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14
文章: 1
|
引用:
你常見的史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地理誌有看過嗎 ? 官員間的私信文書看過嗎 ? 公文書函研究過嗎 ? 客觀事實上 一個沒有天險的國家能抵禦外敵一百八十餘年沒有外國軍隊能抵達首都城下 沒有民心支持是辦不到的 范仲淹軍事才能雖然不顯眼,但他人格特質建立的良民出身建立的西北軍團 宋朝終其一朝都是生死相關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魯西伐
文章: 1,103
|
我知道的范仲淹應該算是大戰略家,他開創了歲幣的戰略
他早期打了幾仗後管理江南,後來悟出一個道理.. 騎馬打仗是胡人強,貿易文化是中國強,我們應該以自己之強處,去對抗別人的強處 跟胡人打仗花掉整個國家一半的錢,但是只給我治下幾省一部份的錢,就可以換來和平..(北宋超富) 而且和平了開放邊境,他們那裡只有沙漠草原,拿了錢只能進中國來花..看到中國花花世界,產生仰慕..最後被同化. 而且中國商人太會作生意了,1本10利那一點錢馬上賺回來. 最重要的是,那些民族後來整體學中國,穿中國服寫中國字,後來真的消失變中國人了(蠻久的過程),這戰略實在高明 很多人搞不清楚,說歲幣是[屈辱],打不過硬打到亡國才叫屈辱.. 但是范仲淹打仗很猛的,打大勝仗的事蹟我是沒聽過..
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去伊斯坎達爾星~ 此文章於 2016-08-26 10:00 PM 被 kize 編輯.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12
|
軍形篇
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先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5
文章: 12
|
看到居然有網兄對范仲淹的品德、操守、廉節有所質疑
讓我們一同來看看這位宋朝開國棟樑的生平逸事: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父范墉,雖博學能文,〔但一生未得顯宦,悱小俸微。病逝於宋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任上。宋太宗端拱二年(西元九八九年)八月,范仲淹出生在徐州。范仲淹兩歲而孤,范母謝氏還年輕,貧無所依,帶著兩歲的范仲淹遠假給山東淄州長山縣朱文翰。仲淹逐改姓朱,名說。朱文翰為人正直,但也只不過七品小縣官。後來,朱文翰調知禮州安鄉縣(今湖南安鄉),范仲淹隨他過扽州(今湖南岳陽),越洞庭而西。 范仲淹自幼好學,二十一歲時,讀書曾舍,日夜不息。因家貧,每日煮粥一碗,分為四份,早晚吃兩份,以青菜數根,放點鹽進去果腹,如此達三年之久。那時,他看朱家兄弟用錢浪費,便勸誡他們,朱家兄弟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錢,關你什麼事?」他心中大起疑惑,繼而知道自己的身世,就決心脫離朱家,改姓歸宗。 當時名學者戚同文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縣)教授學生,他慕名前往求學。他在那裡又苦讀了五年。冬天讀書疲憊的時候,便以冷水洗臉,來振作精神。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往觀望,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坐誦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能錯失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南京長官之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嚐。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0一五年)二十七歲時,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御賜的宴席。中進士後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 不久,他被派往廣德軍(今安徽省廣德一帶)去做司理參軍|負責處理獄案等事。廣德軍是個地僻人窮的山區,官吏多橫行不法,民間獄訟甚多。范仲淹到任後,立即將案架上的陳年積案一一加以清理,審查復核。但廣德軍太守頗不知法,剛愎任情、仗勢淩人,但范仲淹毫不畏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每一案必究明是非。凡太守徇情委曲之案,必悉加昭雪糾直。接著,又調到集慶軍(今安徽亳縣一帶)去做節度推官|即長官從事。 晏殊在南京(今河南商邱縣)任留守(唐宋時陪都設留守一人,主管政事)范仲淹因母親去世,寓居城內,晏殊請他掌管府學。范仲淹經常住在府學中,對學生訓導督促,勤勞恭儉,以身作則。 對生活困難的學生,范仲淹常給予接濟和幫助。有一個叫孫復的學生,聰敏好學,但生活貧困,家有老母,不得不僕僕於道,為生計奔波。范仲淹知道以後,贈給孫復錢財,又幫助孫復在府學中謀職,月俸三千,可維持生活。孫復發奮苦讀,終成一代名儒,以治︽春秋︾著稱於世。 除了孫復以外,范仲淹還聯絡和幫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胡瑗、李覯、張載、石介等。或邀聘他們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務,或薦舉他們出任朝廷的學官,或指點他走上治學之路。而經他指點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天聖六年(西元一0二人年),范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真宗乾興元年(西元一0二二年),真宗死後,太子趙禎即位,為宋仁宗。祗有十二、三歲,便由劉太后垂簾聽政。天聖七年(西元一0二九年),仁宗已二十多歲了,劉太后還在照常垂簾聽政,天子有所措施,還須請示太后,太后如不同意,天子便不敢下詔書,范仲淹看不過去,便上書要求還政仁宗。不久,范仲淹因觸怒太后,被貶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任通判。一年後,調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 後來仁宗親政後,知道自己不是劉太后的親生兒子,而是宸妃所生,劉太后奪來撫育的。那時宸妃已死,仁宗由是深為不滿,凡曾依附太后的朝臣,多被罷免;被太后貶出去的臣子則都被召回,范仲淹也被召回任右司諫諫官。那時郭皇后以為宰相呂夷簡亦曾諂附太后,也應罷免,仁宗遂罷夷簡相位,使出判陳州。呂簡夷不知道為什麼得罪,突然之間被貶到陳州,四處打聽,才知道是郭皇后說了壞話,因此深恨皇后,陰謀報復。後來呂夷簡被召回復任宰相,竟利用宦官,興波助瀾,弄得仁宗要廢皇后。范仲淹聯合了御史中丞多人,上疏勸諫,說:「皇后乃是國母,不應當隨便輕廢!」仁宗不聽,范仲淹反而被貶知睦州(今浙江建德縣)。 過了幾年,他由睦州移知蘇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前時一同遭貶的孔道輔等人,也重歸朝廷。這些年來,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上書彈劾,呂夷簡更誣蔑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最後范仲淹便被褫奪了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今江西都陽縣),後來幾乎又貶死嶺南。余靖、尹洙、歐陽修等人,因為替范仲淹鳴不平,也紛紛被流放邊遠僻地。 仁宗寶元元年(西元一0三八年)西夏李元昊又叛,仁宗命夏竦為涇、原、秦、鳳安撫使,大將葛懷為副使;范雍為鄜、延、環、慶安撫使,共負征討之責。可是夏竦等人都非將材,除少數人下級將校(如狄青)能奮戰外,全線十分紊亂。 這時知制誥韓琦,恰巧出使四川歸來,他對陝西一帶軍事情形瞭解得很清楚,仁宗遂又命他去陝西前線主持軍事。韓琦在向仁宗辭行時奏道:「范雍節制無能,所以兵敗,致使君憂。臣願保舉一人,往守邊疆,一定不會誤事!」仁宗問是誰?他道是范仲淹,仁宗同意,隨即詔令調范仲淹知永興軍。 慶曆元年(西元一0四一年)正月,韓琦接到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打算採取攻勢。范仲淹卻以為不可,認為只應小心把守,以觀其變,不可以輕敵深入,但韓琦不聽,於是舉兵進攻,李元昊是在那裡設下埋伏,韓琦的大軍被困,吃了敗仗。回到半途,陣亡將士的眷屬數千人在韓琦的馬首前面大哭,他們手上拿著亡者生所穿的衣服,撒紙錢招魂,哭聲漫山遍野,震動天地。韓琦也不勝悲憤,掩而而泣,駐馬不得前進有數刻之久。 范仲淹的戰略防禦,並非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檢閱軍旅,並實行了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由當地民間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在防禦工事方面,他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這樣在邊防線上漸漸建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西夏人因此說:「小范(仲淹)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不范(雍)老子那般好對付。」 范仲淹在陝陝甘邊境三年,號令嚴明,愛撫士兵,民得安居,對近邊羌人部落,亦能推誠相與,恩威並施,邊境漸安。當時邊民有歌謠道: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 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慶曆三年(西元一0四三年),李元昊見事無可為,乃上書請和。這年四月,和議成,宋封元昊為夏國主,歲賜絹十萬匹,茶三萬斤,西夏之戰,始告一段落。 西夏平定之後,范仲淹回朝,拜為樞密副使(宋時以同平章事為正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使管軍事,權同宰相),韓琦亦同為樞密副使;富弼當時為樞密真學士,歐陽修、蔡襄等人,亦在朝為諫官。人才濟濟,為宋代最盛時期。 此時仁宗對他頗為器重,命他趕快對朝政提出改革意見;又在天章閣召見他,賜坐授以紙筆。范仲淹感到受寵若驚,避席而退,回家條列了十多項應首先實行的建議,上奏朝廷。 范仲淹在奏疏上建議仁宗下詔天下興學取士,首先要看重考生的德行,不光是看文章的好壞;改革官吏的升遷制度,以能力高低選官;減少任子(即大臣子弟任官的制度)的數目,避免濫派官職;用農桑增產的標準,考核地方長官的政績等等。 這些建議剛剛施行,因官吏升遷制度和任子之法,對倖進之人很不利,所以他們都對范仲淹交相攻擊;至於平日嫉妒范仲淹的人,也趁此加入誹謗的行列。慶曆五年(西西一0四五年)邊境上有外敵入侵的警報,范仲淹便請赴邊境,仁宗乃任命他為河東、陝西宣撫使(負責軍事指揮和安定邊境的大臣,職位高於安撫使)。范仲淹的慶厤曆新政於是失敗。 以後范仲淹又被徒知邠州(西元一0五二年)他六十四歲時,病死在青州。朝廷謚他為「文正」,並追贈他為兵部尚書,後人為了尊敬他,都稱他為范文正公。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15
文章: 0
|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
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我看完還是覺在自吹自擂.看看韓琦,吃了敗仗.還敢說西賊聞之心膽寒. 而范呢!其實玩的是國力,一路玩地堡往敵人那蓋過去.西北民力的耗損在這急劇.當然宋朝有錢啦! 所以西夏悲劇了.輪到明朝這樣搞時.換成明朝悲劇了.每每是送大米兵械給後金. 你文臣再強就是沒有武將專業呀!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Oct 2003
文章: 62
|
北宋第一名將應該是狄青吧?
能從一介小兵在重文輕武的北宋做到樞密副使, 即便南北宋加起來也只輸岳飛吧. 范仲淹築城擴地的方法雖然有點無賴, 但那真的是農耕民族對游牧最有效的辦法. 而且蓋城堡的消耗跟讓遊牧民族不時來搶劫殺戮比起來, 我相信老百姓還是願意服勞役築城. 所以范仲淹就算稱不上名將, 也絕對是很有眼光的戰略家 |
![]()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14
文章: 1
|
引用:
那歌謠吹噓是有的 但宋朝和明朝這招最大的差別,是宋軍不畏和夏軍野戰 而且常常以寡敵眾依然寧死不降(連元朝寫宋史對此都是肯定的) 更不用說宋神宗時代章楶把夏搶個底朝天,連天都山皇官都被奇襲 平夏城大戰把夏軍整個打垮 足以證明范仲淹戰略眼光的確很有遠見 他建立的西北軍歷經數代都沿此路對抗西夏 就連西夏軍事能力最強的夏景宗 對宋連戰連勝依舊半分便宜都討不到 西北三路在獨立對夏作戰下,經濟依然可以自給自足 這是明朝吃掉全國稅收,依然只會守城等死的遼東軍絕對辦不到的 此文章於 2016-08-27 05:21 AM 被 ademon 編輯.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10
文章: 1,338
|
不是文臣嗎....武力95是怎麼來的....
人家有楊家槍....他有啥?????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887
|
引用:
其實武力很難定義,到底是個人武功高強,可以一打十叫武力高 還是帶兵打仗很厲害,常常打勝仗叫武力高 像暗榮的三國志,曹操常常被設定成武力高,但其實曹操哪可能會啥武功 他是軍事家,不是武功高手阿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Sep 2010
文章: 1,338
|
帶兵不就軍事....
那軍事96 武力又95..... 這不就重覆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