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Jose Chin
*停權中*
 
Jose Chi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15
您的住址: 関内
文章: 246
100

pass by...
     
      
舊 2015-05-06, 01:18 AM #10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Jose Chin離線中  
老飛俠
Senior Member
 
老飛俠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1,045
引用:
作者blair
其實現在台灣也有一樣的現象了
台北人走路走的比中南部勤

我岳母上台北玩反而是覺得怎麼一直走一直走
還只是我們平常搭捷運到處玩的程度而已


我現在捷運一站/公車三站以內的距離都不搭車用走的,越走越來勁,走個30分鐘以上對我是很平常的事。

之前公司在內湖,我平均一個星期會有一次下班走路回家(走大約一個半鐘頭,9~10公里),大直橋、民權大橋、成美橋我都走過,現在看到有行人步道的橋都會想去走看看。
 
__________________
=================
我從來不把錢當錢看

我都是把錢當看!
=================
所謂理論,就是大家知道為什麼,但實際上行不通
所謂實務,就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但實際上行得通
本公司已經完美結合了理論與實務:
什麼都行不通,而且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舊 2015-05-06, 06:31 AM #10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老飛俠離線中  
Yungas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13
文章: 12
引用:
作者老飛俠
我現在捷運一站/公車三站以內的距離都不搭車用走的,越走越來勁,走個30分鐘以上對我是很平常的事。

之前公司在內湖,我平均一個星期會有一次下班走路回家(走大約一個半鐘頭,9~10公里),大直橋、民權大橋、成美橋我都走過,現在看到有行人步道的橋都會想去走看看。

我有一陣子也會這樣,但後來思考後發現這是個錯誤且糟糕的習慣,很多人開始有這種行為都是一些大老闆或企業家開始做這種事後被報導出來讓大家仿效,但若要運動的話,這種做法效率很低,尤其現代人私人時間很少,就算有也被分割的很零碎,所以我後來是在家裡買跑步機跟室內訓練台加一些重訓設備,平常每天在家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假日就出外運動,出門在外交通時間能省就省,把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做有效率的運動,當然,若只是想逛個街或看看風街那另當別論。
舊 2015-05-06, 07:21 AM #10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ungas離線中  
蔡辛錓
*停權中*
 
蔡辛錓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15
您的住址: 溫室
文章: 147
引用:
作者GOLDHAN
個人平常有騎車也有開車,什麼機車愛亂鑽,很危險之類的考量,我是認為很容易落為意識形態的爭論

以我經驗開車能鑽的話,大家也都會鑽,看看路上汽車,內側道直行車遇到前方要左轉擋住車道時
或是外車道遇到右轉車或是暫停車輛擋住車道時,那台不是馬上鑽到其他車道,也沒人在乖乖等地

汽車的確也是這樣沒錯
而且常常都是逆向鑽車
有時沒注意到對向來車
鑽到一半卡住
後面車又來
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汽車鑽車比機車還糟
舊 2015-05-06, 07:44 AM #10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蔡辛錓離線中  
oxa9615
Senior Member
 
oxa9615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1,140
引用:
作者Earstorm-2
我是很希望能平等, 不過平面道路不是高速公路, 內線左側超車如果沒過...

那就是撞上公共物品(中島, 紅綠燈, 任何公家機關凸起物), 所以左側超車...

再一次聲明, 我沒意見, 如果機車想賭看看, 我真的沒意見, 請便.

那個, 上次機車超機車撞上中島的影片應該還在吧?

如果要爭執左超車而不是左轉, 麻煩看現實很多要左超是趁左轉的時機...

以上是按照機車習慣(路上看到的, 因為我本人不騎車)~


機車超機車撞上中島<--那個本來就是駕駛疏失,超右邊一樣撞死在公車後面.
會點出禁止右超車,是因為汽車的駕駛觀念,本來就是禁止右超車,自然也是安全理由,你開車也應該知道右超車的危險性.....除非你沒駕照。
套用在機車也相同,沒有因為車小而右超車就安全...常看到機車被碾爆,就是右超車的結果。
只要比照汽車駕駛行為,安全性就會跟開車一樣。當然一樣看到洞就愛鑽,危險性都一樣。只是汽車只能鑽大洞而已。
舊 2015-05-06, 08:00 AM #10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xa9615離線中  
老飛俠
Senior Member
 
老飛俠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1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1,045
引用:
作者Yungas
我有一陣子也會這樣,但後來思考後發現這是個錯誤且糟糕的習慣,很多人開始有這種行為都是一些大老闆或企業家開始做這種事後被報導出來讓大家仿效,但若要運動的話,這種做法效率很低,尤其現代人私人時間很少,就算有也被分割的很零碎,所以我後來是在家裡買跑步機跟室內訓練台加一些重訓設備,平常每天在家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假日就出外運動,出門在外交通時間能省就省,把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做有效率的運動,當然,若只是想逛個街或看看風街那另當別論。


走路的效率當然沒有在跑步機上來得好,但優點是幾乎不需準備,隨時想到就可以走,不趕時間的話還可以走久一點,所以我通常是利用下班後,一方面天氣比較涼,走起來比較舒服,就算沒有直接走回家,至少也提前三站下車用走的。
__________________
=================
我從來不把錢當錢看

我都是把錢當看!
=================
所謂理論,就是大家知道為什麼,但實際上行不通
所謂實務,就是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但實際上行得通
本公司已經完美結合了理論與實務:
什麼都行不通,而且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舊 2015-05-06, 08:05 AM #10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老飛俠離線中  
Earstorm-2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6
文章: 944
引用:
作者oxa9615
機車超機車撞上中島<--那個本來就是駕駛疏失,超右邊一樣撞死在公車後面.
會點出禁止右超車,是因為汽車的駕駛觀念,本來就是禁止右超車,自然也是安全理由,你開車也應該知道右超車的危險性.....除非你沒駕照。
套用在機車也相同,沒有因為車小而右超車就安全...常看到機車被碾爆,就是右超車的結果。
只要比照汽車駕駛行為,安全性就會跟開車一樣。當然一樣看到洞就愛鑽,危險性都一樣。只是汽車只能鑽大洞而已。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 實際上是我講的那樣, 差別在於平面道路+反應時間.

不過就像某網友講的這變成爭論, 不如就開放讓數據給答案, 預期也是要實踐的.

PS. 我說的反應時間是前車的反應時間, 因為我之前上班道路有條左轉T路口.

沙丁魚一般的機車左轉, 他們自殘的情況看太多次了, 汽車根本不走內車道(放棄).
舊 2015-05-06, 09:02 AM #10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arstorm-2離線中  
orea2004
Power Member
 
orea2004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623
引用:
作者Jose Chin
正常來說有照後鏡跟方向燈的話,並不會比較危險...

不是有就好,而是要懂得妥善利用。
舊 2015-05-06, 09:46 AM #10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rea2004離線中  
strong
Elite Member
 
stro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Andrew Blake 的攝影棚
文章: 9,201
引用:
作者Yungas
我有一陣子也會這樣,但後來思考後發現這是個錯誤且糟糕的習慣,很多人開始有這種行為都是一些大老闆或企業家開始做這種事後被報導出來讓大家仿效,但若要運動的話,這種做法效率很低,尤其現代人私人時間很少,就算有也被分割的很零碎,所以我後來是在家裡買跑步機跟室內訓練台加一些重訓設備,平常每天在家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假日就出外運動,出門在外交通時間能省就省,把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做有效率的運動,當然,若只是想逛個街或看看風街那另當別論。


上下班時間走路是上班族最後的運動機會 ....

某位醫師對我說,如果把健走當運動,

至少要連續30分鐘以上不中斷,

若中途遇上等紅綠燈,運動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

因此,若僅依賴上下班時間走路健身,

運動量仍嫌不足,

最好假日另外安排運動
舊 2015-05-06, 09:48 AM #10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trong離線中  
Jose Chin
*停權中*
 
Jose Chi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15
您的住址: 関内
文章: 246
引用:
作者orea2004
不是有就好,而是要懂得妥善利用。


我說的有當然是拿來用而不是裝飾品啊
舊 2015-05-06, 10:19 AM #11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Jose Chin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0:22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