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r 2006
文章: 633
|
引用:
這文很怪 ...... 台灣不是城邦國家 . 所以不與香港新加坡比 那為何表列的歐日各國可與台灣比交通事故死亡率 ?? 城邦以圍城為國 . 台灣也有城市呀 . 也有大眾運輸系統 哪不能比了 ?? 不能比就不能借鑑學習 . 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啦 .... 這好嘛 ?? 比較邏輯渾沌不清 ..... https://tw.appledaily.com/local/201...JSP44PX5GYPWZU/ 這事故的發生地在東部台9線的和中部落 . 2019年 在蘇花改該段2020通車之前 . 是台灣重要東部道路 . 除了鐵路 . 就此一條沒有別條 肩負花蓮宜蘭台北觀光與物資的流量 . 經濟活動與國防意義並重 尤其是長假的觀光流量可是非常驚人的 ..... 這麼一條國家重要道路 . 其功能不是該文顯示的歐洲住宅區街道可比較的 卻被作者拿來比 . 只為了說明他限縮車道寬度的主張 忽略了台9車道寬縮下去 . 民生的影響 . 民怨的沸騰 . 不炸鍋才有鬼 交通部也不是傻子 . 事故之後該段旁的蘇花改通車 因應該段偶發暴漲車流量因蘇花改減少. 也就是以蘇花改通車做該段的行車安全條件 原本該段的四線道已改為雙向道並兩側機車道 安全多了 ...... 卻沒人給交通部掌聲 ============================== 最後作者的文末總結 ~ 這不是重機騎士的錯 . 也絕對不是男孩的錯 . 而完全是道路設計 . 都市規劃上的錯 如果作者的理則拳拳論述成立 ~ 那都政府的錯 重機騎士與小男孩家屬有絕對理由去敲一筆國賠 ..... 看文看心 . 賞文賞境 .... 不知道您認為該文如何 ??
__________________
1200塊的操級粗工 此文章於 2021-10-28 11:24 PM 被 xx123 編輯.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0 您的住址: 流浪中.....
文章: 3,571
|
引用:
還算勒 我認為他的意思是一個概括的狀況 意思為很多倍 所以我沒有很認真去看待所謂「6倍」重不重要 ![]() 你回頭就在做這些計算不是摳字眼是什麼 你轉貼了 wiki 的資料來源也顯示了的確是其他國家相比多了不少 有三個狀況是考照制度改變之後 應該會發生的 1:通過率大幅下降 過去那種背考試的方法沒用了 學生得真的學會面對狀況才能通過 2:官員出來噴廢話擾民啦 什麼的 然後其他官員打著邊鼓 3:等過個幾年之後 通過率自然會慢慢回升 未必是大家摸熟了 而是可能官員看通過率太低 又改了考試標準 讓帳目比較好看一點 然後交通部的一樣繼續規劃著他們無腦的設計 ![]()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萬華
文章: 374
|
該段主旨是想在 "排除大眾運輸密度" 的前提下,將大公路主義的 美韓台 與 歐日 等道路規劃較細緻的國家分組比較,以顯示道路規劃的重要性
兩國因大眾運輸完善且城際公路系統較少,被拉掉不放很合理啊. (並無你所述的不可拿來比較參考的意圖) 關於台9線運輸價值重要性我沒異議,但即使以此為前提,此公路經過聚落也該有更細緻的處理,而稍微縮減車道寬度以隔出安全人行道距離絕非做不到的事 其他很多具體工程手法不細述,幾個標題式描述您可先思考看看 1.駕駛速率主要由道路情況決定,比方路寬路況彎度視線等等,故若需因安全等因素需制定速限,應改變道路設計讓駕駛自然減速. 連結為道路速限的制定方式探討,請參考. https://youtu.be/bglWCuCMSWc 2.該路段速限60,但車道寬是高速公路等級? 照內政部營建署2018研究報告,已說建議60kmh道路,路寬可縮減至3M以免誘發超速,又不會降低明顯流量. https://myway.cpami.gov.tw/Article/...yaFIg2LbU_i4pGk 3.增加車道無法從根本解決運輸問題,因為車流終究會堵塞到那些無法拓寬的路口,或是尖峰車流終將增加到道路無法負荷為止. https://youtu.be/RQY6WGOoYis?t=196 連結影片主要描述的是湯普森駁論與公共運輸問題,並不切題,但我想讓您看的是那個12車道公路的影像 4.人總會犯錯,而道路設計應該設法儘量降低錯誤發生時的嚴重程度. 而當道路事故發生時,該去檢討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責任,還是該檢討道路設計是否可改善以避免類似事件重複發生? https://youtu.be/Ra_0DgnJ1uQ 5.荷蘭的道路三層分級制度簡介 很遺憾暫時找不到--先從缺 6.荷蘭無處不在的人本交通設計,另外可以注意一下,其實他們的市區人口密度與我們其實沒有巨大差異. (作為參考 阿姆斯特丹4457 台灣參考此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A%A6%E8%A1%A8) https://youtu.be/bAxRYrpbnuA 若您可以基本認同以上幾點論述並真的有耐性看完,我相信您對此案例的道路環境,該有怎樣的改善手法,一定會有與當時和現在的交通部官員們不同的見解吧? 也因為交通部仍在持續堅持的,幾乎來自1960年的美式大公路主義規範,種種錯誤的慢車管理政策(如您提到的機車道)與總總應做未做事項,請恕小弟實在無法為它們鼓掌 orz (一些例外還是有的,比方說近期的中興新村中正路事件與苗栗頭份中央路改善案例,雖有瑕疵但有向正確方向邁進,這些我很願意鼓掌) 國賠的話題大約包含在4與上述論點中,而我只提醒一下官字兩個口,做為參考,國賠的勝率隨便找的資料107年度已結案178 進協議階段130 1不成立 129駁回 進訴訟48案 勝訴17 駁回30 當然,以上論述無法完全符合台九線此案的狀況,但相信都可廣泛的套用在我國各處的交通問題,該文先簡單提出的這個路寬過寬又缺乏人行道與真正的慢車設施,也確實是隨處可見的現象,該文作者只是剛好以此案例去延伸說明,我覺得並無明顯不當之處. 感謝您看到這, 也感謝有耐心看完資料的各位.
__________________
飛啊~飛啊~小蟑螂~~ 看我們在那廚房努力的飛翔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地球
文章: 6,234
|
引用:
您提供的資料非常值得參考 之前的網頁我有看過了 的確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
__________________
~愛由一個笑容開始,用一個吻來成長,用一滴眼淚來結束。 當你出生時你一個人在哭,而所有在旁的在笑,因此請活出你的生命, 當你死的時候,圍繞你的人在哭而你便是唯一在笑。~ |
|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an 2013
文章: 809
|
引用:
台灣人行道真的普遍不足或是設計不良,有些雖有人行道但還擺電箱、號誌、行道樹等等 ,再加上違規停車跟店家占用,真的沒幾條人行道是可以舒服行走的,舊市區如此就算了 連許多重劃區還是這樣設計,實在無語。
__________________
揮別2002年,2013年嶄新開始............ ![]()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623
|
引用:
我覺得擺這些不是問題,畢竟這些東西總要有地方去。 如何擺放不會影響行人才是重點。 台灣為什麼這些東西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追根究柢,還是人行道過於狹窄。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10,535
|
現在人行道有在拓寬,只是又搞了一個腳踏車道來搶
別說人行道窄,馬路也是那樣,搞一堆毛就是會排擠 然後還有認為應該把馬路做窄,真的是嫌台灣交通不夠亂........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623
|
引用:
靠夭這是什麼鬼。 真夠智障了。 取消機車專用道就是不要併行再匯流。 現在又改寬可以並行? 你他X的就乾脆把槽化線塗掉恢復機車專用道空間還比較多。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n 2001 您的住址: 萬華
文章: 374
|
引用:
台灣隨處可見的雙向四線加超大路肩或混合車道路段 其實變成有中央轉向車道的雙向三線設計會更有效率 因為實際上加上路邊停車與左轉車,也真的是雙向雙線在走而已,標線把這些現實行為規範化後,車流單純可減少事故,多出的車道空間加上路寬縮減到正常寬度,即可拿來做停車彎公車彎電箱路燈設施帶,並加強行人與慢車保護…… 正確的道路設計可以減緩您提到的排擠問題,而我們讓給汽車的空間是真的太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
飛啊~飛啊~小蟑螂~~ 看我們在那廚房努力的飛翔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Sep 2004
文章: 623
|
引用:
這個做法很交通部,標準SOP,機車涉及事故, 不管是不是機車問題,就是增設機車專用道。但我覺得根本沒有針對根因改善。 這個車禍成因是什麼? 機車騎士的注意力被違規迴轉的轎車拉走。 兩三秒後孩童出現在鏡頭可視範圍。 (雖然鏡頭有照到,但機車騎士可能視線回到前方時,孩童已經在車前了) 這個事故的重點其實是住戶大門緊靠道路。毫無緩衝。 改善做法應該是採用實體分隔隔出人行道,找適當位置設置斑馬線。 號誌採用按鍵式。就是行人要按鍵才會開始計時變紅燈。 不要說這邊人口少講什麼人行道效益。 只要附近有住戶有人在走動,人行道就是必備設施。 人行道的作用就是區隔跟緩衝。 孩童如果衝出來是在人行道上就不會跟機車衝突。 不過這邊車道過寬(不是道路過寬)。沒有物理性減速設施。也是個問題 人的本能就是視野良好,沒有壓迫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加速。 所以才會有自由車流85分位的理論。 你要降低車速就是讓"車道"變窄。讓駕駛覺得難開。 聚落入口要有物理性減速裝置。像是圓環或是減速丘。 你不能期待掛個牌子大家就會遵守。 畢竟你不靠視覺本能控制速度就是要一直注意儀表。 當你注意力一直在儀表上,就會減少對路況的注意。 東方航空401號班機是這樣。 普悠瑪6432也是這樣。 你說的交通部這個做法縱使加上機車道還是四線。 車道還是很寬,行人還是有機會衝出來被撞到。 有改善什麼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