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l 2008
文章: 45
|
學習+筆記...
許久沒看到這般詳細數據超頻文,給樓主拍拍手..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文章: 406
|
i7-6700K挑戰24/7 5G之路 #6
4.7G以及4.8G的測試跑完了, 有些觀察分享給大家, 補上一些圖
CPU狀態分為3種 1. 原廠+水冷 2. 開蓋+水冷 3. 開蓋+水冷+優化 (降電壓) 第一是想確認14nm是否有一個"崩潰"溫度, 過了這個溫度以後會造成CPU特性變差, 主要可能是thermal noise(熱雜訊)以及Rds on(導通電阻)兩個機制造成. 小弟相信這個點有呈現在數據裡頭, 大約是從70~75度開始, 超過85度要讓CPU穩定非常困難, 要加非常多電壓才能穩定. Rds on部分 ======= 4.7G原廠TDP是111, 溫度是73, 4.7G開蓋後TDP是110, 溫度是 58. 溫度降了一大截, 但TDP幾乎一摸一樣. 4.8G原廠TDP是138, 溫度是 87, 4.8G開蓋後的TDP是131, 溫度是67. 溫度也降了一大截, 但TDP少了7W. 我們若把CPU當成一個很大的電晶體, 溫度的提高其實是提高了CPU內部每顆電晶體的導通電阻(Rds on). 從基本電學來說, Power = I*I*R, 電壓是固定的情況下, 電流也會是固定的, 但因為R變大, P也會變大. 可以從4.7G以及4.8G的結果看出, 在73度時, 效果很輕微, 到了87度就很嚴重. 結論是不管跑什麼速度, 14nm CPU的最高溫度盡量以70~80度為上限, 別讓CPU跑到85度以上. Thermal Noise部分 =========== 4.7G開蓋優化後的溫度少了16度,伴隨的電壓少了0.032V, 4.8G開蓋優化後的溫度少了24度, 電壓少了0.048V. 其實CPU內部的接線是類似很微小的通訊系統, 只要是通訊系統就有訊號傳送的問題. 當溫度升高的時候, CPU內部的熱雜訊也會提高, 當雜訊高到讓1看成是0, 或者0看成是1的時候就有很大機率讓CPU當掉, 其實就是訊號傳出去, 但接收錯誤, 導致CPU進入錯誤狀態. 降低溫度以後因為Thermal Noise變小, CPU電壓也可以變小, 傳送訊號不用那麼大聲就收得到.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每降8度, 電壓就可以下降 0.016V, 相反也一樣, 升8度, 電壓就要上升 0.016V, 當然這個不是線性關係, 但在附近的溫度都適用. 假設CPU是在25度冷氣房跑壓力測試, 跑完以後若是要確保房間溫度到了33度的時候還是穩的就可以先預升0.016V. 這個部分可以省一些電, 值得花一點時間找到最低電壓, 然後再調高一些, 增加一些墊背. 第二是想預測跑到5G需要什麼條件. 小弟有把預測的部分放入表格, 供參考. 這個只適用在我的CPU上, 但CPU不論是體弱, 一般, 還是小雕, 大雕, 要跑到穩定都大同小異, i7-6700K上頂多差個 100~200MHz. 有些玩家貼出超高速的CPU速度, 但從來不做壓力測試, 或者跑得不夠久, 可以不用特別羨慕, 他們也只是玩玩興趣, 高興就好 ![]() 從預估來看, 我的5G旅程可能只能走到 4.9G, 但還會再繼續掙扎一下 ![]() 此文章於 2015-09-05 01:44 AM 被 anomaly 編輯.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文章: 406
|
補上一些測試數據 Raw data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r 2011
文章: 319
|
看起來 14nm 對4790k 22nm來說
超頻性大同小異 但電壓高好多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12
文章: 1,108
|
引用:
有看技術網頁說 那是因為熱密度太高了比電磁爐還高 5g再上去就會直接燒毀 差不多極限了 只能在材料上尋求突破 像鑽石就是最優異的 多核心也是因為溫度的關係 如果成本 材料的問題被解決的話 性能最優異的昰走回單核心 簡單說就是一顆超強超強的單核心 而且是鑽石材料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文章: 406
|
i7-6700K挑戰24/7 5G之路 #7
今天早上開始跑 4.9G
![]() CPU設定已經逼近Datasheet上限. 小弟相信Intel的Datasheet偏保守, 因此決定拚一下. 圖片是跑了約20分鐘還沒有停, 希望晚上回家後還是活的 ![]() 水冷讓溫度仍然壓在 75度以下, 依小弟之前的觀察應該算安全 電壓已經到 1.504v, TDP到145W, 換算成電流大約是 145/1.504 = 96.4A. 再附一張datasheet截取出來的資料, 室溫超頻即將緊繃!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文章: 406
|
引用:
看起來是這樣, 其實頻率已經有大概10年卡在 4G左右, 基本上都是物理/材料問題, 都很難解, 所以才逼得大家搞IPC進步, 多核心, 等等. 高電壓部分有些猜測. 最近幾代的CPU都有內建FIVR, 但Skylake-S裡頭沒有FIVR. Skylake-S的Vcore是描述主機板在供電IC源頭的電壓, 也不是CPU pin看到的電壓, 經過一層層metal (14nm broadwell是13層, Skylake不詳) 以後, 到了CPU core的電壓真的是多少其實並不明確, 一般人也量不到. Haswell的Vcore可能是真的實際在 CPU Core跑的電壓 因此我猜 Skylake Vcore的基準與Haswell/Broadwell Vcore不太一樣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文章: 406
|
i7-6700K挑戰24/7 5G之路 #8
早上跑4.9G壓力測試在跑了1小時後掛了, 但下午重新調整了一組參數到現在還是好的, 小弟認為是穩定了啦, 但電壓有點嚇人
4.9G, 1.52V, 溫度還OK! TDP 148W, 電流是97.4A, 結果如圖片 ![]() 剛剛有點小無聊, 跑了5.1G的CPU-Z bench也供參考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文章: 406
|
i7-6700K挑戰24/7 5G之路 #9
貼了一堆測試結果, 總該要有個結論.
1. CPU買回來若不開蓋, CPU的出廠散熱結構在大約115W TDP會變成瓶頸, 買太貴或太強的散熱器不會有額外幫助, 很明顯是Thermal limited. 2. CPU買回來若要開蓋, 拚到最後會因為CPU電壓無法再往上調而無法繼續 (Intel建議1.52V max), 很明顯是 Vcore limited. 開蓋後的幫助其實不大, 對超頻只多了 100MHz, 但對24/7的溫度有影響. 3. 接近0度的24/7冷卻系統應該可以有效的達成5G以上, 但顯然是小眾中的小眾, 待其他大大提供測試數據 ![]() 小弟分析了測試數據後把結果彙整成一個簡單的表格, 若有大大想買一顆6700K玩玩可以參考 小弟將按照自己表格的建議, 將24/7的操作點從4.9G調回 4.8G. 若是沒有開蓋, 小弟大概只會跑4.7G, 4.8G雖然穩, 但不會跑24/7, 也無法確認CPU是否可以穩跑4.9G 手上這顆CPU自評為小鵰. 4.9G穩, 退到4.8G跑 24/7. 大雕出現時會有 5.1G穩, 5.0G跑 24/7的特性 ![]() 小弟最初有提到4套壓力測試軟體. 在硬體測試過程中有發現一些 Haswell/Skylake的差異, 後續再做分享 ![]() 此文章於 2015-09-05 09:04 PM 被 anomaly 編輯. |
![]() |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n 2013
文章: 32
|
好厲害,心臟很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