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SanjaySinghania
Regular Member
 
SanjaySinghania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13
文章: 63
Cool

引用:
作者LongD
第三點,我一直覺得這類論壇包括Mobilel1這類地方都不是討論宗教的好地方,因為更多的人只是想破壞,而一般佛弟子,一看到這個,就先起三毒了,開始篇篇大論,不過大論是否符合佛說?就得多檢視了。
...


如果一定要所有餐與者都一致默認的聚會才能討論,那就不叫討論,而是相互取暖。
符合佛說?現在就是這句話出現矛盾,文字是死的,誰認證佛真的那麼說?
現代每個人都受過一定程度教育,也都依此發展出對事物的不同看法。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都各有見解,只許你認為的是真理,別家都是邪說?
要真想說服別人,只能憑自己修為境界看到真相,用事實當成佐證,
而不是一而再的拿別人在特定時間、地點、對某些人說的某些話當成自己的心得。
就好比醫生向病患說明病情,診斷、開藥方。有人在一旁偷聽,記錄下來,
可能還記得不清不楚,轉身向其他症狀的病患講說他已經得到真傳云云,
更要命的是寫成書,集結成冊,就此流傳幾百幾千年,這才最要命。
     
      

此文章於 2020-04-22 09:19 PM 被 SanjaySinghania 編輯.
舊 2020-04-22, 08:53 PM #9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anjaySinghania離線中  
syntech0307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54
引用:
作者SanjaySinghania
還有一個令人納悶的名詞:枉死


你都說是 "民間信仰"了




你要大家討論什麼?
伊斯蘭教觀點? 一貫道觀點?
 
舊 2020-04-22, 09:19 PM #9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yntech0307離線中  
SanjaySinghania
Regular Member
 
SanjaySinghania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13
文章: 63
Cool

引用:
作者syntech0307
你都說是 "民間信仰"了



你要大家討論什麼?
伊斯蘭教觀點? 一貫道觀點?


開題有限定討論哪個教派嗎?當然沒有限制啊。
舊 2020-04-22, 09:21 PM #9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anjaySinghania離線中  
SanjaySinghania
Regular Member
 
SanjaySinghania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13
文章: 63
Cool

引用:
作者bibo987
他謙虛。金剛經不懂的地方就跳過去。
我還沒看過滿意的白話本或法師講經。
我只有幾次瞬間短暫體驗人空一切皆空。
也許身體太虛了,整個人就空了


我想到的是另一種可能。
佛陀也許考慮到了,他面對不同的人,侷限於年代、知識背景、環境、地點,
講出的話只適合那些人、時、地,而不是適合在所有地方、所有地點、所有人,
所以告誡人不能拘泥於在這些表象上。
舊 2020-04-22, 09:34 PM #9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anjaySinghania離線中  
proton63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1
引用:
作者SanjaySinghania
還有一個令人納悶的名詞:枉死...



阿含經故事選:銳利的阿支羅迦葉
...
(佛陀教導阿支羅迦葉「緣起法」)
...
離開佛陀不久,阿支羅迦葉遭到一頭保護小牛的母牛攻擊,受傷而死了。 (常人眼中為枉死)
...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阿支羅迦葉知法、見法,死時無所執著,已經入涅槃解脫了。
這樣,佛陀為阿支羅迦葉授證得解脫的「第一記」。
...

引用:
以為生命中有常住不變的主體,在前後世中貫穿著,這是常見;

不見生命無明與貪愛的流轉因緣,以為死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斷見,

兩者都不是緣起的事實,都是錯誤的一邊。

這常見與斷見,正是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
舊 2020-04-23, 01:16 AM #9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oton63離線中  
bibo987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16
文章: 737
引用:
作者SanjaySinghania
我想到的是另一種可能。
佛陀也許考慮到了,他面對不同的人,侷限於年代、知識背景、環境、地點,
講出的話只適合那些人、時、地,而不是適合在所有地方、所有地點、所有人,
所以告誡人不能拘泥於在這些表象上。


這本經是講空。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也就是聽法者無修無證,反過來那就連說法者也無說法。只是名為說法。
但這是依畢竟空第一義來銓釋世間一切有為法。
若搭配圓覺經的眼翳因病疲勞而見空花的存在,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如幻的修行。
因眾生處處貪有,所以佛說空來對治貪有的心病。若貪有的病沒了。那也不需要空這道藥。
但貪有的病也是妄。無自性。若又跳到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連無明都是虛妄。
那還辛苦修些甚麼呢?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解空)
大概腦袋都霧煞煞,這在胡說八道些甚麼。
我只是想證入涅槃,不是來學繞口令的。
舊 2020-04-23, 05:12 AM #9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ibo987離線中  
proton63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1
引用:
作者bibo987
我只是想證入涅槃,不是來學繞口令的。



阿含經故事選:須深盜法
...
修學的前後次第是: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
那些比丘就是以這樣的次第,從專精思惟、安住於不放逸,而修得離我見、不起諸煩惱而證入解脫的。
...
舊 2020-04-23, 09:54 AM #9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oton63離線中  
SanjaySinghania
Regular Member
 
SanjaySinghania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13
文章: 63
Cool

引用:
作者bibo987
這本經是講空。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也就是聽法者無修無證,反過來那就連說法者也無說法。只是名為說法。
但這是依畢竟空第一義來銓釋世間一切有為法。
若搭配圓覺經的眼翳因病疲勞而見空花的存在,可能比較容易理解。如幻的修行。
因眾生處處貪有,所以佛說空來對治貪有的心病。若貪有的病沒了。那也不需要空這道藥。
但貪有的病也是妄。無自性。若又跳到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連無明都是虛妄。
那還辛苦修些甚麼呢?所以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解空)
大概腦袋都霧煞煞,這在胡說八道些甚麼。
我只是想證入涅槃,不是來學繞口令的。


這才更證明了要講述一件事讓別人理解,依靠的絕不是把別人翻譯得天昏地暗的
經書照本宣科搬上來,而是要自己領悟之後身體力行得到的體驗,用現代的語詞
敘述出來,這也是那位P先生避而不提的僵局。
舊 2020-04-24, 11:59 AM #9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anjaySinghania離線中  
syntech0307
Regular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17
文章: 54
引用:
作者SanjaySinghania
這才更證明了要講述一件事讓別人理解,依靠的絕不是把別人翻譯得天昏地暗的
經書照本宣科搬上來,而是要自己領悟之後身體力行得到的體驗,用現代的語詞
敘述出來,這也是那位P先生避而不提的僵局。



但這樣會繞遠路,
而且不一定明白境地到底對不對,究不究竟.
就像是從頭發明輪子一樣



信之後,求取知識,再身體力行,最後得到體悟
體悟之後,又再對所得知識更進一步了解,更樂於力行及信受
當力行之後,對事物有更深的體悟,所以想更進一步求取解答,

信 => 解 => 行 => 證
解 => 行 => 證 => 信
證 => 行 => 解 => 信
信 => 解 => 行 => 信

四個階段從哪個開始,接哪個階段,通通都可以,如此循環不斷

----
http://www.budaedu.org/budaedu/buda1_42.php
學佛要經過四個階段,是「信、解、行、證。」

信是信受,對於一件事物,若先存下懷疑不信的念頭,就不會去研究它;即使研究了,也因心識上有先入為主的懷疑知見,在研究的過程中難免斷章取義、批評指責。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絕難融會了義,獲得利益。所以學佛歷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起信之後,就要瞭解它的內容,佛法何以能使眾生轉迷成悟,又何以能使眾生了生脫死。只有正確的瞭解佛法的內容,信心才會堅定不移。佛經云:「依法不依人」,信奉的是「法即真理」,不是人、神、或偶像;

起信求解之後,進一步就是「行」。行是實踐。學佛,是在明白佛的教法之後,躬行實踐,依法修持,端正行為,澄清妄念,才能明心見性,轉迷成悟,獲得學佛的利益。

學佛最後的一個階段是「證」,在世間法上,如果對於一件事情,具備信心,充分瞭解,且腳踏實地去實踐,最後必得成效。學佛亦是如此。學佛的人,如果信心堅定,教法透徹,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後在心境上必有所得,這就是「證」。至於所證的境相究竟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親自證得者始可領會。
舊 2020-04-24, 03:55 PM #9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yntech0307離線中  
proton63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1
引用:
作者SanjaySinghania
這也是那位P先生避而不提的僵局。


前面提過的: 長部25經/烏頓玻利額經(波梨品 第三)(莊春江譯)
...
令有智的、不狡詐、不誑偽、正直之類的男子來,我教誡[他],我教導[他]法,當他依所教誡的實行七天時,以證智自作證...
...

僵局的因緣是:

"有智的、不狡詐、不誑偽、正直之類的男子" 一直沒有出現啊!

更何況,無我的教說,從來就沒有 "自己" 領悟之後身體力行得到的體驗。

此文章於 2020-04-24 04:38 PM 被 proton63 編輯.
舊 2020-04-24, 04:33 PM #10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oton63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42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