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0 您的住址: 貓利安毛球
文章: 2,585
|
引用:
我之前爬文的時候 有在01看到一篇文章 不知道是不是您寫 是提到華碩主機板有一種專用的GEN 2接頭 由該同一片版子上的19 PIN跟 這個GEN 2輸出 照該篇文章說的的確是一個降到GEN 1 一個GEN2 但銀欣的說法會讓我懷疑說 會不會是華碩把GEN 1 GEN2 的輸出設定分別設給兩種接頭去區分 以彰顯他獨有的GEN 2接頭威力呢?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0 您的住址: 貓利安毛球
文章: 2,585
|
銜接以上話題
掏寶有看到這間做的卡 是最新的asm3142晶片做的 有高低價位兩種 火箭 RocketU 1344A 独立四通道 USB 3.1 10Gb 扩展卡 ASM3142 而如 火箭 RocketU 1322B USB 3.1 A 加 C 口 ASM3142 扩展卡 RU1322B 如TYPE-A轉C 一定會降轉到GEN1 是否指的是透過19 PIN輸出的關係? 直接在卡上做上端子的似乎就沒這問題?? 但這又跟銀欣的ASM1142 ECU04-E的說明有非常大的牴觸..... @@? .. . . ASM3142有介紹的文不多 這是少數爬到的一篇....感覺跟之前ASM1142 2142相比就是更省電效率更好? 也就是上方兩張卡沒額外做SATA供電輸入的原因? 【開箱簡測】USB 3.1/Thunderbolt 3 控制晶片評比簡測 ~ 單碟篇 (圖多,不喜勿入)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0 您的住址: 貓利安毛球
文章: 2,585
|
剛剛回頭爬到一種詭異的東西
內建ASM1142的前置面板 說這詭異是因為他的TYPE-C在面板內到外接裝置中可走10GBPS 但從面板到主機板這端卻與另一個USB 3.0共用一組19PIN回主機板 還是這個19PIN不干涉主機板將面板內的TYPE-C辨識成獨立裝置?? 如是這樣 那不就代表如主機板端的19PIN有對應到PCI-E 2X的話 就沒必要買銀欣這張卡,直接買這面板不就得了?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Oct 2004
文章: 1,387
|
引用:
個人認知上, 流程該如此看, 控制晶片(看能提供最高傳輸模式到哪)-->線材(長度)能否符合傳送規範(Gen1, Gen2腳位定義並無不同). 所以銀欣的說法應該是對的, 但轉接兩次(19pin+type C), 加上線損, 要達成最高速度傳輸大概很難. 買個pcie延長線+pcie to usb3.1轉接卡來改造成5.25吋裝置, 直接由usb3.1轉接卡的type C做連線, 感覺上是比較有機會能直上10Gbps. ************************************************************************************************ USB 3.2來襲,如何搭配才能榨出最高傳輸速度 到了USB 3.0以及USB 3.1 Gen1的Type-A與Type-B等規範,傳輸線路改為2組單工的線路(代號為SSRX+、SSRX-以及SSTX+、SSTX-),雖然每組線路只能往單向傳送資料,但是因為彼此能夠同步運作的關係,所以裝置與電腦間的資料不需排隊,就能進行雙向傳輸,發揮全雙工的傳輸效果。 USB 3.1 Gen2維持了USB 3.1 Gen1的線路配置,但是將傳輸速度提高為2倍,並改善資料編碼效率,因此具有更高的資料傳輸速度。 至於USB 3.1 Gen1與USB 3.1 Gen2的Type-C端子部分,則是為了達到無方向性的設計,而在內部準備了2組線路,也就是說總共有2組SSRX加上SSTX的組合,但是在運作的時候只會使用其中1組線路。 此文章於 2019-02-14 10:19 AM 被 windhm 編輯.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0 您的住址: 貓利安毛球
文章: 2,585
|
引用:
我就是有注意到線損的問題才想到買銀欣這張ECU04-E 因為他有內建訊號放大 比原先版本沒訊號放大的好 可以把19PIN-->面板-->器材中間的線材長度突破2m 不過講歸講 實際得等我入手NVME的裝置後來測試才知道了@@ 今天剛拿到卡 得去額外買個雙TYPE-A的面板囉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港都
文章: 6,019
|
引用:
基本上USB-A或USB-C插槽類型不影響傳輸速度,但您的使用方式是要透過插針及線路延長來連接,Gen2的主機板內接頭透過加強屏蔽來減低高速傳輸干擾,取代Gen1的19針是有其用意的 例如最近換的ROG STRIX B360-F,後方連接埠就有兩個USB-A及一個USB-C的Gen2,但主機板上提供機殼外接的19pin就只會走Gen1介面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0 您的住址: 貓利安毛球
文章: 2,585
|
引用:
您說的我懂 我爬文也爬到 這是華碩專門做給GEN2 用的接頭,配合自家前置面板使用 所以同張主板的19 Pin就只給GEN 1 銀欣前張卡ECU04的說明有提到 在未使用訊號放大線路前 晶片到裝置間的線長不得超過規範的200cm 亦既有些前置面板的內線就長達80cm的情況下 面板到裝置間的線材除了線徑要夠外 外頭這邊不得超過120cm... 但這張ECU04-E就是增加了訊號放大的電路 所以有機會可突破總線長200cm的限制... 但其實以我會想買來用的NVME外接盒或者一般2.5吋3.1的SSD外接盒來說 線長多數是30~60cm ...算起來其實問題是不大的@@ 此文章於 2019-02-16 10:46 PM 被 大貓貓 編輯.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pr 2004 您的住址: 港都
文章: 6,019
|
假如有架起來可以先測試,傳輸速度與傳大檔會不會產生錯誤或裝置離線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Feb 2018
文章: 133
|
引用:
他問的是裝置,不是介面... NGFF PCIe x4的SSD跑RAID0也塞不滿頻寬...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0 您的住址: 貓利安毛球
文章: 2,585
|
引用:
跟狼大作個初步報告 我買了個USB 3.0 3.1 TYPE-A 四孔 雙19PIN線的前置面板 把卡跟面板裝上去後 一路19PIN 就接上主機板原先的3.0 , 一路就接到銀欣ECU04-E,銀欣ECU04-E上頭我也有接上SATA供電 . 初步測試 . 由於手上NVME裝置還沒到貨, 所以拿一顆USB 3.0的3.5吋外接3TB硬碟 外接線長90CM的來測試 .這顆之前用同樣一條超長外接線 接上主機板前置面板3.0那端 都會如您說的 大檔案會掉檔 突然硬碟抓不到等等 平常使用得直接接主機板後端的孔才能正常使用 , 但今天接上銀欣這端後,目前穩定使用,已經超過六小時以上沒有裝置突然消失 傳輸檔案也正常,這表示卡上的訊號放大電路有正常運作.... 至於3.1的部分 等我下個月入手NVME裝置再來做詳細測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