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10,630
|
引用:
只是其中一個評分標準,不是都看這個 講到環太平洋第二集就垃圾......... IGN評遊戲也很機車,電影類也是... 不是刻意去弄哪部電影或怎樣,就他們選出今年覺得比較雷 反正看電影是主觀,自己認為好看就好 這類就提供參考,像貓就真的很爛 ![]()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34
|
引用:
我同意第一句話,但「用票房做指標相對比較客觀」?那可不一定,很多電影在戲院下片後,仍然可以持續在其他的平台上找到觀眾,例如:租片、電影頻道、串流平台...等,電影公司以及參與製作的演職員都仍然可以從這些平台收到支票。去年是刺激一九九五(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問世25週年,下面的連結是我去年初在其他網站寫的內容,你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讀一下,你會發現並不是「大部分觀眾買票入場才會有錢賺」,由於愈來愈多看過電影的觀眾欲罷不能,刺激一九九五雖然電影院票房不佳,但在下片後仍然持續有進帳。 https://www.hd.club.tw/forum.php?mo...514&pid=1957610 順便補充一下,我在上面這個連結提到的residual收入,連那個神經病總統到現在都仍有來自好萊塢的residual收入進帳。而為什麼富比士前兩個月報導過去10年10位全球收入最高的女演員,第一名是珍妮佛安妮斯頓,最主要原因其實是『《六人行》(Friends)至今仍廣受歡迎,而且身價不凡。』下檔15年的六人行在串流平台播放的權利金仍居高不下,Netflix之前支付每集50萬美元,HBOMAX搶下今年起5年的獨家播映權,權利金據說高達4.25億美元,這些錢就是屬於residual的範疇,除了臨時演員以外,所有參與拍攝的人員都可以分到這筆錢。 https://style.udn.com/style/story/8064/4151043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l...service-1223151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410...atelistnews_ch2 引用:
下面的數字比較,你可以發現包括BD在內的碟片銷售早就不行了,「聽說藍光賣得很好可以補回來」在現在已經是天方夜譚,更何況艾莉塔原本就是fanboy IP,多數觀眾根本不感興趣。至於數位版本的租售,仍比實體產品差很多。 2004年北美的銷售數字249億美元($24.9 billion)還是只有DVD的銷售,而根據Box Office Mojo的資料,該年度北美電影票房收入93.805億美元,碟片銷售金額接近整體票房的3倍。但到了2018年情勢大幅逆轉,電影票房收入118.89億美元,碟片銷售卻僅有40.3億美元,整體票房是碟片銷售的3倍多一些,而靠著愈來愈貴的票價墊高票房,15年後的票房數字反而更少。 2019年的銷售數字大概春節後就可以一窺究竟,合理估計表現只會更差。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3
文章: 25
|
怎麼沒有最後一滴血?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1
文章: 1,730
|
引用:
有數據做標準不就是比較客觀嗎? 如果下片後再繼續追蹤,沒完沒了,而且也沒有什麼數字可依據 可是一部電影要賠錢,要等到下片後或是多年後,大家才懂得欣賞 畢竟這是少數案例 我覺得IGN 2019用賠錢做標準定為地雷片,並無不妥,總比拿爛蕃茄做指標好得多罷? 不同意的人可以反駁,哪一部不該列入地雷片,但也改變不了賠錢的事實 刺激1995年代久遠,網路還沒發達時期,大家可能看一下類型,覺得沒興趣就不買票入場 現今不同,可能某部電影炒熱了成為潮流,像復4一樣,之前沒看過漫威的人也想去朝聖 我同事就有這樣的人,想去湊熱鬧見識一下為何這麼夯 此文章於 2020-01-01 12:32 PM 被 sclee 編輯.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r 2012
文章: 260
|
引用:
這片看完..也是覺得普普.影評真的過度吹噓(個人感覺) 畢竟..史特龍年紀真的太大.只能靠替身+剪接.完成這部熱血動作片..還是留在美好的回憶吧! 好不好看.雷不雷..都很主觀 ![]()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34
|
引用:
只是表面客觀,但有盲點。現在某些電影的票房數字看起來不錯,但完全忽視愈來愈昂貴的票價、尤其是一些高票價產品(包括IMAX在內的巨幕、震動座椅、3D...)墊高票房,以及fanboys熱愛重複消費(二刷、三刷...N刷)...等,所以實際上看片的人並沒有票房數字象徵的那麼多。 重複消費在電影院票房與串流平台的效果大不同,主要靠重複消費創造的票房假象,在串流平台就會現出原形,因為串流平台需要的是訂閱戶,愈多付費客戶觀賞的節目才活得下去。這就是Netflix的夜魔俠三季就被砍掉的真正原因,少數客戶重複觀賞的效益,與電影院N刷的效益是完全不同的。 引用:
15年前的蝙蝠俠:開戰時刻,花了1.5億美元拍攝,全球票房3.75億美元不可能有賺錢,實際上這個票房數字與成本加上全球行銷費用相比大概多不了太多,而且華納只能收回不到一半的錢(我估可能不到1.5億美元)。但是該片的DVD賣得很好(2005年還沒有BD),而且VHS以及DVD出租率也很高,再加上電影頻道(HBO...等)的播出,讓該片在下片後找到更多觀眾,這才是3年後的黑暗騎士票房開出大紅盤的主要原因。因為當年沒有進戲院看開戰時刻的觀眾,在VHS、DVD以及電影頻道發現開戰時刻的優點,然後在黑暗騎士上片後蜂擁進戲院。開戰時刻北美首映週末票房不到5000萬美元,黑暗騎士則是接近1.6億美元。 類似的例子其實也發生在X戰警,20年前的X戰警製作成本7500萬美元,全球票房2.963億美元並不算出色,但出租以及電影頻道播出後營造的好口碑讓續集票房成長。續集更好的口碑,也造福了第三集最後戰役,北美首映週末票房突破一億美元。但最後戰役的口碑比前兩集大為失色,除了讓票房後勢疲軟,也連累了3年後的金剛狼。金剛狼的口碑仍然不佳,接著又影響了下一部X戰警:第一戰的票房,儘管第一戰的口碑以及影評都相當出色。第一戰的口碑在接下來三年的DVD、BD租售以及電影頻道播出又找到更多觀眾,這些當年沒有進戲院看第一戰的觀眾,在續集未來昔日上片時前往戲院捧場,也讓該片創下X戰警系列電影的最高票房(接近7.5億美元)。 玩命關頭從第四集開始找回原班人馬後,在票房上也是類似的走勢。所以,如果要找,案例其實不少。 引用:
好萊塢大片的行銷很多都是撲天蓋地的規模,會想湊熱鬧很正常。Deadline就曾經報導過復4的全球行銷費用超過2.5億美元,而且上片後行銷規模並未大幅縮減,但並不表示這些大片都是好電影,很可能過幾年就已經被遺忘。像刺激一九九五被史匹柏稱為「口香糖電影(chewing-gum movie)」,就是因為深入人心,讓人難忘。復4大概可以確定是深入宅心,但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可能湊完熱鬧後就算了。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Oct 2001
文章: 1,730
|
引用:
YT是一個速食文化市場,IGN也不是什麼嚴謹的站 如果他不用地雷不強調好不好,只用賠不賠錢排名,其他的就留給網民討論 這就沒什麼爭議,就像年度票房排行是客觀固定的 不同於個人喜好十大排名,因人而異 至於FANBOYS市場,不管二刷,三刷.....也是有分別 通常賣破十億以上,必然有不少二刷以上的人 票房不就證明,一部FANBOYS電影值不值得二刷或以上 舉例說,正義聯盟是華納首部英雄大集結電影,怎麼只有六億八千萬票房? 這個數字不要說二刷,可能口碑出來太差,有人連買票入場都卻步 你說的開戰時刻,仍算是年代久遠,哪時漫威宇宙還沒崛起 FANBOYS導向市場也沒形成 跟現今的網路口碑傳送差太遠了 往往電影第一周在北美上映,就決定了這部電影之後票房的命運 有些不起眼,可是口碑好會慢熱起來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Nov 1999 您的住址: Arlington, Texas
文章: 6,045
|
>>15年前的蝙蝠俠:開戰時刻,花了1.5億美元拍攝,全球票房3.75億美元不可能有賺錢,實際上這個票房數字與成本加上全球行銷費用相比大概多不了太多,而且華納只能收回不到一半的錢(我估可能不到1.5億美元)。但是該片的DVD賣得很好(2005年還沒有BD),而且VHS以及DVD出租率也很高,再加上電影頻道(HBO...等)的播出,讓該片在下片後找到更多觀眾,這才是3年後的黑暗騎士票房開出大紅盤的主要原因。因為當年沒有進戲院看開戰時刻的觀眾,在VHS、DVD以及電影頻道發現開戰時刻的優點,然後在黑暗騎士上片後蜂擁進戲院。開戰時刻北美首映週末票房不到5000萬美元,黑暗騎士則是接近1.6億美元。
Batman Begins會這麼悽慘,還不都是被Joel Schumacher執導的Batman & Robin給拖累,搞得觀眾都在觀望,不肯花錢進場觀賞。
__________________
My PC: AMD Athlon64 3500+ S939 2200mhz Corsair DDR500 512MB*2 Abit AV8 K8T800 Pro Hitachi HDS72251 6VLAT80 SCSI Disk Device 160GB/8MB Buffer Pioneer DVD-RW DVR-110D LITE-ON LTR-52327S USB2.0 CD-RW PNY Verto GeForce 6800 GT 256MB Linksys Wireless-G PCI Adapter Creative Sound Blaster Audigy 2 ZS ViewSonic A71f+ ViewSonic VX2025WM Creative Inspire P5800 ASUS A2428PDV Microsoft XBOX 360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文章: 1,134
|
引用:
IGN就是fanboys網站,當然不是嚴謹的站,我只是對於你的部份發言表示個人看法。 以現在包括推特在內的社群網站傳播快速,不用等到第一週或是首映週末,週四首映晚場就差不多可以定生死了,最多等到週五正式首映日也就已經決定了電影的票房前景,這也就是氣象戰2年多前上片時,華納決定提前一週在海外上片,一週後的北美市場則是取消週四首映晚場,也完全沒有媒體試片,目的就是儘最大的可能延後讓壞口碑流出,以挽救票房數字不要太難看。 至於「開戰時刻,仍算是年代久遠,哪時漫威宇宙還沒崛起」,其實所謂的漫威宇宙崛起時,整個好萊塢經濟型態也在轉型,一方面除了電影票房之外的其他收入都在遞減,尤其是家庭娛樂產品,我在前面提到的數字就可以看到衰退的幅度,再加上串流媒體快速吞噬電影市場(所以,米老鼠之家被逼得不得不加入)。米老鼠之家也有應變之道。首先,由於製作成本以及全球行銷上漲快速(復4的直接成本大概超過6億美元,復1當年就曾傳出內部評估全球票房需要11億美元才能收支平衡,當時的全球票房10億美元俱樂部也只有10部左右),所以在復1狂賣之後上片的鋼鐵人3開始,從北美一路往海外市場要求提高戲院分帳比例,前兩年可能又調高了一次,星戰八更在北美提出相對嚴苛的分帳要求;其次,在電視轉播權動手腳(例如:我之前提過的從前算是二輪的東森洋片台,最近兩年成為首輪台,東森一定花了大錢,米老鼠增加收入),另外,就是加強授權商品線以及主題樂園這兩塊的搶錢力道,反正米老鼠之家搶錢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你在前面提到戰鬥天使「聽說藍光賣得很好可以補回來」,如果是在蝙蝠俠:開戰時刻那個時期,DVD銷售也許可以幫你圓續集的夢,這就是我用開戰時刻舉例的原因之一。其實現在DVD仍然是碟片產品的銷售主流。富比士去年初的報導有一個數據相當嚇人,Also, while the film industry still claims to be happy with 4K Blu-ray's rate of uptake, the latest disc sales stats for the US show 4K Blu-rays accounting for just 5.3% of sales, while DVD – yes, DVD – still claims 57.9%.,2018年的美國碟片銷售顯示,4K的UHD BD僅佔美國整體碟片銷售的5.3%,而DVD的銷售仍然佔了57.9%。而從我在前面提到的2018年北美碟片銷售40.3億美元來算,UHD BD的銷售金額僅2億美元出頭。UHD BD從2016年開始銷售,2016到2018這3年北美的UHD BD銷售總金額不可能超過5億美元,實際上可能連4億美元都不到。所以,屬於中高階的OPPO的UHD BD播放機,在先後推出203以及205兩型的一年多後,就宣佈未來不再推出UHD BD的新播放機,富比士的報導則是提到屬於平價的三星也跟進,未來不再推UHD BD的新機。 https://www.forbes.com/sites/johnar...impression=true 至於正義聯盟的問題,前一陣子這裡有一串在問DC電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的看法很簡單,我不知道DC和Marvel兩大陣營哪一邊的粉絲比較多,但可以肯定的是,DC電影的fanboys重複消費比例一定比Marvel那邊少非常多,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有些不起眼,可是口碑好會慢熱起來」,現在已經不可能再發生了。我的希臘婚禮(My Big Fat Greek Wedding,2002)當年從2月20日北美首映週末開出3.3萬美元,一直演到2003年2月下旬以2.4億美元下片,以後不會再出現。馬丁史柯西斯去年底引起fanboys爭議的主題樂園論,我想真正的意思就是現在的電影院已經是fanboys的主題樂園,大多數觀眾都已經轉到串流平台看片或追劇了,除了fanboys導向的大製作之外,其他類型的電影愈來愈不容易在戲院找到觀眾,而愈來愈昂貴的電影票則完全是在幫倒忙,而史柯西斯實際上就是擔心其他類型的電影在戲院中逐漸消失。「嘉義人」就提到他也「很想看鋒迴路轉, 嘉義某連鎖影城有上,但卡在場次很少 而且當時工作很忙,就直 接等藍光」。口碑與影評均佳的鋒迴路轉,北美已經超過1.1億美元。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10,630
|
現在電影院放類型確實越來越少,一些大導演或有名的也跑到串流去
賣靠北這種拍片都花大錢,現在片商也怕 要找盤子就網飛這種,花1.5億給他爆破全球走透透......... 此文章於 2020-01-04 12:14 AM 被 cys070 編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