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Registered User
加入日期: Jan 2018
文章: 0
|
錯誤的產業保護政策, 搞得台灣人買車買得比人貴
|
|||||||
![]()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17
文章: 2
|
那一台房車被撞不會扁掉的??
是要撞多大下不會扁掉才叫合規格?? 你應該也講不出所以然 引用:
|
|||
![]()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15
文章: 5
|
這也許是好策略,自家國產車銷售不理想。
為了產線不空置,接外國訂單也能避免裁員,要知道,許多產業培養有技術的員工不容易。 裁員會損失員工,到時訂單來了,想找回舊員工又是另一個大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
![]()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16
文章: 0
|
引用:
資本市場不是就完整的解釋的這個情況了嗎 事實上代理代工一條龍+政府保護的完全就是開外掛撈錢 銷量又出來的情況下就是獨角獸之外還外掛雙瞳 我曾想過到底金融海嘯過後能第一個最早股價十倍翻的公司能是誰呢 金融海嘯之後第一個能讓股價x10的里程牌的知名企業應該是大立光吧 因為確實是產業前景好又爭氣技術獨步全球 3008 從2008的12月到2014的4月 從170-1700 有趣的是第二快的是 從台灣法規下平行時空產出的神A的產銷一條龍 2207 2009年2月到2014的7月 從44翻十倍到440以上 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2227 裕日車的真的是嚇到吃手手了 2227 2008年10月到2012的2月 從19翻十倍到190以上 不到4年呀 除了電動神車特斯拉能辦到外,全世界各大車廠的股價都辦不到 vag集團當年除了大陸吃飽飽外又加上保時捷收購的軋空事件 再怎麼神就是x6的股價漲幅約40-250 還比和泰車晚上半年才達成 所以台灣真的很對的起和泰跟裕隆了,給了它們相較全球車廠之下簡直 到了堪稱噁心的友善環境,還做不起來真的只能怪自己了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1,436
|
公司一定都會有度小月的機會, 這也是一個檢視公司留多少現金在手上的機會.. (這點沒人提)
此外, 老話重提但不深入細節, 反正這個是會聽的人會聽然後去找資料分析, 一開始反對就無解. "台灣稅很重." 要勞資對立也無所謂, 反正最後一個拿錢的會被所有轉嫁, 這是鐵定的, 不論誰處理都會如此做. 思考方法就是比較: 1. 錢拿到你手上然後慢慢一筆筆繳出去. 2. 錢先一筆筆扣, 最後再交到你手上. 最終金額都一樣, 差別只是過程, 造就你最後的理解與感受. PS. 這乍看之下很離題~ 但真的嗎? 仔細思考以及去查資料佐證上面我寫的"整篇"內容喔.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11
文章: 314
|
亞帝發不是台灣品牌嗎?而且引擎還是用光陽的?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n 2018
文章: 73
|
所以那個飛躍時期也正是某政權當政時期,賺到的都是因為政府保護補貼,全民奉獻給他們的嗎?換成不同政權,說不定想法就不同了
或者像是現在,不同政黨當家的話說不定還會祭出不同政策來挽救其於既傾 引用: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r 2003 您的住址: 鋼彈格納庫
文章: 198
|
[新聞] 納智捷成拖油瓶嚴陳莉蓮出手整頓推優離優退
裕隆(2201)集團自有品牌納智捷(LUXGEN)失利,就在昨日正式宣佈已承接重機品牌亞 帝發(ADIVA)三輪重機、並於三義廠舉行代工生產外銷出口儀式的同時,作為納智捷研 發大腦的華創車電,在新店也發出一紙公告,宣布公司規劃「廠辦合一」,擬將原工作地 點在新店與大園的同仁,全數遷往苗栗三義廠。 作為配套,華創也另發出「優惠退休(職)辦法」(優離優退),申請時間自9月9日開始 至9月20日下午5時截止,並於總經理核准日之次日開始生效,最晚不超過10月1日。 也就是說,員工在昨日看到通知後,這個月20日以前就得決定是否接受轉往三義廠工作, 否則也可選擇優離或優退,一旦決定離開公司,則最晚9月底就必須離職。 由於納智捷所有車款製造研發主要都是來自於華創,華創可說是納智捷的主要骨幹,過去 裕隆長期投注龐大資金,支持華創包括在引擎、底盤及車電等技術研發,不過,隨著納智 捷在兩岸銷售未如預期,也使得集團對於華創乃至裕隆製造廠有了新的想法與策略。 此次華創公告將大規模遷廠,同時亦釋出優離優退辦法,據了解,公司也將針對高階主管 、按照不同職務進行減薪,相較於過去裕隆投入龐大資金在華創,這些動作也都被市場解 讀為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上任後,決定開始對納智捷出手整頓。 事實上,早在嚴陳莉蓮接手後,以她為首的5人決策委員會,就已開始著手進行集團各公 司相關整頓工作,其中,裕隆在第二季認列台灣納智捷、東風裕隆(中國納智捷)及華創 車電三家轉投資,被視為是集團跳出納智捷財務黑洞的第一步。 上述與納智捷相關的3家公司,今年上半年虧損總共達99.71億元,除兩岸納智捷之外,華 創虧損亦高達33.66億元。而裕隆根據會計公報規定進行帳上資產評估,則認列3家公司共 43.93億元轉投資資產重估減損,因此也使得裕隆在今年第二季單季虧損11.9億元,每股 虧損0.77元,上半年累計虧損9.37億元,每股虧損0.62元。 在釐清相關財務虧損狀況後,身為決策委員會成員的華創車電董事長陳國榮,於上個月再 發出一封名為「華創董事長致全體同仁的一封信」給所有員工。 據信中指出,今年以來面對美中貿易大戰、全球汽車產業面臨前所未見寒冬,特別是中國 大陸市場出現首見兩位數衰退,華創也無法置身於外。信中預告,為度過這一次嚴峻挑戰 ,因此公司將進行策略轉型。 雖然是公司策略轉型的預告信,但信中一句將從過去的「重資產、單一客戶」轉變為「輕 資產/效益化,全面開放/多元客戶」並要大家共體時艱的說法,也使得許多內部員工擔 心是否公司將進行裁員。 此次,華創再進一步宣布將轉移至三義廠,雖無論住宿或通勤皆有相關補津貼補助,不過 ,辦公室搬遷除****通問題,員工已在公司附近置產、小孩就學等問題,都將降低員工搬 遷意願,據了解,已有許多員工決定申請優離,此次搬遷三義廠預料也將使得華創順勢縮 編。
__________________
前方有測速照相 , 請放慢素肚 ! ![]() |
![]()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Oct 2017
文章: 0
|
裕隆不長進是事實
可是嚴董也不是沒努力, 是不是應該說台灣基本上沒有相當的人才/技術水準或產業鏈配合 根本不該發展汽車(整台車)工業 再反過來說企業整體長期性的虧損,董事長的車庫據說名車一台一台的買 實在也是五味雜陳 人家是機車做完做汽車,汽車做完做飛機 我們是汽車做死,改代工機車,在世界上也算難得 ---------------------------------------------------------------- 話說俄羅斯總統的座車也是找德國人研發, 開發的費用高達60億台幣 俄羅斯自己做不出這種技術要求的汽車嗎? 汽車工業真的讓人不解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r 2001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109
|
引用:
HTC代工廠能接的單太少,沒辦法跟三星,富士康及其他陸廠相比,一旦開啟代工它自己的手機產線又不夠,為此擴廠又不合經濟效益,對HTC都是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