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CSUH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Apr 2008
文章: 0
引用:
作者xxdmd
李敖懂甚麼 不過是個懂史玩話數屁仙
沒吹牛 是你自己不懂歷史 照你這樣講 中美洲 南美洲那些國家 怎沒被美國併吞
共產黨的以經促統 在李史上不是他們首倡


那你又懂什麽?
國家歷史五千年,南美那些小國,又有多少年歷史?
多的不說,大大那麽懂,請舉一個世界範圍內,國土面積從沒超過5萬平方公里,不用向外擴張,然後國家能存在超過500年的給我看看?不多,請舉一個例子就好,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13年之間任你挑。如果大大能舉出任何一個例子,我們再就大大的例子分析看看...如果大大連一個例子都舉不出來,那我們也應該知道大大有多懂了
     
      

此文章於 2013-06-01 05:42 PM 被 CSUH 編輯.
舊 2013-06-01, 05:39 PM #9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SUH離線中  
xxdm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2
文章: 1
引用:
作者CSUH
那你又懂什麽?
國家歷史五千年,南美那些小國,又有多少年歷史?
多的不說,大大那麽懂,請舉一個世界範圍內,國土面積從沒超過5萬平方公里,不用向外擴張,然後國家能存在超過500年的給我看看?不多,請舉一個例子就好,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13年之間任你挑。如果大大能舉出任何一個例子,我們再就大大的例子分析看看...如果大大連一個例子都舉不出來,那我們也應該知道大大有多懂了


那你又懂甚麼 我講的是地球某一洲 你講的是中國人教科書專屬的領土擴張論
地球再自轉 中國自己轉??? 五千年的歷史 有近3千年的虛構 比人家西方聖經上埃及史記還散
我奇怪了 當初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 中國至今還恨的半死
因為在中國史上 只有中國發動經濟文化侵略消滅其他國家 不准其他國家來消滅中國
中國不是自謙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 ???
為何中國人的教科書上盡是 民族領土擴張論

我知道不多
但我只知道在過往500年秉持著 領土擴張論的國家 每個幾乎煙飛湮滅
奧匈帝國 德意志帝國 法蘭西帝國 土耳其帝國

中華帝國?????

雙匯這家不是好一陣子被高盛收購不少股權 (中國版紅火?????)
再加上雨潤 中國豬肉市場 不就幾乎被高盛控制
拿大筆人民幣去買美國企業 整個國內市場卻被美國吃的死死的 好強大中國夢
 

此文章於 2013-06-01 06:02 PM 被 xxdmd 編輯.
舊 2013-06-01, 05:59 PM #9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xxdmd離線中  
pingua
Advance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3
文章: 323
引用:
作者浮出水面
就算想跟美國簽人家根本不把台灣當一回事

不牢牢抓住中國難道喝西北風?


前一陣子三立在播歐債危機,看了一下,沒看完,結果主持人突然說:民x黨面對歐債危機對台灣的影響也只能依賴中國。害我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想說是不是轉錯電台了
__________________
我犯這些事,是因為社會風氣不好。查到了我,算我運氣不好

背叛是人們的本份,陰謀是生存的保證,淫褻是女人的天職,尊嚴是沒用的垃圾,信仰是可以出賣的工具。

舊 2013-06-01, 06:00 PM #9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ingua離線中  
xxdm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2
文章: 1
洗腦嘛 不靠洗腦中國能團結嘛 不洗腦 中國人活的下去嘛
一洗腦可以養三代奴 等到第四/五代窮 起來造反 朝廷再出來殺一殺 又開始重新洗腦

希臘、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 這些國家 不都在歐洲角角 更何況西班牙這國家 根本就歷史破產常客
德國都沒垮算啥危機 DAX還創新高 倒是上証一灘死水 08年6千點在哪.....

此文章於 2013-06-01 06:19 PM 被 xxdmd 編輯.
舊 2013-06-01, 06:10 PM #9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xxdmd離線中  
浮出水面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08
引用:
作者xxdmd
李敖懂甚麼 不過是個懂史玩話數屁仙
沒吹牛 是你自己不懂歷史 照你這樣講 中美洲 南美洲那些國家 怎沒被美國併吞
共產黨的以經促統 在李史上不是他們首倡

怪了,你不是吹牛說台灣靠中國越近就越窮是千年不變的道理

怎麼拿不出窮千年的證據就突然跳針到中南美?瞎攪蠻纏甚麼
舊 2013-06-01, 06:23 PM #9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浮出水面離線中  
Shadowfury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12
文章: 0
引用:
作者xxdmd
那你又懂甚麼 我講的是地球某一洲 你講的是中國人教科書專屬的領土擴張論
地球再自轉 中國自己轉??? 五千年的歷史 有近3千年的虛構 比人家西方聖經上埃及史記還散
我奇怪了 當初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 中國至今還恨的半死
因為在中國史上 只有中國發動經濟文化侵略消滅其他國家 不准其他國家來消滅中國
中國不是自謙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 ???
為何中國人的教科書上盡是 民族領土擴張論

我知道不多
但我只知道在過往500年秉持著 領土擴張論的國家 每個幾乎煙飛湮滅
奧匈帝國 德意志帝國 法蘭西帝國 土耳其帝國

中華帝國?????

雙匯這家不是好一陣子被高盛收購不少股權 (中國版紅火?????)
再加上雨潤 中國豬肉市場 不就幾乎被高盛控制
拿大筆人民幣去買美國企業 整個國內市場卻被美國吃的死死的 好強大中國夢


我只能说你历史烂到奇葩的程度 其他不予评价

中国现在根本谈不上领土扩张 几个小岛叫领土扩张 你也太小看大国的胃口了

高盛持有双汇股份刚刚5%多点 你在鬼扯什么?

被美国吃的死死的 我猜你一定不知道什么叫国家战略储备
舊 2013-06-01, 06:29 PM #9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adowfury離線中  
xxdm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2
文章: 1
引用:
作者浮出水面
怪了,你不是吹牛說台灣靠中國越近就越窮是千年不變的道理

怎麼拿不出窮千年的證據就突然跳針到中南美?瞎攪蠻纏甚麼

不單單台灣吧 中國週遭國家那個不是被中國生吞活剝併吞掉 台灣又不是首個倒楣鬼

你去修修歷史 不然找李敖去研究一下 這不更快 外省人講的話才夠權威
舊 2013-06-01, 06:31 PM #9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xxdmd離線中  
Shadowfury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12
文章: 0
既然前面某人提到了香港 那我們就來談談香港人是怎麼作死的

自己找死 賴不得別人



嗟爾香港,氣數盡矣

要說香港為什麼會衰落,就要先說香港為什麼會崛起。
總結成功經驗這種事情,向來是一百個人有一百零一個解釋。不過筆者認為真正靠譜的就一個原因:香港是內地和西方經貿交流的中轉站。這個條件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達到最優,使得香港一躍成為國際級的大都市,只不過這樣的好機會,之前之後都很難再找了。
首 先,讓時光倒推回1840年。從英國最初割佔香港,到朝鮮戰爭爆發,中間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這段時間裡的香港固然也有不錯的經濟發展,但遠沒有日後那麼搶眼。這是因為,當時的香港並沒有在中國經濟版圖中佔據什麼不可替代的地位。當年的中國對西方市場幾乎完全開放,外國人員、資金、貨物,都可以暢行無阻的直接進入中國內地,那麼自然沒有必要繞行英國控制的香港,多費一重周折。香港在當時的地位更側重於軍港,而非商貿中心。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年輕的新中國同西方世界的經濟聯繫幾乎完全被切斷。不過,中國並沒有因此而感到特別不便,因為中國倒向了社會主義陣營。蘇聯人可以為中國提供經濟建設亟需的資金和技術。既然中國並不十分期待來自西方的經濟資源,那麼作為西方窗口的香港也就只有打醬油的份了。
轉機起於中蘇分裂。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中國從蘇聯獲取資金和技術的渠道越來越狹小。而中國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對外部資源的需求則一直有增無減。這種情況下,中國自然而然的轉向西方,尋求資源的替代來源。這種轉向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七十年代著名的“四三方案”,從西方引進全套工業生產設備,滿足經濟建設需求。這是自156個蘇聯援助項目之後,中國第二次大規模引進國外的工業技術和設備。以四三方案為代表,中國和西方經濟體系開始重建聯繫。這種聯繫由小到大,最終演變成全國性的對外開放。
順便說一句,當年直接主持四三方案的中央負責人,就是後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老人家。
然而,儘管中國大陸已經定下了對西方開放的基本政策方向,但在實際操作中,開放面臨重重問題。中國的辦事規則和西方的貿易規則互不熟悉,缺少熟悉兩邊狀況的中間人,還有中國在政策上、法律上對直接來自西方的人員、物資、資金也有種種限制。種種麻煩導致中國對西方經濟資源的需求始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而這正好 構成了香港崛起的條件。香港人熟悉大陸,即使在中國和西方關係最為冷淡的五六十年代,中國內地和香港間也保持著相對穩定的人員、貿易往來。香港人也熟悉西方,畢竟是在英國統治下渡過了一個多世紀,他們對西方的法律、貿易規則等等都很熟悉。這個有利條件讓香港迅速獲得了中國內地同西方間經貿往來的中轉站地位。





除此以外,香港同時也還充當了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聯繫橋樑。從八十年代兩岸關係緩和算起,直到兩岸建立“大三通”之前,大陸與台灣間的人員物資往來,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從香港轉道。
數量巨大的轉口貿易讓香港一舉成為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隨之建立起來的還有金融中心,這一點同樣得益與中國市場:來自西方世界的資金要流入中國大陸,同樣需要一個便捷的交易中心。相比之下,台北、新加坡、甚至於吉隆坡,也都想爭奪亞洲金融中心的位置而不得,本質上講就是它們背後缺乏一個足夠吸納大量資金的市場。在這個問題上,真正可以和香港一較長短的對手是東京,其背後自然是整個日本市場。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以後,尤其是香港回歸以後,這種有利地位卻開始日漸褪色了。很多香港人將此歸結為特區政府無能。這個理由不成立。我們後面還會提到,特區政府並不比港英政府更無能。真正的原因在於,中國內地和西方世界、以及台灣地區的聯繫日漸緊密,直接的經貿往來越來越容易,那麼為什麼還要走香港繞道呢?香港作為​​貿易中轉站的地位從根本上講, 來源於東西方直接交流的不暢。這是一個暫時現象而非永久問題,所以自然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只不過這個暫時現象持續了一代人的時間,所以經常被這一代人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對於更早的歷史,人總是健忘的。
當然,我們不是說香港只能在轉口貿易中心這一棵樹上吊死。只要尋找到新的金剛鑽, 當然不擔心沒有新的瓷器活兒。用公司的轉型來打比方:同樣是做攝影膠卷的公司,面臨數碼照相技術的絞殺,富士公司和柯達公司就是一好一壞兩個轉型。富士依托化學製劑方面的基礎,轉型做化妝品保健品,如今又是行業內的一個巨頭了。而柯達選擇向印刷出版業轉向,偏偏這也是個被電子信息產業擠兌的夕陽產業,於是柯達轉型走的舉步為艱,最終在世界經濟危機中被一網打盡。香港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富士,而非柯達?
轉型成功的關鍵,是要尋找可以做大的朝陽產業,而且要是本地有條件發展的產業。那麼香港的朝陽產業該是怎樣的產業?
首 先說,所有低端產業都沒戲。一言以蔽之就是李嘉誠發家了,堵死了下一個李嘉誠的路子。李老闆是當年是做塑料插花生意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 各國產業升級路上的第一台階。但是發家以後的李大富翁搞起了房地產,操縱香港的土地價格一路飛升。居高不下的地價對工農業發展是致命的,沒有幾個企業的利潤率能夠應付如此高漲的用地成本。所以,除了少數小而精的高科技工業,大部分工農業企業都早早關門大吉了。當然,工農業萎縮的另一個原因是自然的產業升級規律:香港有錢了,平均工資高了,需要維持低薪才能盈利的低端產業就自然完蛋了。簡而言之,產業升級是單行線,沒有回頭路可走。這兩個原因限定了香港未來的出路,只能在第三產業裡找,並且只能是對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敏感的行業。
第二個因素是,必須是不易搬家的行業。今天的大陸顯而易見是個比香港更遼闊更活躍的市場,如果一個產業能夠輕易搬家,那麼直接舉家遷往大陸就是了,何必留在香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香港當年紅極一時的影視娛樂業。今天的大明星們名義上是香港人,實際上一年大半時間在大陸拍戲、走穴。香港發展成什麼樣與他們何干?真正香港本地製作的“土產”電影如今早就沒了九十年代在大陸市場一統江湖的氣勢,就是因為人脈資金都早已流向大陸,樂不思蜀了。
第三個因素是,目標產業必須能夠吸納相當可觀的勞動力數量。畢竟,香港是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城市。一項只能讓少數人暴富的產業是當不了支柱產業的。少數超級富翁和大批貧民構成的社會連穩定都談不上,何談發展?沒錯,筆者說的還是房 地產業。李大富翁在房地產業裡賺得盆滿缽盈,而普通香港市民住的還是鳥籠,連內地許多大城市的居住條件都趕不上。這樣的產業繼續畸形繁榮,對香港實在不是什麼好事。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已經看出問題了。上述的幾個考量因素之間是有矛盾的。比如,一個產業如果在香港吸納大量的勞動力,那它就必然背負上沉重的人力成本,導致競爭力下降。







還是前面那句話,兩難的選擇,不是要證明香港的產業轉型不可能成功,而是要說,產業轉型,無論在哪裡都是要經過痛苦的調整、犧牲,承擔相當的風險,在不同的因素間走鋼絲的。坐在家裡就能日進斗金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道路是需要魄力,需要犧牲,才有回報的。當然,以香港之前的有利條件,只要願意下真功夫,能找的出路自然還是很多的。比如,旅遊業就是一個可選擇的目標產業。香港畢竟是一個比出境游要廉價方便的旅遊目的地,旅遊業也是少有的符合上述幾個條件的產業之一。
而香港人真正的問題在於,大多數人對於發展模式的轉變還沒有意識,沒有這個心理準備。從很多角度來看,不少香港人的心態甚至可以稱得上“不知死活”。
從前兩年開始,我們越來越多的見到香港市民同內地遊客之間發生衝突的新聞。隨便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就能看到諸如以下的消息: [http://www.sjcai.com/news/doc/zx/97/234887.html]
香港人將內地赴港遊客稱為“蝗蟲”。
還有: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2...20769523.shtml]
香港導遊辱罵內地遊客。
很有意思。旅遊業是香港這幾年少有的景氣行業,可以說代表了香港產業轉型的希望。可是屢屢爆出的負面新聞讓人覺得,香港不過是一個和內地許多劣質旅遊開發區類似的地方。如此任性對待本地的旅遊行業信譽,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
再 就是最近的奶粉問題。新聞很多了,這裡不再附送相關鏈接。內地人到香港大批量採購奶粉,許多商店貨架為之一空。香港市民、香港輿論的反響不是“商機難得, 擴大進貨”,而是“內地人搶了我們的奶粉”。作為一個以轉口貿易起家,以自由貿易為榮的商業城市,竟然鬧到要動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阻止客戶購物……這讓人想起了鴉片戰爭前的清朝:獲悉外國商人大批採購瓷器絲綢、市面上貨源緊張的消息,清政府的反應不是擴大生產,而是禁止商品出口。當年的清朝沒有受過資本主義洗禮,尚屬情有可原。可今天的香港呢?



筆者以為,上述事實足以說明,大多數香港人不知道香港發達的原因。他們表面上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傑出代表,骨子裡還是盯著眼前一畝三分地的小農心態。他們口里以貿易中心為榮,實際上卻不知道(或者不關心)這貿易服務於哪個市場哪個客戶。他們不理解香港的崛起是依託大陸市場的結果。所以,他們是在迷茫中稀里糊塗的發展起來的。今天的他們又在迷茫中稀里糊塗的停滯不前。那麼筆者當然可以預測,他們也將在迷茫中稀里糊塗的衰落下去。
當然,許多香港人不會承認這一點,他們更喜歡將今天的停滯歸罪於特區政府。聲稱香港之所以搞成今天的樣子,就是因為特區政府比港英政府的水平差。
這是很荒唐的。特區政府事實上和港英政府毫無區別,都是殖民地政府。
回歸前的港英政府是個確鑿無疑的殖民地政府,沒有決策權,只有執行權。做決策是英國政府的事情,港英政府只考慮如何執行英國政府的決策。在香港回歸的時候, 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香港社會的穩定,中國政府承諾,香港現有政治制度五十年不變。這意味著,香港特區政府和港英政府一樣,仍然只是一個殖民地政府。基於各方面因素考慮,中國政府從未大幅調整香港特區政府的架構和工作模式,賦予其決策的能力。
那麼誰來替香港做決策呢?是中國政府麼?我們只要回想另一句承諾就明白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國政府除了在少數基本問題上保持發言權,以此體現主權之外,在大多數具體的政策問題上並不願插手香港內部事務。
所以這就是香港特區政府的問題,它是一個殖民地政府,上面卻沒有了宗主國。它無條件保留了英國人留下的施政綱領,沒有能力根據經濟形勢變動予以調整,就像一輛卸掉了方向盤的汽車。所以自然是磕磕碰碰,越走越艱難。
要理解香港特區政府的這一缺陷,我們可以考察一下08年美國金融危機時美國政府的反應,對比98年香港金融危機時香港政府的反應。 08年華爾街搞出危機的時候,美國政府毫不猶豫的拋棄了之前一直高調宣傳的“政​​府不干預市場”的口號。為了避免通貨緊縮風險和全面的經濟崩潰,美國政府立刻插手干預市場。反正干預市場也罷,不干預市場也罷,都是政策選擇而已。對於美國政府,這不過是一張紙上寫什麼字的事兒。現在改幾個字也沒什麼,毫無心理壓力。可是香港政府在98 年的救市決策就艱難的多了。當時主管金融政策的正是後來的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他自己事後回憶說,他覺得政府乾預市場違背了香港政府以往不干預市場經濟的施政理念,他感到背棄了自己的理想,以致於在宣布救市決策的前一天晚上在家抱頭痛哭。曾蔭權的心態就是一個典型的殖民地官員的心態。他從未掌握決策權,只能把上級政府,也就是以往的英國政府佈置的政策當聖旨來遵循、來信奉。如果英國政府命令改變這個政策,他什麼話也不會說。可要他自己違背這個政策,那就跟要他的命一樣。



從這個角度上講,索羅斯當年攻擊香港的手段是很失策的。他太急躁了,給香港特區政府施加了太大、太直接的壓力,以致於這個茫然的殖民地政府都認識到需要做點什麼來自我保護。如果他能夠用溫水煮青蛙的手段來炮製香港,香港特區政府或許真未必有這個自衛的意識呢。
這方面的另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港幣的匯率問題。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根據英國人的決策,港幣匯率盯緊美元匯率。香港回歸後這個政策依然連續。實際上,不止一位香港金融官員退休後反思,認為應該適當調整匯率,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可就是沒有一個金融官員能在任上做這個決策,所以今天的港幣匯率依然盯緊美元,僅在小範圍內允許輕微​​浮動。
當然,要說特區政府的政策完全沒有變動,這也不確切。實際上,香港就像一輛沒有方向盤的汽車,輪子轉向什麼方向,完全取決於輪子壓過什麼樣的坑。這個坑,就是香港的民意。只不過,民意如同小孩子的臉,一日三變。沒有一個穩定的決策方向,盲從民意的結果就是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比如十多年前的莊豐源案:這是內地產婦赴港生子,然後援引基本法規定,要求給孩子授予香港特區居民身份的濫觴。當時的全國人大就給香港法院建議,提醒他們此例不可開,否則後患無窮。可是這個建議被公之於眾後引發香港輿論強烈反彈,認為這是中國政府試圖操縱香港法律。香港最高法院順應民意,裁定產婦要求合法。十多年後,香港大小醫院幾乎被大陸產婦擠爆,香港民眾苦不堪言,香港法院只好修改司法解釋,不再允許赴港產婦的新生兒獲得特區居民身份。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最近的奶粉案例,香港政府再次出現類似的行為。三月初,香港民意強烈反對內地遊客強購奶粉,香港政府於是下令無限期禁止遊客攜帶大量奶粉出關。違規者將被課以高額罰款,並沒收所帶奶粉。禁令一出,香港大小商店奶粉立刻滯銷。一個月之後,香港政府改口說禁令頒布一年後要重新檢討。然後到了五月初,再次改口說半年之後重新考慮禁令問題。而據赴港遊客反映,香港海關現在對攜帶奶粉的查禁已經形同虛設。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
香港一些輿論喜歡批判說香港今日的經濟不景氣是因為香港特區政府不遵循民意。從以上的諸多案例我們實際上已經看到,第一,香港繁榮與否與香港民意無關,港英政府時期何曾在乎過香港民意?香港繁榮和中國大陸的發展狀況倒可以說息息相關。第二,香港特區政府不是不遵民意,而是盲從民意,如同蒙著眼睛的毛驢,繞著“民意”這個磨盤打轉。第三,正是因為特區政府盲從民意,才導致重要的決策方向被建制派把持,墨守成規、無力改革,無謂的瑣事上卻被泛民派綁架,朝令夕改、庸人自擾。香港居民則被這兩派政客演戲逗的哭哭笑笑,不知所措。
那麼,中國政府介入香港事務,是否可以扭轉這個趨勢、帶動香港經濟成功轉型呢?筆者對此也不樂觀。香港輿論對於中國政府介入香港事務懷有極大的抵觸,對內地普通遊客橫挑鼻子豎挑眼,歸根結底是優越感在作怪。典型案例就是“地鐵上能不能吃東西”的問題。內地遊客在香港地鐵上吃東西,引發同車香港人不滿,最後演變成內地遊客和香港人的對罵,然後又變成了“遊客素質問題”“社會公德問題”的大討論。可幾乎就在那同時,有人見到西方遊客在香港地鐵上吃喝,同車香港人卻是一片沉默。所以,什麼素質問題、公德問題、乃至法律規定問題,都是表面問題。實質是香港人面對內地人時的優越感問題:“我們是富裕先進開化的上等人,你們是貧窮愚昧閉塞的下等人。我們怎麼能對你們委曲求全?當然應該是你們曲意迎合我們才是。”香港人只要還有這個心態,中國政府任何試圖介入香港內部事務的行動都只會招來更強烈的反彈。健康的、可持續的改革,必須建立在理性的政治博弈基礎之上。現在博弈的一方完全沒有理性決策的能力,改革從何談起?要想改變這個心態,香港的經濟狀況至少要跌落到明顯低於中國大陸沿海城市以下才可能。非如此,不足以打破香港人心中的優越感。





這就是筆者說香港的未來一片渺茫的原因。改革的前途是有的,但香港人自己沒有能力走這條路,也不接受中國政府帶路。這是個死結。
嗟爾香港,氣數盡矣!
舊 2013-06-01, 06:35 PM #9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hadowfury離線中  
xxdm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12
文章: 1
引用:
作者Shadowfury
我只能说你历史烂到奇葩的程度 其他不予评价

中国现在根本谈不上领土扩张 几个小岛叫领土扩张 你也太小看大国的胃口了

高盛持有双汇股份刚刚5%多点 你在鬼扯什么?

被美国吃的死死的 我猜你一定不知道什么叫国家战略储备

那把西藏新疆滿洲吐出來 邪惡的中國人 中國人應該滾回你們自己關內

對啊 中國有戰略儲備 儲備到之前豬價被高盛爆炒 你們中國政府出手 殺死一堆中國豬農
死豬漂上水

只有5%又怎樣 而且應該不只5%

聽說現在是人家歷史天價 雙匯再溢價31% 購入 最低價不到10元 現在30元
你們太子黨真強 拿著白花花上百億人民幣 被人家狂套

跟美國老吃香喝辣 還是陪共產黨吃草 最標準中國人選哪項???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779352-1.shtml
舊 2013-06-01, 06:46 PM #9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xxdmd離線中  
浮出水面
*停權中*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08
引用:
作者xxdmd
不單單台灣吧 中國週遭國家那個不是被中國生吞活剝併吞掉 台灣又不是首個倒楣鬼
你去修修歷史 不然找李敖去研究一下 這不更快 外省人講的話才夠權威

一、香港九七金融風暴若沒中國撐腰早就大死一番

二、澳門回歸後的經濟遠比回歸前繁榮

三、東南亞諸國在中國雙邊貿易的帶動下各個股市都曾創下新高

怎麼我看到的都是好的例子
舊 2013-06-01, 06:47 PM #10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浮出水面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16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