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10 
					文章: 11
					
				 | 引用: 
 人口少觀光客多 用售票總里程除以人口總數 就把每人平均里程拉得很高 | ||||||||
|  2015-08-29, 02:51 PM
			
			
	#21 |   | 
|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4 
					文章: 552
					
				 |  | ||
|  2015-08-29, 05:11 PM
			
			
	#22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215
					
				 | 印度最強的是摩托車運輸 我們三貼就很酷了 他們可以一台載10多個人 這就是差距 | 
|  2015-08-29, 05:15 PM
			
			
	#23 |   | 
|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06 
					文章: 0
					
				 | 台鐵的準點率算法標準參考如下 http://www.railway.gov.tw/tw/CP.aspx?sn=7474 列車延誤 Late Arrival 指下列各目而言,但第4至第7目列車延誤未滿十分鐘者,不予計入: 1.因懈怠或過失致動力車出段延誤者。 2.執務遲延所致者。 3.裝載貨物崩塌所致者。 4.調車工作所致者。 5.旅客上下裝卸行李、包裹或貨物所致者。 6.中途行駛遲延所致者。 7.風雨阻礙所致者。 列車準點率 Train Punctuality 列車到達終點站延誤5分鐘以內者,謂之列車準點,各級列車準點列車次數占該級列車總列車次數之百分比,謂之列車準點率。公式為:列車準點率=準點列車次數/開行列車次數 到達"終點站""延誤""5分鐘以內""算準點", 前面寫延誤若是4567項原因要10分鐘以上才算(是開始算還是就算是?), 那若是因4567項慢14分鐘時不知道算不算準點? (4567項原因10分鐘以上開始算,所以延誤時間只有4分鐘?) 引用: 
 這個可能性很高。 此文章於 2015-08-29 05:57 PM 被 BARON_12 編輯. | |
|  2015-08-29, 05:55 PM
			
			
	#24 |   | 
|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Jul 2001 
					文章: 313
					
				 | 看看印度的火車,真是奇觀,再看看中國的高鐵,同樣十幾億人口,還真有差. 最近看報導,聽說中國要幫印度蓋1700多公里的高鐵...?恭喜兩國. | 
|  2015-08-29, 07:01 PM
			
			
	#25 |   | 
|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13 
					文章: 778
					
				 | http://is.gd/P2YhnL 引用: 
 瑞士是用三分鐘做標準。 | |
|  2015-08-29, 07:16 PM
			
			
	#26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1 您的住址: Taiwan 
					文章: 27
					
				 | 引用: 
 是誤差一小時內都算準點嗎?    | |
|  2015-08-29, 07:59 PM
			
			
	#27 |   | 
|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在深藍的網際中的某一處 
					文章: 621
					
				 | 第一時間,都會聯想到日本 沒想到是瑞士... 或許日本比較常去,也比較會搭乘日本電車, 感覺上日本電車便利,或許也是因為, 城市規劃都是沿著交通運輸路線所作有關。 臺灣...就留給其他網友評論。 
				__________________       Prentend you are happy when you are blue, It isn't very hard to do. | 
|  2015-08-30, 10:36 AM
			
			
	#28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15 
					文章: 406
					
				 | 日本是開車麻煩吧,所以才都坐火車 | 
|  2015-08-30, 10:39 AM
			
			
	#29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13 您的住址: 府城 
					文章: 9
					
				 | 從學生時代聽父母說坐台糖五分車上學... 長大後就想過其實中南部如果不拆這些當初的五分車 說不定比起現在慘澹經營的客運會更好.更方便 | 
|  2015-08-31, 02:40 PM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