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MM消失的城市...>"<
文章: 537
|
引用:
請教一下,您說的Telecine、component和composite是什麼意思呢? 對這方面不是很懂耶...謝謝~~ ![]()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新竹市
文章: 752
|
引用:
telecine:將電影膠捲之畫面資訊,經由機器轉換成電子訊號之過程 以下圖文為jackei所作、提供 -------------------------[轉載內容開始]------------------------- ![]() TELECINE 的方式有很多種, 從早期的光學式漸漸進化到最近的數位式. 光學式的主要原理是透過光源或是陰極射線管透射膠捲, 由攝影機或是光電元件接收, 達到翻拷的目的. 光學式 (FPS 不變) [1] 光源 => 透鏡 => 膠捲 => 透鏡 => 攝影機 [2] 陰極射線管 => 透鏡 => 膠捲 => 透鏡 => 光電元件感光, 轉換為電子訊號 光學式 (24->30fps TELECINE) [3] 陰極射線管 => 透鏡 => 交錯式快門 => 膠捲 => 透鏡 => 攝影機 [4] 同 [3], 但陰極射線管是交錯掃描, 因此不需要交錯式快門產生 interlaced pattern 數位式 [5] CCD 感光後數位化, 24->30fps 後紀錄. 原理類似 DV Camera, 這是最先進的方式. 日本用的 Digital HDCAM Telecine 機器, FILM 24fps -> 1920x1080 24/30fps 舊作如果不想有殘影, 非得拿膠捲出來重過不可. 經費龐大, 不是每一家廠商都願意這麼做. 中龍國際發的第五元素, 同樣會有嚴重的殘影, 八成是用光學式 TELECINE. 所以我說, 不要給台灣廠商過帶, 直接跟日本拿帶子比較有保障 (比較而已, 不是一定) 截至目前為止, 仍是有不少廠商採用光學式 TELECINE, 過帶成本比較低, TV 作品常見. -------------------------[轉載內容結束]------------------------- component:一種影像資訊輸出/入方式,中文稱「色差」。原理為:將影像資訊分離成亮度訊號(Y)、彩度訊號(Cb, Cr),以三條線來傳輸,其中Cb, Cr表示與藍色、紅色這兩個標準色的差異,為「色差」一詞之由來。優點是可獲得比composite更精準、更漂亮的影像,多見於較有水準的電視和播放器。 composite:一種影像資訊輸出/入方式,俗稱的「AV端子」的影像接頭即是使用composite,所有的影像資訊全在一條線,為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影像傳輸方式。但經由此法傳輸的畫面容易產生網點、串色的情況,色彩多少都會偏掉,遠不如component的品質。 以上若有缺漏,還請網友補完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迷你逼逼馬牧場
文章: 1,281
|
看到大大的文章之後
今天就往光華去買了一片回來 580 看起來真的很棒!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r 2001 您的住址: 光之幻境
文章: 1,303
|
引用:
嘿嘿...您這麼說可是會被很多女神迷給... ![]() 關於這片的品質自發行以來就已經被討論過很多次了, 用搜尋的話大概可以找出一大串來。 也應該慶幸三區版權是由這麼一家真正在注重品質的出版公司所拿到, 想想如果今天是由木X或是博X所發行的話,恐怕...
__________________
節儉持家散假狼的歷代CPU小兵--- Pentium 2-300oc450 (Deschutes) --> Pentium 4-540J (Prescott) --> i7-920 (Bloomfield) --> Xeon x5675 (Westmere-EP) --> i7-14700k (Raptor Lake) 時隔多年的大更新 ![]()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MM消失的城市...>"<
文章: 537
|
引用:
恕刪... 謝謝指教...不過我還是有疑問...動畫是用手畫的...畫好之後才拿去製片,這樣對嗎? 可是現在不是都用可以電腦製片了嗎?那只要畫好之後全部在電腦裡面處理不就好了?這樣子就不用很麻煩的轉成膠捲又轉成DVD了啊...而且畫質也不會衰減,不是一舉兩得嗎? 我還是不知道現在的動畫到底是如何製作的(迪士尼的電腦動畫系列應該是全用電腦製作的,但是一般傳統動畫我就真的不清楚了)... ![]()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Junio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681
|
引用:
http://www.prowaremedia.com.tw/foru...AA%BA%B0%DD%C3D
__________________
CKM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0 您的住址: 北中南走透透
文章: 2,900
|
引用:
我也算是個老女神迷,從OVA LD開始收集的人, 這個讓我等了三年的劇場版的劇情,說實話真是讓人失望, 現在的單行本也都被我當插畫集來收集, 真不曉得她的編劇怎麼越來越刻板老套了?
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幸福公式:H=f^4,食物、樂趣、朋友及家人 ![]()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新竹市
文章: 752
|
引用:
傳統的動畫的確是在賽璐璐手工畫製動態部分,再與背景疊合,一張張拍成膠捲的。但比起CG作畫,成本較高,生產效率也較差,因此逐漸被取代。 現在的作畫是以CG作畫為主流,也有和傳統方式合著用的。CG上色滑鼠點一點就好,直接數位輸出成母帶,省時省力又省錢。傳統的方式雖已很少使用,但不代表完全絕跡。因為以賽璐璐上色有種特殊的質感,很多人喜歡這種感覺。製作公司很可能為迎合這類觀眾,或是為了某種理念,或是其他不明原因,現在仍有少數作品採用傳統的方式。 況且因為CG作畫顏色乾淨單純,色指定若沒做好,反而看起來刺眼不舒服,賽璐璐就比較不會這樣。 此文章於 2002-05-24 06:43 AM 被 GT 編輯.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MM消失的城市...>"<
文章: 537
|
引用:
哇哇...解說得真精采...這樣子我又多瞭解了動畫的世界一些... ![]() 謝謝您啦~~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Dec 2001 您的住址: MM消失的城市...>"<
文章: 537
|
引用:
嗯,不過CG作畫是要先畫好一張參考圖輸入電腦然後再用這張來改嗎?還是直接用手寫板在上面作畫? 想像以前的人做動畫用賽璐璐畫,那還真是辛苦啊...畫一個30分鐘的片段不就得畫上好幾千張的賽璐璐?真難以想像... ![]()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