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pr 2002 您的住址: 台中
文章: 563
|
引用:
踩到底時如果腳全部打直, 很快就沒力了. 理想角度是大約比打直內收18度, 稍微彎曲.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3
文章: 12
|
A:電腦CPU還有分i3, i5, i7, Celeron, Pentium
B:啊不就是電腦,分這麼多幹麻! A:還沒講完,還有分第幾代,還有AMD系列 B:......................... 玩電腦的當然知道文書機跟電玩機的不同 中年死老頭現有6台單車(有許多已經賣掉了),彎把鋼管旅行、彎把公路越野、彎把鋁公路、單避鋁MTB、單避鋼管MTB、雙避AM車,齒比輪胎每台都不一樣 朋友問我怎麼買單車,我說:單車有分通勤、休閒、運動、競技等用途,如果你只是平常偶爾騎,我10分鐘就跟你講完了,如果你想當成一種持之以恆的運動來鍛鍊,那就有得講了,但一開始我也不會講太多(就想一個人想學微積分,但他連九九乘法都還不會,那不需要一開始就把極限跟聯立方程式這些東西告訴他),你邊騎我邊跟你講,有空我帶你一起騎,實地教學。 單車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多數的運動器材,並不像單車有這麼多零件,籃球就一顆球,頂多鞋子講究一點,棒球就手套、球棒、球、鞋, 單車的話 大盤就一堆等級(我的維修間還有5組大盤閒置) BB也一堆規格 龍頭有長短角度管徑不同(我有10幾支龍頭) 車把有管徑、長度、上升後掠(MTB)一堆規格(我有10幾支車把) 變速也是好幾種組合,上拉、下拉、短腿、中腿、長腿,要根據齒比和齒容來選擇 騎乘路線不同,搭配的齒比也不一樣,輪胎26吋、650B、29er、700C,胎寬22c~38c,或1.25吋~2.5吋一堆規格,車架有鋁、鈦、鋼、碳纖等,鋁有分等級,鈦有3/2、6/4,鋼有4130、630、853、931、953等,丹下和鴿子又有不同的管材分級,不同管材路感完全不同,旅行車幾乎都是4130,比賽用的公路車現在全都是碳纖車 以上都只是講零件而已,還有很多零件沒講,零件挑完了,Fitting才是大問題,如果你只是偶爾騎,河濱晃晃,2、30分鐘幫你調完座高、座椅前後、龍頭長、車把寬、曲柄長,如果你是要當成一種持之以恆的運動來鍛鍊,那事情就沒這麼簡單了,身材每個人不同、男女身體比例也不一樣,而且隨著騎車時間愈久,肌力變強、柔軟度變好,要去比賽(公路賽或三鐵設定又不一樣),上面很多零件又要換掉了。 以上是中年老頭不專業又無知的看法,老頭騎車的目地只是休閒+運動,不通勤也不比賽,啊!對了,開板的買車是要做什麼用途啊?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3
文章: 12
|
引用:
騎車的姿勢和觀念也是一直在變,很早以前要重踩,現在是強調迴轉數;早期是要打直,現在是要彎曲有角度;以前是要立骨盆拱背,現在是要讓脊椎維持原來的S型,我不是這方面專家,我選擇讓自己身體去感覺,會造成身體不舒服或維持不久的姿勢,我就不採用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8
文章: 317
|
引用:
休閒+運動+通勤,比賽的話,目前沒想過,等有體力時,車也換了吧我想. 10幾支龍頭、車把是要做什麼用 ![]()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8
文章: 5,843
|
引用:
有一點角度是比較好 我是感覺派~照著自己的感覺調XD 不過對於不了解的~我會建議先調到接近打直的高度 之後再慢慢調 ![]()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n 2000
文章: 225
|
硬要分男用或女用的話, 看上管的位置.
男車: ![]() 結構強度較高, 但上管的位置會造成上下車不方便, 尤其是穿裙子的女性. 女車: step-through frame 又稱 open frame 或 low-step frame, 雙腳移動不費力, 對穿裙子的女性也不會構成妨礙... 幾十年前用了一陣子捷安特城市情人還是學生情人車款, 橫管的位置可以自行鎖在上或下, 男女通用... 不過, 如果不是很操或上管要架東西的話, 不管男女, 選第二種真的比較方便... .
__________________
--- 別再鬼話啥 "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 , 別再害人了, 與其庸人自擾, 寧可信其無! --- 搞綠能是要看風水的! ![]()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3
文章: 12
|
引用:
做什麼用,我舉個例子,以一般鄉民的標準30cm,我假設這是in起來的狀態,如果你現在站在牆邊,要讓in起來的小老弟剛好碰到牆,同樣30cm,但角度45°跟60°的水平距離不同,這時離牆邊的距離也不同,如果你站太遠,在不可能無緣無故多1cm或1mm的情況下,你誓必要彎腰,若站太近,會頂的很痛,這時就要往後仰。可是彎腰或後仰都會造成不舒服,維持幾分鐘還好(通勤、休閒),若是好幾個小時就會有傷害(運動、比賽),這時若小老弟能自由伸長縮短改變角度 的話,你就不用彎腰或後仰了 騎車同樣的道理,車架的尺吋都是符合一個身高區間,舉例來說S號可能是168~175,但就算同樣是175,每個人的腳長、手長、驅幹長都不一樣,這時就要不同的龍頭長度來調整,就算2個人身高和其它腳長、手長所有長度都相同,但柔軟度也不同(每個人向下彎腰能彎多少都不同),這時龍頭就可以做為調整 上身長的,可用長龍頭;上身短的,用短龍頭 柔軟度不足的,想輕鬆騎的,用高角度龍頭;柔軟度好的,想騎速度的,用長龍頭低角度或龍頭反裝 但就算一開始用短龍頭高角度龍度,久了當你柔軟度變好後,你也會想換長龍頭低角度 還有騎乘目的不同,計時車、公路車、登山車、旅行車、舒女車,依序上半身由最趴到挺直,龍頭的選擇也不同 以上還是單一車種同一人騎的情況,不同車種又是一回事了,像我的AM車,為了強度,我都用短龍頭,但這只是個人喜好 另外講到車把,每個人肩寬不同,車種又不同,規格也不同 車種一般公路、登山、計時 規格有25.4、31.8 長度更是多種,直把、燕把、上升幾度、後掠幾度 你隨便算一下有幾種組合,我6台車10幾支車把很正常 想低風阻,用窄車把;想操控好,用寬一點的;想胸腔開闊一點,用寬一點的 以上只是大概說說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3
文章: 12
|
引用:
這本書OK的,我有一本英文版,不過我建議你可以先不用買,現在簡單的維修用Google或Youtube都找的到,不然上Shimano原廠網站,資料非常詳細,Parktool網站也有教你如何維修,就算英文也還好,就如大學原文書,專業名詞就那幾個 老頭我第一台電腦就是自組的,386,最後一台是10年前的P4,過了這麼多年,前一陣子接手人家不要的775,重新整理也都駕輕就熟,單車維修組裝也是同樣的道理,差別只在於: 電腦是電子訊號,單車是機械 你可以讓一個3歲小孩把電腦零件插上去,只要插對地方,跟一個電腦工程師組裝的結果沒兩樣,但單車就不行,因為是機械,牽涉到扭力、力矩、張力、手感 電腦零件沒插好沒訊號就不會動,單車沒組裝好通常都還可以騎,只是騎得不太爽 電腦幾年後就被淘汰,就算我那台386還可以開機,但沒有實用價值;機械的單車就不一樣,25年前的單車,只要不是每天在外面淋雨,25年後還是一樣好騎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3
文章: 12
|
引用:
同樣的電腦零件,給版上的鄉民組,每個人組出來應該都是一模一樣的,但灌軟體,就每個人不一樣,有人會用RAM Disk,有人用Firefox,有人用Google,這就是所謂的調校,調校的目的,就是用的爽,用的順手 關於腳要打直或微彎,現在也是很多講法,個人的實際體驗,打直出力很爽,因為一腳踩到底,但無法騎很遠,因為膝蓋後面的韌帶會漸漸的痛起來,個人推斷是過度伸展的關係;彎曲的話,有那種無法出盡全力的感覺,但續航力比較夠。但這純粹是個人體會,必竟每個人身體機能不同,不過若是在家騎訓練台,我會上卡腳打直 我有一個朋友的經驗是這樣,他在訓練台上騎的時候,我在旁邊看,我建議他把座管降一些,因為踩到下死點時腳太直了,但他一直不聽,可是又常常跟我說騎沒多久膝蓋就痛,有一次我偷偷把它降低,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騎了好幾天,跟我說膝蓋不痛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