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文章: 4,704
|
引用:
老大: AMD針對第一代stocket462的建議『上限』為三百多公克,後來增到五百多公克。您說不到『一公斤』是重、還是輕? 現在的PCB並沒有比較『硬』啊。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5
文章: 1,653
|
引用:
大大用stocket462當標準嗎??別活在舊時代了,S462上限3XXg是因為塑膠卡筍的設計,不是因為PCB負荷不了..............
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處理器:Intel Core 2 Duo E8400 主機板:GA-EP45-DS3R 記憶體:創見 aXeRAM DDR2 800 2GB*2 顯示卡:技嘉 GV-N96TSL-1GI 音效卡:Creative X-Fi XtremeMusic 硬碟:Seagate ST1000DM003 光碟機:Pioneer 122A 燒錄器:Pioneer A10 電源供應器:海韻 SeaSonic X-SERIES 560W 新的產品總覺得都有一些小缺點... 也許是看法已經改變了... 完美又廉價的產品不再出現...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文章: 4,704
|
引用:
你有沒有看過AMD、或Intel的建議書? 卡筍受力的克數與cooler上的彈片壓力有關,cooler的重量規範主要是針對PCB。AMD的建議包含cooler重量、大小、呎吋、風扇壓力、彈片壓力.......看規格不是只看頭,不看尾。 AMD從第一代的462就有設計鎖『機板』的四個孔,只不過大半的MB廠都不鳥這個設計。所以只有『早期』的MB有留這四個孔。後來到了K8、P4,因應cooler的設計,沒那孔還裝不上。 愈多層的PCB,其實會更『軟』....................有沒有發現到AMD、Intel設計的cooler,即使已經下重本使用銅製品、高密度、高表面積的散熱片,但仍很小心的控制重量? 有興趣比較一下幾個為廠機設計的大cooler廠所設計的cooler,沒有一家會搞到上千克的。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5
文章: 1,653
|
小弟的確看過了AMD與Intel的Datasheets,原廠建議散熱器的設計方向都是在一般的情況下並非針對PCB,如K7大都採用CPU插槽的卡筍固定散熱器,K8 P4(478)是採用塑膠架,看規格不要有看沒有懂。
散熱器廠商也不是白痴,既然設計了較重的大型散熱器,當然也會改變安裝環境,而金屬支撐架和金屬背板也確實發揮了它的作用,大大看到主機板變形是向正面(可安裝CPU的方向)凸起還是向背面凸起?? 幫PC廠 or CPU廠設計Cooler的廠商,若沒必要誰會去增加重量或複雜度,來提升成本啊,這個例子實在舉的不恰當............
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處理器:Intel Core 2 Duo E8400 主機板:GA-EP45-DS3R 記憶體:創見 aXeRAM DDR2 800 2GB*2 顯示卡:技嘉 GV-N96TSL-1GI 音效卡:Creative X-Fi XtremeMusic 硬碟:Seagate ST1000DM003 光碟機:Pioneer 122A 燒錄器:Pioneer A10 電源供應器:海韻 SeaSonic X-SERIES 560W 新的產品總覺得都有一些小缺點... 也許是看法已經改變了... 完美又廉價的產品不再出現...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文章: 4,704
|
引用:
如果你真的有看AMD的那份文件,請你看一下當初針對設計四孔所規範的壓力與重量。就算沒看,去問一下PCB板受重的能耐......AMD的文件超清楚,連風扇風力大小、震動都考慮到..................算偶沒看懂好了。 ................就歷史看來散熱器廠商絕不是白痴,他們很懂的滿足消費者不理性與好騙的部分;就拿網路上來說,隨便貼一張圖,接著就可以搞團購了。 專替PC廠、CPU廠設計Cooler的廠商,設計難度早就高於市售品很多了。有興趣的話去找顆IBM目前給『desktop』級所用的cooler與市售無敵大的相比『效能』就知道了。如果是有點經驗的玩家,也該曉得真正的鳳梨頭造型cooler是哪家先採用的。而當時一票仿製品,沒有一個能有『原廠』的效能,不過就是想海撈一筆的劣質廠商。 IBM目前出的desktop電腦,配的是冷凝管七cm薄風扇,有興趣的話去搞一顆來與其它市售品相比;看看是廠商聰明、還是消費傻瓜。 金屬背板與鎖機殼的設計相比有沒有實用性?..................給買家自己判斷吧。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5
文章: 1,653
|
AMD的Datasheets的確蠻詳細的,裡面提到了cooler重量、尺寸、風量、扣具壓力,但沒提PCB板受重的能耐,按照大大的邏輯,在K7時代上限是300g,PCB板所能受重的上限是300g,到了K8時代AMD的Datasheets建議設計上限變成450g,PCB板所能受重的能耐的上限為何提升?因為300g根本不是PCB板受重的上限,主要還是載具(散熱器支撐架)設計上的關係.................
小弟和板上其他的大大也用過大型散熱器,難道只要是直立式主機裝大型散熱器的都是白痴,被廠商騙的團團轉,就是因為用過而且板子也沒變形,才說金屬架和金屬背板有發揮它的功用,如果今天9xxg的大型散熱器會造成主機板嚴重變形甚至毀損,這項產品還混的下去嗎??在PCDVD會沒人出來罵嗎??小弟不是沒看過主機板變形毀損,而是扣具壓力過大造成,連Sanyo Denki這樣的大廠,按照規範做給Intel的Cooler都會這樣,它也不過490g,不良的設計才是變形的主因,而非重量.............. 幫PC廠 or CPU廠的Cooler廠商的重點在於節省成本,所以在設計上會考量在最低成本下具有一定的效果,大大還真的活在過去耶,你用原廠散熱器去跟Tt SonicTower比看看,散熱器製造的品質也會影響散熱效果,大大要用大廠的產品跟雜牌比,小弟沒話說.............. 如果不是CPU越來越熱,IBM需要用到熱導管的散熱器嗎??PC廠主機的散熱器,向來都是效果不錯、夠用而已.............. 小弟不是不認同大大所說的金屬背板固定在機殼上,大大想必很了解情況,主機板CPU位置每款都不大一樣,機殼.主機板.散熱器要能互相搭配的,在市售產品中少之又少,就算搭的起來消費者還不見會這樣組,實不實用要看環境是否可以允許,大大如果覺得很實用,小弟倒是想請大大替眾多網友推薦................. ![]()
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處理器:Intel Core 2 Duo E8400 主機板:GA-EP45-DS3R 記憶體:創見 aXeRAM DDR2 800 2GB*2 顯示卡:技嘉 GV-N96TSL-1GI 音效卡:Creative X-Fi XtremeMusic 硬碟:Seagate ST1000DM003 光碟機:Pioneer 122A 燒錄器:Pioneer A10 電源供應器:海韻 SeaSonic X-SERIES 560W 新的產品總覺得都有一些小缺點... 也許是看法已經改變了... 完美又廉價的產品不再出現...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文章: 4,704
|
樓上的先生口才跟紅外套李大師有得拚了,替人『思考』並創造『結論』........
Cooler的重量增加,那是AMD改的,我不認為這是『現代』的PCB『強度』增加。相反的,我老早提到愈多層的PCB會愈軟。如果連這件事都不曉得,有點覺得在與沒基礎根據的人討論.... 我已經提很多次了:大廠所用的cooler『技術』與『複雜度』比市售品高的多。雜牌零件....您可能非常的不認識我.........腳下就兩顆不同廠出的渦輪被我放棄不用... 我個人有比較過:台製一千二到一千八百塊的市售三款冷凝管cooler與IBM主機附的那種。前三者的重量遠比IBM附的重一倍以上,效果、噪音反而在其下;根本已不是C/P值的問題,而是噪音低、重量輕、體積小、效果佳等等全勝的結果。 您可能了解過IBM衛星廠商為爭取訂單拚的頭破血流的情景。IBM與某個H開始、P結尾的外商完全不同,不會去過份壓擠OEM廠的價格,是以『通過測試』為第一考量。 那個雙T公司是區域性公司、還是國際大廠,有空去看看網站就該能了解;DIY的需求量遠低於這些大廠...國內有不少看似國際級cooler生產大公司,其實不過是五、六人的小公司外加『不定時』向大陸『包』一間工廠來生產....上個月才與cool master的人打交道,沒想到又是一家『行銷』與『包裝』能力一流的『大』公司。 為什麼在體績較小、重量更輕、同樣採用冷凝管設計的產品下,卻有兩極化的表現? 告訴你,就真正擁有冷凝管技術的公司,全球不到四家(台灣為其中之一)。光是適合用來做為cooler的鋁質就超過一百三十多種。位於內湖、東湖、汐止的三家專替CPU廠生產cooler的公司,就幾乎吃下全台這些高檔鋁的進口量。其它小廠要能拿到這些鋁料的成本實在就.... cooler不是外觀『漂亮』、『厚重』就有用....這與『舊時代』不舊時代無關,迷信外觀實為.... 此外,小弟不是『大大』,也建議您少用『白痴』這樣的字眼。 不曉得您是屬於瘋狂玩家、還是業務型人物,在此還是祝 你順利~~~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5
文章: 1,653
|
小弟口才很差,平時回文都不到3句話,大大製造的『結論』也不差啊,不過重點都不清不楚
AMD的Cooler是AMD自己改的,按照大大的說法,現在MB的層數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為何AMD還增加Cooler重量,難道是AMD的研發人員都比不上大大,他們連基礎都不懂?? 小弟是沒用過大大說的那顆散熱器,既然大大把它說的這麼猛,那請大大提出詳細說明(哪款型號上的散熱器,哪家代工的,若有該廠商的產品型號更好),讓小弟有機會玩玩看 小弟從不認為Tt or CM是國際大廠,反倒是Sanyo Denki or Nidec才算是,不過它們的產品品質不算太差,大大越說到後面越偏離了原本大大自己提的主題,當然這只是純討論小弟沒惡意 小弟既不是瘋狂玩家也不是業代,只是幫朋友弄電腦有點心得罷了,是小弟的朋友CPU不裝風扇使用跟小弟炫燿他的電腦安靜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處理器:Intel Core 2 Duo E8400 主機板:GA-EP45-DS3R 記憶體:創見 aXeRAM DDR2 800 2GB*2 顯示卡:技嘉 GV-N96TSL-1GI 音效卡:Creative X-Fi XtremeMusic 硬碟:Seagate ST1000DM003 光碟機:Pioneer 122A 燒錄器:Pioneer A10 電源供應器:海韻 SeaSonic X-SERIES 560W 新的產品總覺得都有一些小缺點... 也許是看法已經改變了... 完美又廉價的產品不再出現...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r 2005
文章: 64
|
還好當初沒因為雜誌的評比而買他= =+
那顆風扇 本體究很重了 所以 這也是我沒買他的原因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
孤單的情人節˙˙˙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pr 2003
文章: 122
|
樓上兩位大大勿動怒,
小弟提出個人看法, (其實只是基本機械常識) 散熱器裝在直立的主機版上, 重量不是唯一的顧忌, 還有力距引起的扭力問題, 主機板或 CPU 製造商或許不會規定得那麼詳細, 剪力的部份, 因為是平行於板子, 1 公斤多應該還好, 但扭力的部份, 尤其是高塔型散熱器, 重心偏高, 說不定超過 10 公分. 1 公斤多外加 10 公分的扭力...值得擔心. 自己沒用過, 因為怕怕, 純粹推斷, 這類散熱器用直立機殼的話, CPU 接觸可能容易慢慢變差, 因為扭力太大會產生間隙. 不提主機板會不會變形, 散熱效果可能要定期檢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