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2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1,611
|
根據目前最新的R520消息(Source:cXo),它的規格是625/1500Mhz 16ps 8vs
shader架構與R420大致相同 這是否可代表著,R520 shader單元的同頻效率並不會有太大的增進?(也就是落後於nv40與g70) 關於這點可能要待一些有研究的板友來解答了. 不過以這樣的規格來看,3DMark中與一些遊戲表現要超越G70是可預期的 因為它的頻率整整高出G70,儘管它只有16條管線 規格特色中較值得注目的是HDR MSAA吧,不過是不是FP16 HDR (目前G70暫且因為硬體設計而無法做到的) 這點還待cxo後續說明,或者是大家等10/5號一探究竟 其他那些h.264 shader單元解碼,AVIVO等,就不是新聞了.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Cambridge Law School
文章: 1,780
|
引用:
某些遊戲跑很快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r 2001 您的住址: 南美洲
文章: 109
|
引用:
不如小朋友跑得快 ![]() (緊酸) ![]() |
|
![]()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2 您的住址: 耗電量頗高的地方.
文章: 1,959
|
引用:
我想ATI 最後應該還是沒給 FP filter & blender,當然也不會有TMU的nrm_pp。 但是FP FSAA的話,其實只不過是"專給FSAA unit 專用的 sampler & blender",其實結構上沒太大差異.... (FSAA因為需求較小的關係,即使是同功能,也會稍微視需求簡化) 所以,回頭看Pixel Shader Performance吧。 以Cho的說法,照樣是R3x0/R4x0的設計的話,那就是main + mini,差在能不能FMA, 於是理論值算起來就會變成:[(3+1)x2+(3+1)]x16 x 625MHz = 120GFLOPs 。 G70則是 [(3+1)+(2+2)]x2 x 24 x 430MHz = 165.12GFLOPs。 這邊已經把TMU的7flops nrm_pp給除掉了,FP filter & blender也都除外不算。 VS的話,雙方都是4+1D,數量又都是8個.... 所以時脈高的R520佔絕對優勢。 連VS一起加進去的話,就是R520共(4+1)x2 x8 x625M = 50GFLOPs、120G+50G = 170GFLOPs, 對上G70共(4+1)x2 x8 x 430MHz = 34.4GFLOPs,165.12G+34.4G= 199.52GFLOPs。 (nrm_pp照樣除外、FP filtering & blending 也除外,因為這些都是FP16,不應該和上面的FP32並列) 所以除了ALU結構上取巧、透過增加功能減少pass數之外,其實拼運算資源的話R520真的會輸得蠻慘的....畢竟,本來要完整(24ps~32ps:180G~240GFLOPs @ 625MHz)的狀況下,R520才比較能和G70比運算資源。 總之,SM3+ 看來是有起一點作用.... 比方說那個600指令的Shader demo,ATI宣稱R520只需要14個pass、"以往的產品"需要20個pass。我相信那個"以往"指的是NV4x & G7x;當然啦,這又會回到 PS1.1 & PS1.4時期的競爭就是了,這回又是NVIDIA先出,所以大概還是會對廠商起一點影響吧.... 不過,因為HLSL的關係,這回廠商要作多個path對應不同profile簡單很多的關係,影響應該會大大減小,也就是說應該還是有機會看到SM3+帶來好處。 此文章於 2005-09-29 04:34 AM 被 Artx1 編輯. |
|
![]()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2 您的住址: 耗電量頗高的地方.
文章: 1,959
|
補充:
HKEPC那份文件顯示,RV515LE還是用TSOP封裝的記憶體,時脈250MHz。 所以Coolaler那張2.5ns、400MHz DDR的顯然是RV515pro。 這樣的話時脈就是550/400∼600/400,這樣Coolaler測到的成績就很合理了。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Cambridge Law School
文章: 1,780
|
引用:
"那文件37頁都沒有介紹R520的PS/VS架構" orz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2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1,611
|
引用:
感謝ArtX在GZ的來訊解答 ![]() 那麼HKepc網站上的X1300 LE 測試成績,實際上是X1300 Pro還是LE版本? 他們說這張是X1300"LE" http://www.hkepc.com/bbs/viewthread.php?tid=478276 P4 3.73Ghz,05得分 2800...與Coolaler用A64 2.7G跑出來的差不多. http://www.hkepc.com/bbs/attachment...64&noupdate=yes RV530現在沒太多消息,R520又有高價是否可對應效能、產量的疑慮. 考量RV515的預定價位,它並沒有如同R520的生產成本包袱 若及時上市之下,面對目前的6600等應該還是有它的競爭力 |
|
![]()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2 您的住址: 耗電量頗高的地方.
文章: 1,959
|
引用:
我只能說,800MHz BGA看起來本身就不像是"LE"的東西。 HKEPC那份是product roadmap,裡面也是把LE設定為搭配250MHz TSOP DDR的產品。 如果BGA"已經"這麼便宜的話,6600也不會只配250MHz TSOP了吧?這道理很簡單的。 其實現在這張卡是不是"LE",只影響到一點,那就是core fequency。 假設這張是pro,就代表核心時脈約在550~600;反之則是450MHz。 這會大大影響到估算出來的核心吞吐能力。 HKEPC的照片就剛好沒有照到那個BGA DRAM..... 這讓我想到前幾天有照到DRAM的Coolaler已經把報告收掉了。 而我是覺得,從先前cho提到的R5x0結構來看,RV515如果是同樣結構的4ps, 沒什麼理由得到比6200高的核心輸出能力,持平或稍有高低是很合理的, 超出太多或是低了太多就可疑了。 此文章於 2005-09-30 11:13 AM 被 Artx1 編輯.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0 您的住址: Cambridge Law School
文章: 1,780
|
引用:
RV515(4PS)面對的是NV43(8PS)改(G73) RV530(12VS 5VS 4Rop )面對的是G72(16PS 4VS 4Rop) 現在問題是RV530/RV515面對的可能不是原來的NV40/NV43 ,而是以G70為基礎的PS/VS改良的NV40/NV43 以9/24發佈的PDF第14頁RV515Pro 是定在550/400,不管是GDDR3或GDDR2 不管如何RV5XX全系列其實漏洞很大 |
|
![]() |
![]() |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Jun 2002 您的住址: 耗電量頗高的地方.
文章: 1,959
|
引用:
RV515面對的G73其實是64bit,因為接替的是NV44的位置。 (有點像是NV43做完G7x般的Shader改造,並打到最低階的同時,也把記憶體頻寬砍了) 所以貿然地說RV515會輸其實是不太好的,因為6600在頻寬不足的情況下也是輸了。 至於 RV530,與從NV42改過去的G72(5vs12ps? 其實也有6vs12ps的說法)之間相比, 其實G72也是蠻危險的,因為照樣把ROP與記憶體頻寬砍了(1quad & 128bit)。 RV530雖說4TMU看起來不太穩當沒錯,不過Hi-Z上面是有優勢的。 (ROP減少會降低 NVIDIA結構上的Z-test速度) 何況samsung兄從七月開始這個話題已經重複蠻久了.... XD 在沒什麼新情報的狀況下,好像不會有什麼進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