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2,836
|
引用:
體感溫度是啥? 隔空感應到機殼內的CPU散熱片溫度?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3,574
|
https://news.mydrivers.com/1/723/723993.htm
Zen3更耐热 AMD表态:锐龙5000处理器95°C都正常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178
|
引用:
Silicon Lottery~ 超頻就是這樣的,不能超你命,能超你幸 R5 3600畢竟是6核心那組中被3900X、3600X(T)、3900挑過後剩下的 再往下只有被繼續閹割的份 真的不能太抱期待 關於測試,我建議用AIDA64的FP32 Ray-Trace、FP64 Ray-Trace測試項目來做快篩 一是這測試花費的時間很短,二是這測試的壓力比AIDA64單燒FPU和R20要大 我的5600X 4.7GHz單燒FPU和R20要過的話,1.31V就夠了,但是一跑Ray-Trace就重開 測Ray-Trace會有三種情況: 1. 電腦直接重開機 -> 超過頭,需要降頻或加電壓 2. 跑出0分的結果 -> 測試出現錯誤,停止測試,顯示0分,通常是電壓加的還不夠 3. 正常的測出分數 -> 一切正常,但是需要再連續多測幾次,CPU溫度上升後再測有時仍會出現重開機或是0分的結果,要繼續降頻或加電壓直到每次都能跑出分數為止 用以上流程最終找到穩定的設定就是 [email protected] PBO如果能自訂目標溫度的話就完美了,現在好像是固定為70度左右 但是只要能保持90度以下,全核能盡量靠近4.65GHz的話,我覺得也很可以啊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204
|
今年的3600體質也比去年好多了,七月買的2009周期的3600 目前跑 4.45G 1.25V 測試也0k,買的價錢不到5600x一半
夏天日常4.3G 1.175V 所以體質好的3600其實和3600x、3600xt差別不大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434
|
沒有超頻的需要
5900x也沒必要上360水冷吧 水冷漏水真的很麻煩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2,836
|
用過水冷回不去了
其實我認為GPU更適合用一體水冷 因為空間較薄,以及出風口是排熱到機殼內部 還有顯卡朝下+下側頂多PSU,比較不用擔心滲漏 機殼內2大熱源對於玩遊戲真的是很容易高溫、噪音 加一個水冷就能有效改善,兩個水冷就徹底解決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3
文章: 357
|
引用:
沒錯! 明年就會用 5nm 工藝產出 AMD cpu 了, 這把有買的, 乖乖用預設, 大顆點的空冷即可. 老實說, 7nm 12核的功耗還不算優秀, 5nm 比較好用. 但現在要換就換, 都夠用了, 還去計較遊戲多 5FPS, 唉~ 可以用兩三年, 再換 5nm, 甚至 3nm 的 U. 想必相當令人驚豔! 對比 i社推 11代萬年 14nm, 為求速度, 想必實際功耗又再一次登頂. 這可能不是水冷就壓得住, 而是"大顆的水冷"才夠力.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3,574
|
水冷比較好的部分應該是熱量直接排出機殼,所以機殼好不好問題都不大
空冷要多注意一下機殼基熱問題,後排風要加大,頂部靠前的抽風千萬不要裝(只是白白把冷空氣排出) 顯卡熱量真的遠高於CPU,而且散熱器也遠比CPU的小,且難以改裝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3,574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2,836
|
引用:
7nm問題不在功耗,而是內部積熱 5800X、5900X、5950X預設PBO都是最高實測140W左右 相比Intel動輒超過200W已經非常省電了 但溫度表現卻沒有相應的低溫,就是因為CCD面積太小 明年5nm如果不想出新方法解決這問題,那面積更小、積熱只會更嚴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