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lompt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4
文章: 2,140
買不起NASA鏡頭沒關係
我有GT鏡頭(KM系統的)
     
      
舊 2009-02-15, 10:21 PM #1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ompt離線中  
quick01
*停權中*
 
quick01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8
文章: 15
這種鏡頭用大砲級還不足以形容吧!
 
舊 2009-02-23, 11:05 AM #1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quick01離線中  
silly_rabbit
Junior Member
 
silly_rabbit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森林裡
文章: 805
引用:
作者quick01
這種鏡頭用大砲級還不足以形容吧!


應該是列車砲級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is_Gun
舊 2009-02-23, 11:26 AM #1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illy_rabbit離線中  
pfbspfbx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5
文章: 68
引用:
作者magic999
三次阿波羅太空任務中, CARL ZEISS 50/0.7 都有出場使用

用來拍攝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50/0.7 也是量產攝影鏡頭最大光圈的紀錄


完全沒概念 50/0.7 這有多 強大 可以解釋一下嗎??
舊 2009-02-23, 07:17 PM #1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fbspfbx離線中  
coldice
Advance Member
 
coldice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1
文章: 450
引用:
作者pfbspfbx
完全沒概念 50/0.7 這有多 強大 可以解釋一下嗎??


首先你必須先了解光圈級數f1.4是常見大光圈,在一般攝影上f1.0已經是罕見的大光圈了

f1.0的進光量為f1.4的一倍,而f0.7的進光量又是f1.0的一倍

基本上f1.0以上每0.5難度就困難一倍,因為要考慮到口徑的問題,這就是單眼上你看不到大於f1.0的鏡頭

更何況f0.7,這傢伙的口徑應該是前後都差不多一樣大才有可能吧,所以說是用在135的RF上,我覺得不太可能。

當初會用這麼大的光圈我想主要是那時底片質量不夠好,不像現在動不動就ISO1600, 3200的

當然能做到這麼大,通常也代表該公司的能力 就像canon 50/1.0L這種展示意味的鏡頭
舊 2009-02-23, 08:53 PM #1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oldice離線中  
maximus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6
文章: 380
引用:
作者pfbspfbx
完全沒概念 50/0.7 這有多 強大 可以解釋一下嗎??



光圈值(F Number) = f(鏡頭焦距mm) / D(光圈口徑mm)
http://kevin1566.blogspot.com/2008/...ture-value.html

看到這公式 你會想說如果焦距固定的話 光圈口徑弄的越大不就越好

別忘了光線通過鏡片會有像差(桶形 球面 慧星等) 色差(每種顏色的折射率都不同所距焦的點也不會相同)

所以光圈口徑越大越難作 更需要很多鏡片組來修正

題外話
由上面可知只要縮光圈畫質就會變好(把邊緣光切掉 原理像空間濾波器) 但是縮太小的話可能會有繞射現像...

剩下請專家補充

此文章於 2009-02-24 12:10 AM 被 maximus 編輯.
舊 2009-02-24, 12:09 AM #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aximus離線中  
BEE
Elite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5,452
引用:
作者magic999
NASA的鏡頭都是特別訂製

不計血本

NASA跟CARL ZEISS(卡爾蔡斯)

曾訂製過中片幅用的 50/0.65, 這顆沒有量產

價格破千萬美元

後來又訂製較普及的 135 RF 的 50/0.7 ,有少量生產

比較便宜只要價上百萬美元


+1

我以前是玩 135 膠片攝影起家的 德國 ZESS 是世界光學鏡片 之 TOP 到現在 沒有國家可突破這精密技術。
我有顆 CARL ZEISS 68 大口徑 85mm 鏡頭 光圈 1.4 就是號稱上太空 攝影用的 今天好像數位時代都停產了吧?
舊 2009-02-24, 12:32 AM #1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EE離線中  
sibaken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1
文章: 800
大家想太多了
這種鏡頭原則上焦距要夠長
又要維持一定的光圈
所以折射鏡設計就要被踢掉
應該是像下面這樣的系統
注意他有一張追蹤飛機的相片
上次D頻道放映時也介紹過這種追蹤系統

http://www.rcopticalsystems.com/tel...20military.html
舊 2009-02-24, 02:00 AM #1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ibaken離線中  
csid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51
嗯,用這麼好的鏡頭是必要的,因為如果發射過程****現什麼問題(如零件掉落),
到時可以採取必要的應變措施,或是留著等到下一次發射改進一些問題。

例如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大氣層解體的災難,
太空梭左翼前緣在發射途中受到一塊在太空梭外儲箱的絕緣泡棉撞擊,
結果隔熱板破一個大洞,當時發射升空時就有拍到,
但是當時NASA認為泡棉脫落是常有的事,而且受到撞擊也不會怎樣,
哥倫比亞號在軌道上飛行16天,完全不知道機翼破了個洞,
後來返回大氣層,就出事了。

從這件事以後,太空梭飛到國際太空站會多一道手續,
就是旋轉360度讓國際太空站的上的組員看看太空梭上有沒有受損的隔熱瓦。
舊 2009-02-24, 03:30 AM #1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sid離線中  
quick01
*停權中*
 
quick01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8
文章: 15
引用:
作者csid
嗯,用這麼好的鏡頭是必要的,因為如果發射過程****現什麼問題(如零件掉落),
到時可以採取必要的應變措施,或是留著等到下一次發射改進一些問題。

例如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大氣層解體的災難,
太空梭左翼前緣在發射途中受到一塊在太空梭外儲箱的絕緣泡棉撞擊,
結果隔熱板破一個大洞,當時發射升空時就有拍到,
但是當時NASA認為泡棉脫落是常有的事,而且受到撞擊也不會怎樣,
哥倫比亞號在軌道上飛行16天,完全不知道機翼破了個洞,
後來返回大氣層,就出事了。

從這件事以後,太空梭飛到國際太空站會多一道手續,
就是旋轉360度讓國際太空站的上的組員看看太空梭上有沒有受損的隔熱瓦。



其實哥倫比亞號的成員有拍到左側機翼破損的畫面,只是NASA告訴他們"Don't worry about it!"

結果返航就解體了~~~
舊 2009-02-24, 04:21 PM #2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quick01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36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