物

4. strong 大大提的"第六感追擊令"提醒了我 --符合黑色電影 加女性主義的抬頭 兇手玩弄道德法律跟男人 大快人心 發揮電影的指黑為白的魔力?

(另外 蝙蝠俠傑克尼克遜演小丑的初始版 應該不算黑色電影 只是把黑色藝術加入了視覺效果跟服裝中 謂為時尚而已。因為黑色電影多是走寫實人性行為而非超人故事為首要)


因為我很少看書本導讀選電影 我的言論都是自我消化出來的 大大們參考唄 也別貼哪些世界名影評家轉載 來說服我哈

PS:任何主義思想 都是事先有成功的反動行為 才後補的
舊 2009-02-26, 02:12 AM #2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EE離線中  
Cudacke-Dees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08
文章: 551
引用:
作者伊卡魯斯
所以我說是被資本主義所敗壞的城市文明
因為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環境底下,人們變得只注重追名逐利,人際關係變得疏離,這是人真正墮落的原因,是世界之所以變得黑暗、灰色的關係,所以我覺得黑色電影比較是偏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時空背景底下,而與勃朗特姊妹的時代會有一點距離∼∼


事實證明, 人們變的只注重名利根本就不是資本主義的問題,
社會主義的國家的人一樣追求名利,
因為追求名利是人本身的問題.

人際關係疏離是因為人口增多集中但流動量大的關係,
也不是資本主義造成的.
舊 2009-02-26, 02:25 AM #3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udacke-Dees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06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