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16
文章: 16
|
等氫能源起來石油需求量就會變低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Feb 2016
文章: 44
|
地球好像會自動產生石油
根本用不完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文章: 809
|
我不懂耶,以前不是說石油是恐龍掛掉後的化石長時間壓縮變成的嗎?
那麼哪來這麼多恐龍可以產出這麼多油阿? 還特別集中在中亞?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2,169
|
引用:
你是從哪讀來的? ![]()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有論點稱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然而以石油工程的觀點看,這是油井廢棄後,壓力恢復的正常現象。
__________________
「原本我以為從三島由紀夫以後,日本再也沒有天才,但這個叫YOSHIKI的男人和他的音樂打破了我原本所抱持的觀念。」 By XJAPAN YOSHIKI 時代 ![]()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1 您的住址: Red Planet
文章: 4,277
|
引用:
因為鑽掘技術跟探勘技術一直強化,結果就是一堆本來不能挖的,看不到的都變成可能了,連無法垂直鑽掘的,都開發了HDD水平鑽掘法,光是油沙就倍增了儲油量,還有一堆被大家幹譙的壓水鑽掘又可以大增產能,結果發現石油根本挖不完.........
__________________
The war is crates by fear and gap.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r 2010
文章: 492
|
總有一天台灣九份金瓜石的黃金,是可以便宜挖出來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