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7
文章: 209
|
引用:
上面提到的Parallel Processing ,我覺得跟傳統CPU不太相同 比較接近像Cell的SPE那種Co-Processer 的架構 不過像L1,L2這種東西不過就是所謂Level1 level2 cache 並非是專為CPU所設的專有名詞 圖中的Parallel Data Cache跟原本的MIMD運算單元共用的L2 Tex Cache的定位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從原本的材質快取變成存放C編譯資料的快取而已 然後每個ALU也還有自己專屬的快取可用也就是原來的L1 Tex Cache,以GPGPU運作時 定位仍然不變,所以並沒有所謂的從圖形運算的L2快取變成GPGPU的L1快取這種事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112
|
我還有一個小疑問,
以N社為例, GPU製程從 110nm 進步到 50 nm 上下, 但它的時脈並無顯著上升, 照理說GPU 的指令應該比CISC 的CPU單純很多, (所以現在的執行單元可以塞很多個), 它時脈拉升的速度似乎太慢了點, 理由為何呢?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7
文章: 209
|
引用:
從G80開始,GPU的Shader時脈不是有很大的提升了嗎? 然後啊!現在所謂的x86架構,內部早已經是RISC的設計了 只是經由轉碼器讓它可以接受CISC的指令罷了 再來你沒有聽過管線化的設計嗎? 這就是CPU提高時脈的手段之一啊!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7
文章: 453
|
引用:
請教一下,現行的CPU指令架構不還是CISC嗎... ![]()
__________________
CPU:AMD-Athlon64 x2 3800+ (90nm) MB:ASUS M2N-E RAM:Transcend DDR2 667 512MX2 & U-MAX DDR 667 1GX2 VGA:ASUS EAH4670/DI/512M POWER:海韻S12 380W DVD:BenQ DW1670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4,032
|
引用:
已經不是了!! 嚴格來說,instruction decode部份早已經使用RISC 的hardware decode的技術, 如果還硬是要稱這種架構為CISC 那是有欠公道的!! 難道說稱之為CISC一定要用慢慢的ROM將micro code 給Load出來才能稱之為CISC嗎?? 再說下去,恐怕扯都扯不完!! 沒意義的.... 還不如好好去瞭解一下當初的歷史故事,為何會有CISC架構及RISC架構!! 我只能說,拜科技進步之賜,半導體製程進步,才能將這些技術予以融合 放入x86 CPU裡面去!! 不然早期的半導體技術是放不進去這麼多的 電晶體 !!
__________________
您想買新硬碟嗎? 購買前請務必參考這篇文章,是我的實際經驗 還想讓統一賺你的錢嗎?統一集團成員(能見度高的): 星巴克、家樂福、7-11、無印良品、黑貓宅急便、聖娜多堡、阪急百貨、 康是美、博客來、夢時代、Mister Donut 、Cold Stone 、龜甲萬、 維力33%股權、光泉31%股權、Smile速邁樂、紅心辣椒、台北轉運站(統一企業BOT) 統一LP33膠囊有環保署早已列管的一級管制品: DNOP塑化劑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06
文章: 3,946
|
引用:
因為不管是電晶體的量、耗電量還是溫度在同樣的歲月中都比CPU爬升的還要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