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BEE
Elite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5,452
引用:
作者J6EJXJ4BP6
完全就是政治的問題

不過拍國共內戰可能不會受歡迎

因為兩岸不同邊

拍抗日戰爭比較有潛力


的確 拍國共戰爭 就得放棄一邊市場。越是要強化電影可看性 單邊收回成本。 問題是放棄那邊哩?

抗日戰爭 的好處 兩邊都受歡迎 甚至日本還出高價買上映權哩。

美國市場 永遠別想了 因為好萊塢是唯一買方 意見也多 就沒創作主權了。你更根本分不了紅.........
     
      
舊 2010-12-08, 09:39 PM #12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EE離線中  
stephane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6
文章: 234
引用:
作者BEE
的確 拍國共戰爭 就得放棄一邊市場。越是要強化電影可看性 單邊收回成本。 問題是放棄那邊哩?
抗日戰爭 的好處 兩邊都受歡迎 甚至日本還出高價買上映權哩。
美國市場 永遠別想了 因為好萊塢是唯一買方 意見也多 就沒創作主權了。你更根本分不了紅.........

所以我個人比較希望看到孫立人將軍的抗日故事(避開他來台後的處境),他打過八一三淞滬會戰、印緬遠征軍作戰, 德式、美式裝備他都用過。現在較常看到的照片,是他戴美式鋼盔的照片;但他淞滬在稅警團時的照片似乎較少見。影片中若能多出現一些線條好看多了的德式鋼盔、或若干德式步兵裝備鏡頭, 不曉得是否能多吸引一些票房?
 
舊 2010-12-08, 09:57 PM #12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tephane離線中  
fantasyxxx
Power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10
文章: 520
幾年前有看到一篇網路小說,
找到了,但是似乎沒有完成

http://www.*****.com.tw/thread-301910-1-1.html

失落的精英-二戰德蘇戰場上的中國部隊:國光戰鬥群
1#
發表於 06-3-30 04:38 | 只看該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故事的緣起,可由1936年德國國防部部長辦公室主任馮萊希瑙將軍訪華開始。當時馮萊希瑙曾建議,以德國之軍備全面裝備國軍六十個完全德制的陸軍野戰師,並派遣正式之軍職人員前往中國協助新制陸軍的編成。這個計劃因為各種主客觀因素的不成熟與各種限制而未能付諸實施。
但是萊希瑙將軍並未放棄以德國軍備裝備中國軍隊的念頭,他認為,既然大規模全面性的「德國化」中國軍隊在現階段無法實施,但是一支旅級單位的完全德制部隊的編成,應不是難事。在他的熱心推動下,德國軍方高層同意以德國武器、器材、火砲、車輛、甚至包含德造軍服裝具,裝備一整個中華民國陸軍步兵旅,並且接受德國各級教官的密集訓練,以真正建立一支名符其實的純正「德制」之新式陸軍。由於現階段國府的「德制新式中央軍」的編練,主要還是由中國軍官擔任,所以施加於中國部隊身上的德國方法和德國制度,可能還是參雜了中國人的陳舊的色彩。有鑑於此,德國軍方認為,為了達到「完全德國化」的水準,這支部隊不太可能在中國訓練,最好是在德國境內編成、接受武器裝備、受訓,並在成軍之後,和一般德國部隊編在一起,共同生活、操演,才能完全融入在德國的精神和制度之內,等待一切都經過德國軍方的嚴苛檢驗之後,最後則帶著全套的德國武器裝備器械,返回中國。這一套全德式部隊的編練計劃,德國官方賦予「灰姑娘」(Aschenputtel)的代名。
南京國民政府方面對於「灰姑娘計劃」是樂觀其成,為了編成這一支部隊,軍政部特別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的士官兵為核心,挑選優秀人才前往,人選條件中最嚴苛的條件,除了體能狀況外,當屬士官兵的教育程度,這一批基幹人員由於需要外語的訓練,故最好應具有中學以上的學歷。以當時的年代而言,這樣的條件可說相當嚴苛,軍中符合這樣條件的人員畢竟有限,還須向外招考中學畢業生,以優渥的待遇引誘他們自願參加。在軍官幹部方面,中下級軍官則以中央軍校近期的畢業生為主,不足額的軍官也向民間大學招手,從民國二十五年底專案計劃開始進行,一直到抗戰爆發前夕,所有預備前往德國受訓的人員才算正式到達定位。
這支部隊在出國前先行編成一個沒有裝備的旅,號稱「國光旅」,他們在七七事變爆發直前,由上海出發,八月中抵達德國漢堡,由德方人員接待前往格拉芬渥訓練場,隨即進行編組。「國光旅」的編成,幾乎佔用了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核心成員,總隊大量失血,經此一變動,教導總隊已非當日的教導總隊,素質因著眾多精銳幹部與兵員的調出而下降。為填補總隊內優秀人員的大失血,軍政部特別將教導總隊與以改編,擴充為九個團的規模,但是其整體素質始終無法恢復到最初教導總隊最高峰時期的標準。這也是爾後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時,教導總隊以國軍中央部隊之最精銳的身分,而仍無法擋住日本帝國陸軍的原因之一。
在德國格拉芬渥爾教練場的「國光旅」,編成了兩個德國步兵團,以及若干特科部隊。由於國光旅乃一特編之聯兵旅(以當時的術語,稱之「混成旅」),因此該旅除了兩個步兵團外,其餘特科部隊皆為摩托化,甚至還有一個戰車連。先是一九三七年十月,第一個步兵團的裝備撥交中國部隊手中,年底第二個步兵團算是編實,隨著德國裝備的到達,德方的教練人員亦到位,該兩個步兵團隨即展開德制教練。第二年三月,工兵隊與通信營編成,比較難產的應是國光旅的摩托化部隊,亦即偵搜部隊、戰防部隊、以及戰車單位。最先成立的是戰防營,該營僅有兩個連,各連有Pak35/36三七戰防砲十二門,三七戰防砲很快配發至國光旅,但是牽引三七戰防砲的克魯伯L2H43(6X4)輕型越野載重車直到一九三八年六月始到位。
旅部
步兵第一團(德國步兵團編制)
步兵第二團
戰防營
兩個連,各連三七戰防砲十二門
工兵隊(摩托化)
工兵連一
輕型架橋縱列一
輕工兵縱列一
通信營(摩托化)
無線電連
有線電連
輕通信縱列
偵搜營
摩托車步兵連
裝甲偵察車連
重兵器連
戰車連
連部 I號戰車指揮車
四個排,三個I號戰車排,每排五輛
一個II號戰車牌,每排四輛
這個時候,國內的戰事正如火如荼般進行著,國際上的變化亦方興未艾。由於希特勒決心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而和日本結為軸心同盟,中德關係出現了重大轉變。在華德國軍事顧問團被迫於民國二十七年七月離華,一切軍售案除已經簽訂者皆告停頓,在德國的「國光旅」在這種政治氣氛之下,角色變得頗為尷尬。最初希特勒以及積極支持德日義軸心的德國外長馮李賓特羅普,意欲在德國境內的中國部隊盡速出境,而友華之軍方人士同情中國抗戰,積極爭取納粹高層同意讓「國光旅」帶著全套裝備含火砲車輛一併回到國內,以有助於中國之對日抗戰,軍方游走最烈者,當屬「灰姑娘」案之提案人馮萊希瑙將軍。由於馮萊希瑙將軍與納粹黨關係良好,頗受希特勒的重用,在他的遊說下,希特勒不表意見,但示意「不反對」國光旅以全編裝的型態回到中國,也就是說,希特勒是默許了這個建議。正當國光旅安排回國之事宜幾近就緒,準備離境的前夕,計劃突然生變。德國外長李賓特羅普受到日方的壓力,開始插手干預,準備扣留國光旅的武器裝備。由於馮萊希瑙將軍這時已經調往擔任陸軍野戰軍團司令官,無法在該議題上展現過多的影響力,以致原本預計撥給中國部隊裝運船隻被大量刪除,剩下船隻僅夠人員運輸,車輛火砲裝備遂不得已而被迫留下。
面對如此的變動,德國軍方大感訝異,趕快進行協調折衝。這個時候,「國光旅」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外交問題,反而演變為德國政府內部不同單位之間的權力鬥爭,情況越趨複雜,導致「國光旅」回國之遙遙無期,原本國府期望這批受過德國完整軍事訓練的高素質人員盡速歸國,投入抗戰行列,即便空手歸來,都對國內已嚴重失血的、素質日下的部隊有重要的意義,但由於德國政府內部複雜的權力傾軋,耽誤了這批人員的回國日程。在這段時間之中,「國光旅」只得暫住在德國營區內,過著「集中看管」的生活,所幸由於德國軍方過去和「國光旅」人員密切的互動,許多德國軍人已經將這批中國軍人視作「同袍」(Kameraden),仍在暗中給予其特殊的方便與支持,所以國光旅人員雖然在行動上受到禁錮,但生活上還是獲得德國軍方優渥的接濟。在這段監管時期,國光旅部隊仍繼續進行嚴格的操練,以保持戰術戰技於最巔峰的狀態。
自中德外交關係破裂起,「國光旅」滯留在德國境內已盡六個月了,這個時候已經是1938年年底,希特勒對於一支中國部隊停留在德國的事實,已經漸漸感到不耐,根據1939年初的一次總理府內的內閣會議中,傳出了一個令友華的德國軍方人員震撼的消息,那就是在日本的強大壓力下,醉心於軸心同盟建構的納粹高層指出必須盡速解決在德中國部隊的問題。數個處理在德中國部隊之方案被提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人員直接遣返,但是這一方案卻為日本方面極力反對,由於這一批中國部隊人員素質優秀,訓練精實,所以絕對不可讓他們回到中國戰場投入和日軍作戰。日方提出一項極為惡劣的方案,要求德方將「國光旅」人員直接交給日方處理,如此一來,國光旅人員的下場當可想而知。這個方案過於苛刻,而有部分納粹溫和人士表示反對,一方面是國光旅是因為當初中德雙方正式的官方合作才停留在德境,為顧及德國主權,這派人士主張還是應由德方自行解。但是為了能滿足日方的要求,有人認為應將國光旅解除武裝,以「戰俘」的身分待遇關入集中營看管!經過討論後,納粹高層意願乃傾向採行這個議案,只是由於中德雙方並非處於交戰狀態,未顧及國際形象,仍有部分人士認為不宜。於是,本來很簡單的回國管道,又因各種複雜政治因素之牽扯,而再次拖延了。
德國軍方人員對這樣的發展感到相當憂心,但是仍想不到應以何種方法讓中國的戰友們逃過這一劫難。這個時候,由於西方盟國的姑息主義縱容,希特勒掌握住了任何機會向外擴張,歐洲局勢趨於嚴重。先是德奧合併,德國陸軍開進維也納,接著慕尼黑會議舉行,捷克在英法強權的出賣下,蘇台德區遭併入德國領土,到了 1939年3月,希特勒更正式併吞捷克,捷克斯拉夫共和國滅亡。在這幾次重要的入侵佔領行動中,德國軍事武力獲得了大規模出動的機會。值此德軍大舉出動的時候,萊希瑙將軍想到了可以令在德中國部隊暫時躲過牢獄之災的想法,那就是派遣「國光旅」參加這次進軍捷克斯拉夫的行動,假如讓在德中國部隊離開德國境內,造成既成事實,至少可以為這個問題的完好解決爭取到一段時間。於是「國光旅」於1939年2月突然接到戰備的命令,許多當初所缺的武器裝備接著撥補入國光旅部隊,更令中方人員錯愕的是,用以戰備的各項彈藥油料以及糧秣的若干基數量輸送到中方營區。3月前夕,「國光旅」接到開動命令,徒步行軍的單位率先出發,各種作戰暨勤務車輛改走另一條路線,兩部將在德捷某邊境據點會合。這時才得知,國光旅將以德國陸軍第一九五旅之名的掩護,預備作為德軍入侵部隊的預備隊,編入進入捷克之第二梯隊的序列之中。

此文章於 2010-12-08 10:19 PM 被 fantasyxxx 編輯.
舊 2010-12-08, 10:17 PM #12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fantasyxxx離線中  
BEE
Elite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5,452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抗日作戰始末
http://news.sina.com.tw/books/know/barticle/4115-7.html 文章出處
在印度蘭姆伽軍事基地接受整訓的中國遠征軍
文章摘自《中國駐印軍印緬抗戰》
作者:丁滌勳 王伯惠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本書簡介:在抗日戰爭中,人們都知道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卻很少有人瞭解中國抗戰的第三戰場,即印緬戰場,介紹中國駐印軍印緬抗戰的著作更是鳳毛麟角。本書以許多親臨印緬抗日戰場的老兵的回憶為主,輔以相關學者的研究,……
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
抗戰中,中國有兩次遠征軍和一次駐印軍。

第一次遠征軍,是在1942年春天,從雲南沿滇緬公路進入緬甸,參加保衛緬甸之戰,它的正式名稱是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因為當時日軍南進攻勢如火如荼,國軍為配合盟軍作戰,又另出第二路遠征軍去泰越,甚至有派出第三路遠征軍渡海去參加南洋各島戰爭的可能,所以第一次的遠征軍便加上了一個「第一路」頭銜。但是一般人只稱之為中國遠征軍,或中國入緬遠征軍。司令長官是羅卓英將軍。
中國駐印軍是緊接著中國第一路遠征軍的結束而產生的。因為當時印度沒有戰場,中國軍隊不能稱作遠征軍,故改稱駐印軍(C.A.I。)。本書所記的新一軍,便是這支勁旅的主角。駐印軍後來雖反攻入緬,但它的名稱依舊不改,一直到打通中印公路,班師回國,它仍然保持著原有的稱號。
第二次遠征軍,成立於1944年駐印軍反攻緬甸的初期,任務是從雲南西部向緬甸反攻,與駐印軍裡外呼應。司令長官起初是陳誠將軍,後來是衛立煌將軍。報章上多稱之為滇西國軍或滇西遠征軍,他們在怒江兩岸、騰沖、松山、龍陵等處,取得許多輝煌戰績,光復舊滇緬公路,與駐印軍在芒友(Mansyu)會師。
第一次入緬遠征軍
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閥為深陷泥淖的「中國事件」尋謀出路,不顧一切發動狂猛的南進攻勢,一種賭注性的閃擊攻勢,使太平洋上風雲色變!次年2月15日,新加坡陷落以後,日軍鐵蹄便踏入了中南半島,長驅入緬。日本這一戰略的目的,在於徹底打擊英國殖民地軍隊,並割斷當時我國唯一的對外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故以第三十三、五十五和第十八三個師團的兵力分路北犯,來勢兇猛!
3月7日,仰光(Rangoon)失守,國軍應英國的邀請,即以駐滇的第五軍、第六軍及第六十六軍進駐緬甸增援。其中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便是後來轉入印度,組成駐印軍的基本部隊。
第一次緬甸之戰,由於英國的作戰準備不夠和我國遠征軍入緬過遲,雖然有我第五軍扼鎮中路叠摧頑敵,新三十八師更於仁安羌(Yenangyaung)建立奇勳,破敵萬眾,援救英軍7000餘人出險,使敵攻勢頓挫,但大勢所趨,對整個戰局亦不能挽回,緬甸終於淪陷。當時緬甸英軍和國軍分入印和入滇兩路撤退,新三十八師秉仁安羌大捷的餘威奉命殿後,掩護全軍後撤。轉戰色格(Sagaing)、溫早(Wantho)、米咱(Meza)、卡薩(Katha)、旁濱(paungbyin)等地,經過十幾次的浴血苦戰的新三十八師,漸漸孤軍落後,彈盡糧絕!後來,全師官兵忍饑挨餓從深山密林中取捷徑向印度兼程轉進,於6月8日全部到達東印度邊境的英法爾(Impal),才算脫離險境。
6月14日,為聯合國紀念日,印度首都德裡舉行盛大閱兵典禮,各聯合國駐印軍隊均被邀參加,新三十八師亦奉命派步兵一排代表中國軍隊出席。我軍因立有特殊戰功,故大受各方歡迎與重視,中國士兵被聯合軍民另眼相看。檢閱中,中國軍隊軍容壯盛,步伐整齊,精神奮邁,堪為全場之冠。印度總督當晚在總督府宴請中國代表隊,席間,對中國軍隊讚賞有加。印度各報更在顯要位置發表評論,一致認為中國軍隊初入印度,以一久戰疲師,征裝未解,竟能在檢閱中壓倒11個國家,獨露鋒芒,足見中國軍隊素質優良,無怪其在仁安羌能以1000人的兵力,擊敗七倍的敵軍,救出盟友,實為世界上第一流的軍隊。從此以後,英印軍民均對中國軍隊表示敬慕和愛戴,為中國駐印軍樹立起光輝形象。
新三十八師在東印度休整月餘,即開駐比哈爾省的藍伽(Ramgarh Bihal)軍區。原來取道回國的新二十二師,因敵軍已深入雲南,又轉道入印,在蠻荒的野人山中輾轉三月,飽受艱辛,他們到達雷多(Ledo)後只稍事休息,即轉往藍伽集中整訓。
8月,中國駐印軍正式成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Gen.Joseph W.stilwell)受命為總指揮,羅卓英將軍為副總指揮。
1943年春,羅卓英將軍調任國內要職,統帥部將新三十八師、新二十二師及在印度成立的新三十師合併編成新一軍,即陸軍新編第一軍。以鄭洞國將軍為軍長,孫立人將軍為副軍長兼新三十八師師長,胡素將軍為新三十師師長,新二十二師師長仍為廖耀湘將軍。除步兵之外,又從國內調去在印度成立了幾個炮兵團、工兵團、汽車兵團、騾馬輜重兵團、獨立步兵團、戰軍營、高射炮營、工兵營、通信營、特務營、憲兵營和人力運輸部隊等。胡康河谷進軍後,駐印軍又增加了第十四師和第五十師兩支勁旅,陣容無形強大起來。

反攻緬甸之戰,實際上在1943年3月間即已開始。新三十八師以一部兵力為先鋒隊,負有消滅或逐走侵入東印度邊境和盤踞在野人山上的敵軍,以掩護工兵修築中印公路初程的任務。10月底,先鋒隊將號稱精銳的日軍第十八師團趕下野人山,殺入胡康河谷。當時因為我軍兵力單薄,後方沒有交通路線,補給困難。而氣候因素又無法保障空投。作戰部隊除時刻關注敵情外,還要預防毒蛇猛獸螞蟥瘧蚊的侵襲和迷途絕糧的危險。森林中沒有路,大家用刀斧在那裡開天闢地,其艱苦情形,真是無法說出!除夕前夜,新三十八師攻下於邦(Yupong Ga),後續部隊才陸續增加上來。
1944年2月,新三十八師佔領太柏家(Tainpa),新二十二師也攻克太洛(Tairo),兩下夾擊孟關(Maingkwan)。3月9日,瓦魯班(Walawbum)大捷,結束了胡康河谷(Hukawawng Valley)的戰鬥。
孟拱河谷地形狹隘,兩旁是陡峭的庫芒山(Kamon Bum),敵軍築起深溝高壘,以逸待勞,阻擋我軍攻勢,四、五月進展比較遲緩。5月下旬,我軍變換戰術,出奇制勝,使戰事有了飛躍的進展。新三十八師一一二團在雨季江水陡漲的時候,偷渡南高江(Namkawng),截斷加邁(Kamang)敵軍後方交通,奪取敵軍在孟拱河谷所有的補給倉庫,動搖了孟拱河谷的敵軍,加速其崩潰;這便是有名的西通(Seton)之役。在此戰役中,日軍曾用三個聯隊的兵力,三面圍攻該團,反被擊滅大半。我軍乘勝猛進,於6月16日攻佔加邁,25日佔領孟拱,前後不到十天,連克兩大重鎮。
與孟拱河谷戰役同時進行的是密支那(Myitkyina)攻城戰。自5月17日起,我軍第五十師、新三十師和十四師的一部,與美軍一團組成的中美混合部隊,開始進攻市區,日軍施行「自殺防禦」,這一街市戰持續達80多天。8月4日,我軍攻下密支那,反攻緬甸的第一期攻勢,至此告一段落。
在攻勢暫停的兩個月中,駐印軍的人事和組織都有重大的變動。史迪威將軍奉命返美,索爾登將軍(LT.General Sultan)繼任駐印軍總指揮,鄭洞國將軍為副總指揮。新一軍亦於此時劃分成兩個軍:新一軍及新六軍。新一軍統轄新三十師和新三十八師,新六軍統轄第十四師、第五十師和新二十二師。孫立人將軍任新一軍軍長,廖耀湘將軍任新六軍軍長。各師師長除第五十師和第十四師仍為潘裕昆、龍天武兩將軍外,第一一四團團長李鴻和新二十二師副師長李濤分別升任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師長,新三十八師副師長唐守治繼胡素將軍出任新三十師,各師副師長和各團團長也有所調整。
10月初,緬北雨季終止,駐印軍發動第二期攻勢作戰。新六軍於加邁出兵佔領瑞姑(Shaegn)之後,除第五十師改隸新一軍外,其餘全部空運返國,參加國內戰場反攻;新一軍繼續挺向八莫,揮戈南下,完成打通中印公路的任務。
11月17日,新三十八師猛攻八莫(bhamo),日軍據險死守,再以「自殺防禦」戰術阻止我軍,我軍於12月15日突入敵陣,將守敵完全殲滅,繼續南下。新三十師在向南坎(Namhkan)挺進途中,在卡的克(Kaibtik)高地與日軍新自朝鮮調緬的四十九師團主力遭遇,激戰五日,敵軍以密集隊形瘋狂衝突,被我軍以盛熾火力,消滅過半。
1945年1月15日,新三十師攻佔南坎。27日,新三十八師攻克中印公路與滇緬公路的交叉點芒友(Mong Yu)。28日,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芒友舉行會師典禮,史迪威公路至此全程暢通。
史迪威公路打通後,新一軍又為響應英軍在下緬推進和確保國際通路安全的任務,再向緬中進軍。2月20日,新三十師克復新維(Hsenwi)。3月8日,新三十八師攻下臘戍(Lashio),同時,由卡薩(Katha)南下的第五十師也一連取得萬好(mwanhawn)、南杜(NamTu)、西保(Hsipaw)等重要據點。3月30日,最後一仗,攻克喬美(Kyaukme),結束了國軍遠征的戰鬥。
舊 2010-12-08, 10:19 PM #12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EE離線中  
BEE
Elite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5,452
反攻緬甸之戰歷經兩年時間,與抗戰八年來比較,並不算長,但兩年間士兵們一直都是在戰場上苦拼惡鬥,除在密支那休息兩個月外,便再沒有休息的機會。在那些荒無人煙之地,戰士們以森林作帳幕,以荊棘污泥作戰場,爬高山、涉深水,創下了一個個在艱苦環境中長期作戰的紀錄。
綜觀前後兩期攻勢作戰,新一軍先後擊潰日軍第二、第十八(曾補充十五次)、第四十九、第五十三、第五十六等五個師團和三十四獨立旅團,及其他特種兵部隊。共殲敵33082人,其中包括三個聯隊長和其他高級軍官,傷75490餘人,俘虜田代一大尉以下官兵323人,敵軍近乎全軍覆沒,我軍和敵軍的傷亡比例是一比六強,繳獲步槍7938支,輕重機關鎗643挺,大炮186門,汽車552輛,火車頭及車廂453節,坦克車67輛,飛機5架,佔領倉庫108所,獲得金屬器材兩萬餘噸,佔領公路646英里,鐵路161英里,解放被日軍佔領的區域在5萬平方英里以上,略小於日本總面積,大於義大利總面積。
二戰緬甸保衛戰
珍珠港(Pearl Harbour)事件後,日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敗了駐紮在印度支那、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的法、英、荷、美各國軍隊,在日軍面前西方軍隊可以說是不堪一擊。此時才使西方,特別是美國認識到了支援中國抗戰的重要性。因為正是中國軍民拖住了日軍整整21個師團和20個旅團,還有在東北的13個師團。
而日軍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同西方各國作戰的部隊總共才有11個師團和3個旅團。倘若中國淪陷,日軍就得以把半數以上的在華侵略軍抽調出來對付西方,日軍同希特勒軍隊在印度、伊朗會師的計劃就有可能得逞。
同時,美國羅斯福總統、馬歇爾總參謀長、艾森豪威爾將軍等軍政領導人都預見到,中國是反攻日本本地最理想的戰略基地和大後方。因為中國離日本本土最近,擁有眾多的人力、物力和為數眾多的機場、港口。從中國去轟炸日本本土和從中國港口出發在日本登陸,遠比從太平洋諸小島與日軍逐島爭奪要好得多。所以,美國對於援華抗日和邀請中國出兵保衛緬甸是最積極的。正是美國羅斯福總統等人對英國領導人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中國才有可能派遠征軍援英入緬參加二戰世界反法西斯的緬甸保衛戰。
英國殖民主義者既想保護住緬甸以維護其殖民主義的既得利益,卻又不想讓別人插手,尤其害怕中國軍隊進入緬甸,那樣會鼓舞緬甸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因為在歷史上中國對緬甸有過很大的影響。如果英國殖民當局能早早聽從羅斯福總統的勸告,在1942年初就讓中國軍隊在仰光和毛淡棉駐防並預先構築堅固工事的話,緬甸可能不致整個淪陷,中國軍隊也可能不會有數萬人慘死在北緬的野人山中,且由於滇緬公路暢通,中國國內的抗戰也不至於陷入極端艱苦的境地。
中國早在1938年,鑒於日軍對粵漢鐵路和滇越鐵路的狂轟濫炸,外國援華的各種物資難以正常運輸,所以動用了數十萬民工,胼手胝足,翻山越嶺,經滇西橫斷山脈,跨怒江、瀾滄江、漾濞江三大河流,用8個月時間搶築了長達700多公里的滇緬公路,成為當時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蹟。1942年初日軍攻佔越南進駐泰國後,滇緬公路就成了中國與國外友邦聯繫的唯一交通命脈。所以,中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衛這條關乎生死存亡的交通命脈。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緬甸早就垂涎三尺,志在必得,早在30年代初就向緬甸派遣了大批特務,以僧侶、商人、醫生、護士和教師等偽裝身份在緬甸定居,搜集情報,收買緬奸,挑撥離間中、緬關係。新三十八師在緬甸作戰時,所繳獲的日本刊行的《緬甸兵要地誌》中寫道:
以現在及未來的世界情勢而論,緬甸實在佔有極重要之地位,為確保大東亞戰爭之勝利,而與滿洲國共同形成兩大據點,若能確保緬甸,不但能控制去就彷徨之泰國及安(越)南,又能封鎖英屬之馬來半島及蘇門答臘等地,藉以阻止英人東進之企圖。
上緬甸(即北緬)之地形:北部突伸與雲南及印度接壤,其西部因有「阿拉幹」及「卡查爾」山脈,構成一弧形之地勢。再北上與「巴豆開」山脈相連,最北部與安南北上之山脈及「其培特」高原相會,而形成地理上之要衝。在作戰之時,若能確保北緬甸地區,不但能遮斷中印間之交通,又能協制重慶政府,更能阻挫英、美利用中國大陸進攻日本本土之雄心。
很明顯,日本軍國主義企圖佔領緬甸,尤其是北緬,以便切斷滇頃公路,困死中國,迫使重慶政府投降。故而,日軍抽調部分侵華日軍加強其太平洋各地的兵力,並西進印度、中亞與希特勒「會師」。在這種形勢下,中、美、英在緬甸聯合打擊日軍的入侵,就成為必然。
入緬之初,英軍已放棄仰光向西北節節敗退,在緬西普羅美(Prome)一帶集結。此時我第五軍二○○師已進駐緬甸中南部的同古,第六軍已進駐緬甸東部的棠吉和羅列姆,這四個地點恰成一線。3月18日,日軍第五十五師團的先頭部隊與二○○師配屬的軍騎兵團在同古以南發生激戰。19日,日軍派尖刀部隊直插同古城北的飛機場,企圖切斷我二○○師與後續部隊之間的聯繫。
自20日起,日軍第五十五師團主力與我二○○師展開激烈的同古城爭奪戰。當時日軍的編制是每個師團25000人,我軍一個師是12000人,從人數上說,敵方兵力是我方的兩倍多;就飛機與炮火方面而言,更是相差懸殊。當時英、美的作戰飛機都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上,制空權完全被日軍掌握。第五軍的炮兵、坦克都還在雲南邊境,二○○師總共只有24門81mm迫擊炮。所以敵軍陸、空合作,步炮協同,集中火力日夜攻城。當時中國遠征軍的司令部和參謀團打算趁日軍被牽制於同古城之際,迅速集中主力,圍殲日軍五十五師團於該城一帶。所以命令二○○師堅守同古城,二○○師官兵在戴安瀾將軍的指揮下,前仆後繼,愈戰愈勇,孤軍喋血,使有優勢兵力及裝備的日軍不能越雷池一步。只因後方交通運輸的梗阻和遲緩依然如故,不僅使「圍殲日軍第五十五師團於同古」的計劃付諸東流,白白塔上了二○○師三分之二的兵力,還犧牲了戴安瀾師長。儘管這樣,戴安瀾將軍和二○○師全體官兵的英雄業績仍令全國同胞和盟邦、友人肅然起敬,打出了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的第一個光輝篇章。戴安瀾將軍的英名成為當時反法西斯陣營各國報刊、電台爭相刊登和廣播的英雄的名字,其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
在日軍第五十五師團進犯同古的同時,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向緬西英軍據守的沙拉瓦第(Tharrawaddy)及普羅美(Prome)進犯。東部的羅列姆(Loilem)方面也發現少數敵軍竄擾,而在緬泰邊境泰國一側的日軍「王牌」十八師團則按兵不動。後來,整個緬甸戰局的惡化就是由於敵第十八師團在緬人帶領下,繞過棠吉迅速攻陷我軍後勤苦地臘戍(Lashio),劉伯龍的新二十八師不戰而逃,使第六軍因腹背受敵而潰敗,而這又首先應責怪蕭毅肅參謀團的兵力佈置不當。當時參謀團的兵力部署是:第五軍居中,第六軍居東,英軍居西,六十六軍為總預備隊,據守後方。蕭毅肅等人的眼睛只盯著從仰光方向來的三股日軍,居然對東面泰國邊境上的日軍「王牌」十八師團視若無睹,讓第六軍的4萬人據守從泰國邊境的景棟(Kengteng),經過棠吉一直到中路接近鐵路線之處長達500公里的漫長防線。既要防備南路之敵,又要防備東路之敵,所以限於兵力嚴重不足,造成第六軍不論是正面還是縱深,都難以設防。這一佈局上的錯誤招致了第一次緬戰的失敗。
舊 2010-12-08, 10:22 PM #12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EE離線中  
mobius797
Junior Member
 
mobius797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864
看了郭汝瑰的故事以後
覺得無間道完全弱掉了
舊 2010-12-08, 10:23 PM #12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obius797離線中  
無愛無恨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10
文章: 157
說到共諜,怎麼可以漏掉這位堪稱在國民黨中位階最高的共諜--劉斐,他才是讓張靈甫魂斷孟良崮的幕後黑手

我尋找資料的功力不若各位大大,請大家將就點看一下
閒談「張靈甫」和「以貌取人」
.
.
.
.
.
關於「孟良崮之戰」,74師是重裝備師,是平原作戰的機動部隊,不適於山地作戰。張靈甫是抗日名將,不是傻瓜,不可能連這點都不知道,他自己也說過國防部有人想要他的命,他就死給他們看。我認為張靈甫的原意是他可以死中求生,打一場漂亮的反包圍戰。張靈甫的確是主動把部隊拉上山,但是我不相信張靈甫是自願把部隊拉上山,當然更不相信他看不出粟裕想包圍他。我們都知道,華東野戰軍在蘇北的淮安與淮陰一帶是被74師徹底擊敗、遭受重大損失後才逃到山東南部的,所以「三野」的司令員陳毅本來是張靈甫的手下敗將,陳毅不可能在軍事指揮上比張靈甫高出一節。

74師進入孟良崮山區是國防部的命令。當時有調動國軍大權的是國防部的作戰廳長劉斐中將,這個調動74師的命令是他下的。劉斐後來被証明是地下共產黨員,他不但把國軍故意調往不利的地方,更與延安的中共領導一直保持聯絡,通風報信,使共軍得以早作相應佈置。但是中共的軍事分析從來不提他們在情報上的成功滲透,而一味誇大共軍將帥調度得宜和料事如神,在評論上失之公允。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粟裕再厲害只打過內戰,他和王耀武不在一個等級」。只有對外作戰才能夠真正顯出將軍的指揮才能和士兵的作戰能力。
.
.
.
.

此文章於 2010-12-08 11:26 PM 被 無愛無恨 編輯.
舊 2010-12-08, 11:20 PM #12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無愛無恨離線中  
BEE
Elite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5,452
劉斐


劉斐(1898年 – 1983年4月8日),字爲章,湖南醴陵人。劉斐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將銜,曾任國防部參謀次長、軍令部廳長、軍政部次長。1949年後劉曾于北京任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部研究組組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部長,政協副主席、人大常委等職。

劉斐年少家貧,其岳父爲當地有名中醫,認識時任連長的白崇禧,送劉斐到西江講堂短期學習,之後劉在廣西軍隊當下級軍官,負責文書等事。後來劉升充任白崇禧的少校參謀,更補送往日本留學,進入日本陸軍大學。回中國後到南京參謀本部任事,至抗戰前已升任軍政部次長,掌管作戰計劃。抗戰期間曾助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戰役。抗戰後至1948年中,劉斐爲國軍軍令部第一廳中將廳長,負責作戰計劃。1949年李宗仁派出代表團與共党和談,劉斐以軍事顧問身份參與。1949年8月在香港脫離國民黨,9月回北京。195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83年病逝北京。

有人相信劉斐實際上是長期潛伏在國民黨內的中共地下黨員,胡宗南的參謀盛國輝稱劉斐在1930年已加入共產黨;劉斐任軍令部廳長其間,國共的多場戰役,包括七十四軍進攻山東,徐蚌會戰等,劉斐都直接參與計劃指揮。而戰事中,國軍的戰略意圖俱早被共軍得悉而陷入被動,可能是與劉斐泄密有關。
舊 2010-12-08, 11:40 PM #12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EE離線中  
yzt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ul 2010
文章: 1
引用:
作者無愛無恨
說到共諜,怎麼可以漏掉這位堪稱在國民黨中位階最高的共諜--劉斐,他才是讓張靈甫魂斷孟良崮的幕後黑手

我尋找資料的功力不若各位大大,請大家將就點看一下
閒談「張靈甫」和「以貌取人」 (http://city.udn.com/3011/2095117?ca...0&pno=6&tpno=36)
.
.
.
.
.
關於「孟良崮之戰」,74師是重裝備師,是平原作戰的機動部隊,不適於山地作戰。張靈甫是抗日名將,不是傻瓜,不可能連這點都不知道,他自己也說過國防部有人想要他的命,他就死給他們看。我認為張靈甫的原意是他可以死中求生,打一場漂亮的反包圍戰。張靈甫的確是主動把部隊拉上山,但是我不相信張靈甫是自願把部隊拉上山,當然更不相信他看不出粟裕想包圍他。我們都知道,華東野戰軍在蘇北的淮安與淮陰一帶是被74師徹底擊敗、遭受重大損失後才逃到山東南部的,所以「三野」的司令員陳毅本來是張靈甫的手下敗將,陳毅...

這分析不瞭解歷史的還以為陳毅和張靈甫對決呢,實際張靈甫也不是一開始就上山的,而是被被圍后突圍無力才上山佔領有利地形待援,跟劉斐有什麽關係?三野是張靈甫的手下敗將?那總司令顧祝同算什麽?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算什麽?孟良崮被圍個人認為完全是張靈甫冒進導致的,如果不是冒進二十萬共軍想要從四十多萬國軍中單獨圍74師根本就不可能
舊 2010-12-08, 11:55 PM #12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zt離線中  
BEE
Elite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0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5,452
國共戰解放軍間諜列表
已公開名單
出處:http://www.wikilib.com/wiki?title=%...8&variant=zh-cn


1 熊向暉
胡宗南機要秘書 將胡宗南軍事命令傳給中共、使胡宗南屢戰屢敗、中共情報“後三傑” 1949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日內瓦會議中國代表團新聞辦公廳主任、顧問、中國駐英國代辦、解放軍總參謀部二部副部長、總理助理、參加美國總統尼克森1972年的訪華會談、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代表團代表、駐墨西哥首任大使、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兼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副董事長、黨組書記、第五、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名譽會長
2 申健原名申振民
胡宗南部屬 使胡宗南屢戰屢敗、中共情報“後三傑”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大使館參贊、外交部美澳司司長兼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對外友協常務理事、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副會長、駐古巴大使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秘書長、副部長、中國古巴友好協會會長、駐印度大使、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外交學院教授、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3 陳忠經
胡宗南部屬 使胡宗南屢戰屢敗、中共情報“後三傑”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文委秘書長、中國藝術代表團團長、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4 韓練成
海南島防衛司令、中將四十六軍軍長 提供軍事情報使解放軍萊蕪戰役一舉消滅李仙洲部隊6萬餘人 1948年 蘭州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西北軍區副參謀長、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科學和條令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戰史研究部部長、甘肅省副省長、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三屆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5 劉斐
中將軍令部第一廳廳長、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黨候補中央執委 將軍事計劃傳給中共 1949年8月在香港聯名通電脫離國民黨 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國防部研究組組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水利部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政恊副主席、人大常委
6 郭汝瑰
作戰廳長、72軍軍長 將孟良崮戰役軍事計劃傳給中共,使74師被全殲、制定徐蚌會戰作戰方案、率72軍在宜賓投共 1949年12月 川南行署委員兼交通廳廳長、南京軍事學院教員、軍事史料研究處副處長、研究員、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
7 何基灃
第33集團軍副司令 率第59軍全部,77軍大部在賈汪、台兒莊地區倒戈,使黃百韜兵團被圍殲 1948年12月8日 解放軍第34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農業部副部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常委
8 張克俠
第3綏靖區副司令 率第59軍全部,77軍大部在賈汪、台兒莊地區倒戈,使黃百韜兵團被圍殲 1948年12月8日 解放軍第33軍軍長、上海淞滬警備區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林業部副部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
9 廖運周
110師師長 于浙江黃宅率110師投共、使黃維突圍計劃失敗 1949年5月4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第十四軍第四十二師師長、高級炮兵學校校長和黨委書記
10 王啓明
陸軍總司令部作戰處科長 率部投共 1947年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參謀長、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第十四軍副軍長、雲南軍區副參謀長、昆明軍區副參謀長、雲南軍區副司令員、雲南省副省長、雲南省政協副主席
11 牛化東
新編第十一旅副團長 率新編第十一旅於陝西安邊投共 1945年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三邊軍分區副司令員兼新編第十一旅副旅長、寧夏軍區參謀長、銀川軍分區司令員、寧夏軍區副司令員
12 段伯宇
蔣介石侍從室少將高參 策劃傘兵三團投共 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負責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3 劉仲華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部參議 北京市園林局局長、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14 謝和賡
白崇禧機要秘書 《世界知識》高級編輯兼歐美組組長
15 趙榮聲
衛立煌少校秘書 《工人日報》文化生活組組長
16 閻又文
傅作義秘書、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工處副處長 宣佈北平和平協定 水利部部長傅作義的辦公廳主任
17 葛佩琦
東北保安長官司令部政治部少將督察 通縣師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18 吳石
第十六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 到達臺灣後,利用職務之便,搜集軍事資料,派舊部前往香港轉交中共人員 1950年3月2日 被國軍軍事法庭判處極刑;1950年6月10日下午四時被槍決。1965年,中共宣佈其爲“革命烈士”。
舊 2010-12-08, 11:57 PM #13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EE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32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