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Sep 2005
文章: 23
|
Intel 520 系列 SSD研討會
在連續幾天下雨的日子,終於放晴了,這次的活動主角是Intel 的新系列 520 SSD,另外還有MSI筆電以及Antec活動,Intel一般人比較知道的部分是CPU大廠,但其實也有SSD產品。
我個人知道SSD是在ASUS的第一代Eee PC,那時候還是7吋,容量很小又很貴,去年因為泰國水災的關係,傳統硬碟價格飛漲,不少人也就因此換成了SSD,SSD速度快,換過的人都會說:「我回不去了」,裝在筆電很適合,因為SSD不只速度快,可以立刻開機立刻使用,而且還不怕震動,不會有傳統硬碟壞軌的問題。 ![]() 這是活動的美麗信花園酒店,外觀相當漂亮。 ![]() 進入酒店後,看到了活動的立牌。 ![]() 這是ASUS的N45SL,將原先的HDD改為Intel的SSD。 ![]() Antec除了機殼和電源供應器外,還有筆電用的風扇。 ![]() Antec的清潔液、水冷散熱器和電源供應器。 ![]() MSI GT780筆電,硬碟換成Intel 520 SSD 120GB。 ![]() ![]() 這台則是MSI GT683,採用Intel Core i7 處理器,GTX 560M顯示卡及8GB的記憶體。 ![]() 餐點時間,有甜點、飲料、牛奶和水果。 ![]() ![]() 在排隊的時候,隨手拍了一下酒店的景觀,真的十分漂亮。 ![]() 現場擺了筆電,更換的部分只有SSD,用來比較SSD和傳統硬碟的速度。 ![]() ![]() 就如文章一開頭提到的,CPU年年效能都是增加好幾倍,從單核心、雙核心到四核心,但是CPU和顯示卡效能增加了,開機卻還是很久,Windows 7的效能指數永遠只有5.9,因為效能瓶頸在於硬碟,如果用傳統硬碟,就算主機板有支援SATA 3,那也是很浪費,一旦換上SSD,效能提升在開機速度和開啟應用程式上就會有很明顯感受了,後面有Demo影片。 ![]() 首先介紹的是Intel在SSD家族產品定位有分為900系列、700系列、500系列和300系列,一般消費者根據預算去選擇500系列或是300系列就足夠了。 ![]() Intel的SSD從X25-M的250MB連續讀取/100MB連續寫入,到320的270MB連續讀取/220MB連續寫入速度,現在520系列可以有550MB連續讀取速度,SSD讀寫速度有了大幅提升,而且保固還升等到5年保固。 ![]() 這張表格是520系列在各容量的測試結果,180GB這個容量是SSD中比較少看到的容量,從這表格還可以發現180GB之後讀寫都維持在同一個速度,所以如果預算足夠,180GB是個不錯選擇。 ![]() 再把Intel 520系列與310系列和510系列作比較,25奈米製程、SATA 6Gbps、550/520讀寫速度、支援AES-256bit加密技術以及提供5年保固,都是勝過其他系列的部分。 ![]() 買了硬碟,使用者最怕的是資料遺失,這是很現實的,如果沒有備份,資料就是消失,你做了很久的報告或是企劃案就得從頭再來,根據Behardware的資料顯示,OCZ的年退換率最高,而Intel的年退換率則是0.1%,當然將資料多備份到幾個不同地方才是最保險的。 ![]() Intel 520系列SSD與WD一萬轉硬碟的讀寫速度採用幾款知名的效能測試程式做比較,最高勝出182%。 ![]() Intel 520系列SSD與Crucial M4(C400)做讀寫效能比較,最高勝出80%。 ![]() Intel 520系列SSD與OCZ做讀寫效能比較。 ![]() Intel 520系列還針對資料保護功能做加強,支援AES-256bit加密技術。 ![]() 只要購買Intel的SSD都可以到官方網站下載實用工具,一個是SSD Toolbox,另一個則是資料轉移軟體。 ![]() Toolbox可以優化你的SSD,也可以永久刪除資料。 ![]() 這是Intel SSD Toolbox的執行畫面,可以看到SSD的詳細資訊。 ![]() 全面診斷掃描,如果發現SSD可能有點怪怪的,可以進行掃描。 ![]() 快速啟動掃描,使用可用空間的一小部分來測試SSD的基本功能,掃描過程中需要1.5GB可用空間,執行時間約3分鐘左右。 ![]() Intel SSD Toolbox的優化功能,需要1GB以上的可用空間。 ![]() 執行Intel SSD Toolbox的快速掃描功能中...... ![]() Intel SSD Toolbox的Secure Erase可以永久刪除資料。 ![]() 第二套軟體則是資料的轉移,買了新的SSD,最麻煩的就是資料轉移了,Intel與Acronis合作提供資料轉移的軟體,輕鬆就可以將資料轉移到SSD。 ![]() 這款軟體叫做Intel Data Migration Software。 ![]() 將SSD連到電腦,並且選擇來源硬碟。 ![]() 再選擇目標硬碟(SSD)。 ![]() 然後軟體會告知你要從哪顆硬碟轉到哪顆硬碟,確認無誤按下確定就會開始執行資料的搬移。 ![]() 前面的一部份過程會在Windows底下執行,之後電腦會重開機,繼續完成後續轉移的部分。 ![]() 這是重開機後顯示的資料轉移進度畫面。分為分析、鎖定和檢查等步驟。 ![]() 這是轉移的步驟4,告訴你從硬碟1到硬碟2,檔案格式為NTFS,容量為74GB。 ![]() 資料轉移軟體,可以完全地將作業系統、應用程式等設定保留轉移到新的SSD上,時間大約需要20分鐘 ![]() 接著是SSD與傳統硬碟的開機速度測試,不過這邊我沒錄影到。 ![]() 軟體執行速度測試,Intel寫了一支Script,開啟大家常用的程式模擬平常使用情況。 ![]() Intel SSD開啟應用程式只要45秒,750GB需要100秒。 ![]() 讀寫效能當然也不用講,完全大勝傳統硬碟。 ![]() 不論哪一個項目,都大幅贏過傳統硬碟,最多贏過400%,這麼好的SSD,你還不買嗎? ![]() ![]() 同台筆電,上圖是WD 750GB傳統硬碟,下圖將硬碟換成Intel SSD 120GB。以開機到桌面為例子,傳統硬碟需要36秒鐘,SSD只需要14秒,節省一半以上時間。 ![]() ![]() 傳統硬碟750GB與Intel SSD 240GB做比較,Intel SSD 520系列讀寫最快可以達554MB/522MB。 ![]() ![]() ![]() ![]() ![]() 同一時間,資料轉移也已經完成了,所以工作人員將硬碟換上SSD,證明資料轉移完全正常。
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網誌: http://yuyu780906.blogspot.com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3 您的住址: 台北.板橋
文章: 4,241
|
錢的問題
一般用途是用不到SSD 尤其是1~2萬等級的nb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6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8,344
|
其實是需求的問題, 沒有需求, 再便宜也不該買, 有需求, 價格高也不是問題.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高雄市
文章: 302
|
要不要買是想買的人問題,你要他不買你也沒輒
結論:有錢的是老大
__________________
![]() 賤貓一隻~~~~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Jun 2002
文章: 2,332
|
本來想打一些東西出來...但是怕被告到脫褲子...還是算了 = =
用SF系列的controller只要裡面那個壓縮方式不改在下是敬謝不敏, 即便它測試的讀寫速度達到1GB/s...Orz
__________________
Es muss sein! |
|
|
|
Ju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911
|
仔細看了一下抓圖測試.....Intel拿到的M4(C400)是NG品嗎?
怎麼我的M4 128gb測出來比他的256gb都要贏那呢多(ASS SSD Benchmark)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台北
文章: 4,273
|
引用:
想問一下現在哪牌的controller才能安心使用呢??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3
文章: 572
|
看來SATA2的頻寬開始無法應付SSD的效能了
幸好目前實際上使用感覺不太出來,只是測試分數有差 所以就讓775這老兵繼續奮戰吧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Oct 2006
文章: 1,384
|
同事一台Core 2 Duo年代的老NB 換了Intel 520 SSD彷彿重獲新生
雖然他的NB有沒有支援SATA 2還是個問號 主人可是high翻天 感覺工作效率與爽度都提高了XD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02 您的住址: 地球
文章: 1,319
|
引用:
這樣欲言又止感覺好恐怖 SF的壓縮難不成是有損壓縮嗎 連intel都買來用,應該/也許/可能不會有問題... 吧? 還是intel版買來有改壓縮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
新機MINOLTA alpha-7 + 24-105/3.5-4.5在2005/07/27正式入荷!!! ![]() 見鬼了... Minolta 24-105/3.5-4.5 (D)這隻變焦鏡竟然是西平英生2005鏡頭總測個人給5顆星啊... ![]() Nikon COOLSCAN V ED底片掃描機已於2006/7/21入手... 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交個朋友也不錯... MACRO APO-LANTHAR 125mm F2.5 SL已於2007/03/15上午10:30入手... minolta鏡頭群之野望第一階段結束... lenovo L220x 22' 1920x1200 LCD於2008/06/27正式到手! tc electronic konnekt 8在2009/03/14正式入手,搭配AKG k271 MK2真是好聽啊... Bessa R2A + Cral Zeiss Biogon 2/35於2009/07/01入手... RF元年開始... beyerdynamic dt990於2010/04/06入手了... 真是重金屬的好朋友啊... 我的相本 , 若傷了大家的眼球和視網膜, 敬請見諒 ![]() 新的blog 上線了... 晚上睡不著or無聊就來看看吧... ![]() 我的BOINC stat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