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數位影音討論群組 > DVD 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joaoko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03
文章: 149
原來有人會來PCDVD「偷文」
而且還一字不漏的copy上去…不曉得在copy之前有沒有知會發表及回覆的網友們…
原網址:http://www.kokolo.com.tw/v2/DVD_diff.html
如果事先有知會的話那我就先說聲抱歉
     
      
__________________
------------------------------------------------
下載您的 Firefox! | Mozilla 中文論壇
------------------------------------------------
Joaoko's Blog
舊 2005-06-18, 09:16 AM #14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joaoko離線中  
ylc2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216
引用:
作者joaoko
原來有人會來PCDVD「偷文」
而且還一字不漏的copy上去…不曉得在copy之前有沒有知會發表及回覆的網友們…
原網址:http://www.kokolo.com.tw/v2/DVD_diff.html
如果事先有知會的話那我就先說聲抱歉


您是指kokolo「偷文」,不過他底下標註確實是所有此命題文章的起點...如果文章了解夠透澈,可自己推演一些結論,而不是人云亦云...
 
舊 2005-06-19, 11:51 PM #14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lc2離線中  
滴大歪
Regular Member
 
滴大歪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4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67
好文章...
可惜沒精華區,只好人工置頂
舊 2005-07-25, 04:53 PM #14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滴大歪離線中  
knifevan
Basic Member
 
knifeva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05
文章: 12
太感謝拉....對於小弟來說...這樣的解說算是很簡單了阿.
最近想買台DVD燒錄機.....剛好對於我的選擇有幫助阿....
謝嚕
舊 2005-07-26, 10:27 PM #14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knifevan離線中  
pqgh914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257
Wink

好文章…堆一下......
舊 2005-08-14, 07:15 AM #14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qgh914離線中  
ylc2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216
這一篇成了各大指引新手發問的名篇;最近路人大指引一連結,該文章的確不同凡響,值得保存在此(很怕連結消失...),故小弟藉轉換繁簡後貼上,因圖算是有版權,故僅提供連結

原文連結
http://www.stor-age.com/jishu/htm2004/04020508M59O.asp

作者 存儲時代 趙效民 (再次感謝他提供此文章)(若侵犯版權,請告知,當即撤下)

標題 DVD刻錄之三國演義 迎接DVD刻錄時代 發布日期:2004年2月5日

(由下一篇發言開始一篇篇貼)
舊 2005-12-10, 10:10 PM #14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lc2離線中  
ylc2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216
往日回首──DVD的起源與誕生

1999年,筆者曾在一篇詳細介紹CD刻錄文章的最后預計,至少再過3年可錄式DVD機才有可能像1999年時的CD-RW一樣剛剛開始進入普及階段。現在看來,這個階段的確來了。

2001年各主要刻錄規範均已走向成熟,廠商們也隨即在2002年開始發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作為DVD刻錄先驅者的日本、歐洲的廠商們紛紛推出換代機種,並出現了DVD-Multi和DVD±RW整合機型。刻錄芯片所支持的刻錄速度也提高到了5倍速,進步相當明顯。另一方面,在消費電子(CE)市場上,在日本廠商的帶領下,以DVD-RAM、DVD-R/RW、DVD+R/RW為記錄媒體的視頻錄像機也大量出現,迅速帶動了DVD刻錄技術的發展,並為其開創了新的舞台,在日本市場它已經成為消費電子廠商所必爭的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而最關鍵的是,號稱高檔光驅向市場普及者的中國台灣廠商們陸續開始進入DVD刻錄領域,部分大廠相繼推出了DVD-RW、DVD+RW……

一切跡象都預示著2003年將是可錄式DVD刻錄機初露鋒芒的一年,它將從專業應用領域開始向一些高端的私人用戶群滲透,價格也將迅速下滑。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的媒體或多或少的對可錄式DVD進行了相關報道和介紹,但都不夠詳細、完整,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誤導和錯誤。如今,我們覺得有必要對DVD刻錄技術做一次的具體的闡述,有必要理清大家的思路和認識,以便更好的迎接DVD刻錄時代的到來,因此我們制作了這一專題。

在本專題中,我們將向您詳細講述DVD刻錄技術發展歷程、出現多種DVD刻錄技術的根源以及它們各自的技術原理和特點,糾正您可能存在的錯誤認識,並分析未來DVD刻錄的發展走向。對于光存儲技術的愛好者,它將是一份很好的技術資料,而對于有意購買DVD刻錄機的朋友,則更是不可不看……目前DVD刻錄標准仍處于分裂狀況,這種情況早在DVD誕生之初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包括目前的“DVD藍色接班人”的標准之爭都與之相關,所以一切還是要從根源說起,從中您除了能發現技術上風格的關聯,還能看到有哪些勢力在影響著業界標准的制定………

一、DVD的起源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30-39.gif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31-21.gif

DVD的全稱,在誕生之初是Digital Video Disc(數字視頻光盤),目前則稱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數字通用光盤”,是CD/LD/VCD的后繼產品。DVD從1994年下半年提出初步規格到1996年年初樣機的出現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可謂發展迅速,是娛樂業公認的新一代標准的存儲技術。而且,計算機業對其做出的反應也十分積極。

DVD的誕生和標准的確立,可以說跟娛樂業有很大的關系,就像當年索尼公司(SONY)開發CD 時是主要針對娛樂業的。在視頻方面,早期的錄像帶(VHS)已遠不能滿足要求,就連當時仍是主流的LD(Laser Disc,激光視盤)也因體積太大攜帶不便而失寵,娛樂業希望媒介載體的小型化。為了在小型光盤中存儲大量數據,就必須對原數據進行壓縮處理,當時最通用的光盤尺寸只有5.25英寸,這就是我們熟悉的CD光盤。

之后, MPEG-1壓縮技術于1989年推出,VCD(Video-CD,視頻光盤)也隨后不久誕生,它在娛樂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它相對于LD來說具有攜帶方便、 價格便宜的優點,而其圖像及聲音質量也略高于標准VHS錄像帶, 這對于一般用戶來說已是足夠了。但這並不能滿足媒體巨頭們的更高要求。

九十年代初,美國電影制片業顧問委員會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萊塢七大電影制片公司的願望書,其中一項就是要求能在一張CD中記錄一部標准長度(135 分鐘)的視頻節目,並要求高于LD的圖像和聲音質量(1990年中旬提出此要求,1994年正式得到確定)。要知道VCD的圖像分辨率只有352×240(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顯然單從視頻性能就不能滿足上述要求。鑒于好萊塢影視集團在世界娛樂業中的影響力, 硬件廠商又開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說這就是研制DVD的動因。

與此同時,MPEG工作組在1991年也開發出了MPEG-2壓縮編碼方案,在相同的分辨率下,它比MPEG-1有高得多的壓縮質量(平均壓縮比約為1:40),但是,如果採用高分辨率(后來DVD的分辨率是720×480[NTSC制式]和 720×576[PAL制式]的分辨率),存儲媒介的容量就必須更大,數據率更高(每秒鐘最高近10Mb,而VCD只有1.15Mb)。但前提是當時為了照顧現有設備和CD光盤的可使用性,而採用了MPEG-1標准。若要採用MPEG-2標准就必須開發容量更大的光盤和全新的讀取和刻錄設備,因此研制大容量光盤系統成為第一要務。早在八十年代,IBM公司就曾研制過容量高達70GB的光盤系統, 並有樣品出現。 九十年代日本的先鋒公司(Pioneer)、三洋公司(SANYO)、日立公司(HITACHI)等也都開發出高容量光盤系統的樣品,只是當時對其並沒有迫切的需求,因此也都只是樣品而已。現在需求出現了,競爭也就隨之開始了。
舊 2005-12-10, 10:18 PM #14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lc2離線中  
ylc2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216
DVD的誕生之路(上)

DVD的誕生之路是曲折而又坎坷的,許多大企業為了能占領更多的市場與技術主動權,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1994年12月16日,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飛利浦公司(PHILIPS)率先發表了“單面雙層12CM(5.25英寸)高密度多媒體CD的格式與技術指標”,簡稱多媒體光盤系統(MMCD,Multi Media Compact Disc),可以說這是第一個提出來的DVD技術規格,然而飛利浦公司並沒有過分地宣傳DVD,因為當時飛利浦公司的VCD產品業務正如日中天,過分地宣傳DVD勢必影響VCD的銷售。但飛利浦公司的如意算盤被她在CD業中的老朋友索尼公司打亂了。在1995年1月初舉辦的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設備大展上,索尼公司便轟轟烈烈地開始為DVD制造聲勢,並暗示自己將在DVD領域中領先一步。這就意味著DVD的競爭完全公開化,因為另有一個同樣著名且實力雄厚的公司做出了針鋒相對的決定,發誓要與索尼一爭高下,那就是對DVD醞釀已久的日本東芝公司(TOSHIBA)。在大展之后不久,即1995年1月24日東芝公司就發布了另一個DVD規格──“超密度光盤系統”,簡稱 SD(Super Density,這一簡寫仍用在目前東芝公司的相關DVD產品的型號中,如DVD-ROM/RAM/RW)。1995年2月23日,索尼公司社長親自聲明,堅定不移地支持在1994年12月 16日與飛利浦公司所共同發表的技術標准和規格,這意味著與東芝公司對立的局面已完全確立,兩大競爭集團從此誕生。

索尼─飛利浦集團所提出的MMCD是單面雙層結構,它的厚度與現在的CD盤一樣,同是1.2mm,在第一信息記錄層下面再刻出第二信息記錄層,兩層間隔為0.30-0.35mm,第一層與第二層的信息軌道是獨立的, 通過將讀取光束聚焦在不同的信息層(或稱記錄層)來讀取記錄的信息。為了提高記錄密度,採用了波長更短的激光,而盤上的“信息凹坑”也更多了,其密度較之CD高出一倍。MMCD公布的容量大小是3.7GB。由于MMCD是單面結構,採用單面讀取方式,所以能很容易與普通CD兼容,這是MMCD的顯著優點。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40-36.gif

東芝公司提出的SD一開始是雙層雙面結構,將兩張厚度為0.6mm 的信息盤片背靠背粘接在一起,就像當時的LD一樣。由于聚焦距離(1.2mm)的減半,使SD 播放機無法直接播放普通CD,這也是SD與MMCD相比的巨大弱點。索尼─飛利浦集團曾多次就該弱點向東芝發難。后來,東芝在同盟公司的幫助下,改進了光盤結構,將兩張盤的信息層背對面地粘接,中間夾帖一半反射層和透明隔離層(這就是DVD-9的原型)。為了解決聚焦距離的矛盾,採取了雙焦點物鏡技術,可將一束激光聚焦在兩個點,一個焦點在第一信息層或第二信息層,焦距為0.6mm, 另一聚焦點在焦距1.2mm處,恰恰是讀取普通CD所需的,從而實現了向下與普通CD的兼容。然而, 背對背粘合方式的雙面結構還予以保留並加以發展以供專業用戶使用(這就是DVD-10/18的原型),畢竟雙面SD可以比MMCD更方便地存儲不同性質的數據,比如將電影與計算機程序存在一起。為實現大容量, SD 跟MMCD一樣採用了波長更短的刻錄、讀取激光,而且“信息凹坑”比MMCD更多,密度比普通CD多2.5倍。SD公布的容量是5GB,可見比MMCD高得多,也反應出SD所用的技術較MMCD 先進一些。
舊 2005-12-10, 10:20 PM #14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lc2離線中  
ylc2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216
DVD的誕生之路(下)

然而任何一個新產品如果得不到業內同行的支持,即使再先進也是不會成功的,對立雙方都明白這一點。因此在競爭中,雙方都投入了全力,一方面完善自己的設計,一方面則游說在電子工業和娛樂業較有影響的公司加入自己的陣營以增強自己的實力。東芝更是早在醞釀新格式時就秘密地開始了“拉選票”的活動。在設計SD格式的早期,東芝公司就邀請當時在環球娛樂業中赫赫有名的時代─華納兄弟影視娛樂集團公司(后與AOL合並)加盟,並且將SD 的初步設想也告訴了后者,其實東芝公司早在九十年代初就與華納公司正式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有線電視和視頻硬、軟件開發等方面一直合作得很好,這一次開發DVD 的大行動當然不會忘了老朋友。華納公司見DVD對娛樂業極有好處,為確立自己在娛樂業中的地位,當然求之不得,這樣兩家一拍即合,正式組成了東芝─華納聯盟,事后表明華納公司在拉“選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接著東芝又開始盯上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在消費電子領域中的“龍頭大哥”─日本松下公司(MATSUSHITA, Panasonic是它的著名商標之一)。就在拉斯維加斯大展后不久,東芝公司社長親自打電話紿松下公司的社長,懇切邀請松下公司加盟自己的陣營。緊接著,華納公司總裁也從美國致電松下公司,勸說其加入東芝─華納聯盟。雖然松下公司在開發VCD 時與索尼、飛利浦公司的合作關系是有目共睹的,但這一次松下公司並沒有急于明確表態支持索尼和飛利浦,因此也是兩大陣營力求爭取的對象。經過一段時期的等待,松下公司終于做出了關鍵性的決定,加盟東芝─華納陣營。之所以說是關鍵性的決定,是因為松下在消費電子領域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她的加盟大大加強了東芝─華納聯盟的實力,並在解決SD不能向下與普通CD兼容的問題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它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了其它消費電子公司的意向。在松下做出決定不久,先鋒、日立、湯姆遜(THOMSON)等具有相當影響的公司都表示支持SD規格並加入東芝─華納陣營。

與此同時,華納公司也開始加緊對以往競爭對手的拉攏,與那些娛樂業巨頭的上層領導頻繁接觸,先后成功地邀請到了米高梅、百代等著名的媒體集團(百代公司與東芝早有合作, 成立東芝─百代合資公司生產CD唱片和卡拉OK音響設備,也可以說是老朋友了)。 然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在悄然進行,沒有半點的聲張。當東芝─華納集團在1995年1月24 日公布自己的設計規格時,也公布了集團成員的名單,輿論界隨之一片嘩然。的確,在東芝─華納陣營中集中了不可忽視的力量,相比之下,索尼─飛利浦集團就遜色多了。索尼─飛利浦集團倚仗著在CD技術方面的一貫強大優勢,覺得其他公司對自己提出的技術規格應該是“一呼百應”,從而放松了對這些公司的拉攏,使東芝一方在暗地里一次又一次地得手,最后只有索尼的子公司愛華(AIWA)明確表示支持,連在VCD的開發過程中始終是盟友的日本勝利公司(JVC)都離之而去,形勢對索尼─飛利浦集團極為不利。 后來,東芝─華納陣營又增添了韓國的三星公司(SAMSUNG)和SKC公司,顯然在這場競爭中索尼─飛利浦集團的實力已明顯處于下風。

但是,由于普通CD后來派生出了CD-ROM,所以在研制DVD的當初,除了娛樂業, 還有一個大行業也在密切注視其發展動向,那就是計算機業。由于多媒體的高速發展,計算機業對DVD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亞于娛樂業。DVD將是為這兩大業界服務的,因此得到了這兩大業界的支持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勝利。在這方面,索尼─飛利浦集團由于向終端用戶承諾提供可錄的MMCD設備,而得到了需要經常備份文件(也就是複制)的計算機業的支持。但反過來,正是由于東芝─華納集團保証不向一般用戶提供可錄的SD設備以保護影視娛樂公司的版權利益,而得到了娛樂業的廣泛擁護。雙方各有后台,勢均力敵互不相讓。誘人的DVD不能形成統一的標准格式使人不禁回想起以前類似的情景:JVC的 VHS與索尼的Beta錄像格式之爭;索尼的 MD對戰飛利浦的DCC;還有索尼的8mm與JVC公司的VHS-C攝像機格式的大戰……顯然這對消費者來說是極為不便的。當時的情形也驚人的相似,出于對消費者利益的考慮(當然也是為自己),兩大業界里的領導人物最后都明確表態,只接受一種技術規格方案,不管是任何一方的或者是折中的方案(而就當時情況而言,只能是一種折中的方案),這其中包括IBM、Microsoft、 Apple(蘋果)、 COMPAQ(康柏)、HP(惠普)、Kodak(柯達)等當時頂尖的企業和美國電影制片業顧問委員會。面對兩大業界的強大壓力,兩大對立集團開始尋求合作以打破殭局。

首先由索尼公司主動提出了倡議,並與東芝最終達成了旨在使雙方光盤格式的編碼標准能夠相互兼容的協議,也就是說按此協議將可以較為容易地制造出“通用機種”,既可讀SD又可讀MMCD,當然還包括普通CD。但是這個協議並沒有得到兩大業界的支持,因為從本質上說兩大格式並沒有折中,而是在表面上採取了一種變通的形式。迫于業界壓力,兩大陣營不得不開始新一輪的談判,但在開始時雙方都沒有太大的誠意,他們怕在可能達成的折中方案中,己方的技術與專利比例少于對方而在以后的實際市場動作中處于被動的局面。因此,雙方都竭盡全力突出己方規格的優點,力爭對方妥協,這樣在1995年8月15日到8月24日期間,雙方的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24日下午,索尼公司社長親自與東芝公司社長聯系,希望能盡快完成統一格式的工作。同時兩大陣營內部也產生了盡早達成統一格式以盡快將其產品化的呼聲,而上述的兩大業界也施加了更大的壓力。顯然,讓一方向另一方徹底投降是不可能的,只有相互妥協才能實現規格的統一。因此,雙方從全局優勢論轉向了更為實際的局部優勢論,不再強調自己的規格具有全面的優勢,而是在具體的產品設計中突出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術優勢,這樣局勢就較為明朗了。

1995年9月15日對于DVD來說是一個關鍵的日子,兩大陣營終于達成了統一DVD標准的協議。在最后關頭,索尼公司做出了重大的、關鍵性的讓步,她放棄了自己的光盤結構,同意採取東芝公司獨具匠心且較為先進的雙盤對接的光盤結構,而東芝公司則相應的在數據信號的調制、處理等部分技術向擁有豐富的CD生產、開發經驗的索尼妥協。

至此,這場曠日持久且空前激烈的DVD規格大戰算是告一段落,但也從此埋下了禍根。表面上看,MMCD與SD在規格上是一軟一硬雙方各占一項,平分秋色。可事實上,採用MMCD的部分按照索尼技術人員的話說則是象征性的,讓一向以技術領先著稱的索尼很沒面子。從此,索尼與飛利浦的“複仇”之心就沒有一刻停止跳動,而DVD刻錄與藍色光盤時代,就是其反擊的開始!

目前的DVD的容量規格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48-3.gif

注:GB=109字節(下文如果沒有特別注明均以此數值為標准)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48-27.gif

DVD-5的盤片結構圖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49-52.gif

DVD-10的盤片結構圖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58-35.gif

DVD-9的盤片結構圖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52-53.gif

DVD-18的盤片結構圖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53-27.gif
舊 2005-12-10, 10:24 PM #14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lc2離線中  
ylc2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216
DVD刻錄發展史與相關組織

由于有CD刻錄技術的基礎,所以DVD刻錄技術發展速度很快,在1995年DVD走向大統並于1996年中期推出成品后,世界上第一個DVD可重寫刻錄規格──DVD-RAM就在1997年誕生了。從下面這個表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DVD刻錄的發展軌跡。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8-0-50.gif

在這里不能不提一下DVD論壇,這個在DVD誕生后不久即成立的組織對DVD的發展是有著重大影響的,它被業界稱為DVD的唯一官方組織。理論上,任何與DVD相關的標准都要經過它的審批。

DVD論壇全稱為DVD Forum,建立于1997年四月,前身是1995年年底成立的DVD社團(DVD Consortium)由十家DVD主力廠商組成,又稱10C,向中國DVD廠商收取專利的就是它們──日立、松下、三菱、飛利浦、先鋒、索尼、湯姆遜、時代-華納、東芝和JVC。到本文截稿時,DVD論壇共有212家會員公司,而目前另外三個主要的DVD刻錄研發/推廣組織──RWPPI、RDVDC、DVD+RW Alliance的所有會員也基本都是DVD論壇中的成員,所以說它是對DVD發展最有影響力的業界組織並不為過。當然,為了能肩負起“左右DVD發展”這個重任,DVD論壇特為此成立了11個工作組(Working Group),負責不同領域的研究,這個規模也是其他組織不可比擬的。

DVD論壇11個工作組的代號與分工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8-1-33.gif

但是,在DVD規格得到統一之后,DVD論壇並沒有統一DVD刻錄的標准,畢竟這不是一個強制性組織。而一直想為自己出口惡氣的飛利浦與索尼公司在1996年DVD剛一正式推出時,就迫不及待的研制可錄式DVD,雖然在1997年DVD論壇由會員投票通過了當時旨在數據存儲的DVD-RAM規範,但不服輸的索尼與飛利浦仍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獨立開發自己的DVD刻錄規範,從而與惠普共同創建了DVD+RW Alliance,它就是DVD+RW與DVD+R的規範制定者。與此同時,先鋒公司也在1997年拿出了它的可錄式DVD技術──DVD-R以及之后的DVD-RW,由于面向主流DVD視頻市場並且是對DVD-RAM弱點的重要補充,所以迅速通過了DVD論壇的認証,成為了DVD官方指定的非數據存儲應用的可錄式DVD標准(DVD-R與DVD-RAM同時獲得DVD論壇通過)。這樣,DVD刻錄技術就出現了三大類、五種規範(DVD-RAM、DVD-R/RW、DVD+R/RW),而DVD刻錄的業界組織也從DVD-ROM時代的DVD論壇一家,變成了兩大家族分立的局面。不過,為了能讓這些刻錄格式得到統一,造福于大眾(當然也是為了多賺鈔票),兩大陣營仍在繼續努力,這其中就包括DVD論壇推出的DVD-Multi規範和一些DVD+RW聯盟會員公司私下開發的DVD±RW規範(又稱DVD-Dual)。但它們並不是新的刻錄技術,而是將現有的五種規範進行相應的結合。其中DVD-Multi支持DVD論壇兩大刻錄技術、三種刻錄規範,而DVD±RW則是DVD+RW與DVD-RW的綜合產物。有關它們的詳情將在下文進一步介紹。

好啦,接下來我們就將以發布時間為順序介紹當今DVD刻錄技術的三大類別

目前主要DVD刻錄規範的簡要對比表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8-3-41.gif

(上圖可點擊放大)

注:CSS= Content Scrambling System,內容加密(擾流)編碼系統
CPRM= Content Copy Protection for Recordable Media,可錄媒體內容拷貝保護技術,由IBM、Intel、松下、東芝組成的4C社團開發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8-4-57.gif
舊 2005-12-10, 10:29 PM #15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lc2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34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