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27
|
最新Intel頂級四核CPU王者登場 - Core i7-2700K完整搶鮮測
Intel在2011年1月初時,發表新一代Sandy Bridge架構,同時也提供LGA 1155做為支援
比起以往幾個平台的規格來看,此回LGA 1155在CPU OC方面做了許多的變動 首先在於超頻CPU 100MHz外頻時,連帶會拉高其他週邊的時脈,導致最高極限落在110MHz 雖然將新一代4 Cores CPU都導入32nm新製程,不過要超頻就必須從倍頻來著手 一開始就推出的兩款沒有鎖倍頻的CPU,代號為i5-2500K與i7-2600K為超頻路線代表 不過也需要搭配有超倍頻功能的晶片組才可以進行超頻的動作,也就是P67或Z68兩款晶片組 ![]() 以上先簡單說明LGA 1155的超頻環境,希望讓使用者能更清楚該俱備的硬體搭配 超頻為主打的中階CPU為Core i5-2500K,高階則為Core i7-2600K 兩者主要差異在於2600K擁有HT技術與8MB L3快取,而2500K沒有HT,L3快取也只有6MB 此回入手的是近期將要上市的Core i7-2700K,應該是為取代高階2600K的地位 2700K總時脈為3.5GHz,支援新一代Turbo Boost 2.0技術,最高可達到3.90GHz效能 實體4 Cores並有Hyper-Threading技術,一共可達到8執行緒,簡稱4C/8T 32nm製程,TDP 95W,L3 Cache共有8MB,超越2600K 100MHz,成為LGA 1155中最高階規格的CPU。 ![]() 2700K背面,依然為D2 Revision,這部分外觀與2600K的差異應該不大 ![]() MB使用LGA 1155最新的Z68高階晶片組,BIOSTAR映泰推出的最新版本TZ68K+ 外觀與規格都與先前分享過的TZ68A+一樣,主要差別在CPU供電數的不同 ![]() TZ68K+雖為BIOSTAR Z68新版本,價位依然維持約99元美金,還是可以挑戰ATX Z68的低價市場 使用顯眼的紅黑配色,多數Z68該有的規格也都有,內建Power/Reset按鈕與簡易除錯燈號 ![]() IO方面有三種顯示輸出,兩個藍色USB 3.0提供高速傳輸 如果能再多兩個USB 2.0,在擴充性方面將會更加完美 ![]() 先前TZ68A+只有四相供電設計,新版TZ68K+加強到八相供電,此兩版本主要的差異在此 不過之前已經有提過,一相供電約能提供30~40W的電量,以Intel CPU功耗來說,四相供電已經非常足夠超頻使用。 ![]() Z68晶片組上方的散熱片,使用特殊的裁切方式,外觀看起來還不錯 右邊為兩個Z68原生的SATA3裝置,提供一般環境或Raid0狀態使用 ![]()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2700K MB: BIOSTAR TSERIES TZ68K+ DRAM: CORSAIR CMZ8GX3M2A1866C9R VGA: Intel HD Graphics 3000 HD: Intel 510 Series 120GB POWER: Thermaltake TR2 450W Cooler: CORSAIR Hydro Series H80 OS: Windows7 Ultimate 64bit ![]() 首先以CPU預設值進行效能測試 預設效能 CPU 100 X 35 => 3500MHz(開啟Turbo Boost,開啟C1E) DDR3 1599.8 CL7 8-7-22 1T Hyper PI 32M X8 => 15m 21.977s CPUMARK 99 => 597 ![]()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27
|
Nuclearus Multi Core => 23908
Fritz Chess Benchmark => 27.86/13374 ![]() CrystalMark 2004R3 => 264699 ![]() CINEBENCH R11.5 CPU => 6.93 pts CPU(Single Core) => 1.57 pts ![]() Windows體驗指數 - CPU 7.6 ![]() PCMark Vantage => 19386 ![]() 2700K在Turbo Boost 2.0模式的倍頻為39、38、37、36,基本時脈為3.50GHz 以上規格都比2600K高上100MHz,在測試中這部份的效能也有呈現出來,只是提升的差異並不多 實際上2600K與2700K都屬於Sandy Bridge架構中最高階CPU,即使不超頻所得到的數據也相當地高 對於一般使用環境,使用2700K預設的高效能已經可以應付絕大部份的軟體需求 DRAM頻寬測試 DDR3 1599.8 CL7 8-7-22 1T ADIA64 Memory Read - 19618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21335 MB/s MaXXMEM Memory-Copy - 21168 MB/s ![]() DDR3頻寬也比自家平台或是對手的平台高上許多,這方面是LGA 1155進步後的優勢 只需要DDR3 1600就可以達到近20000 MB/s的高傳輸效能,電壓也能比以往平台更低 溫度表現(室溫約26度) 系統待機時 - 23~33 ![]() CPU全速時 - 40~46 Intel Burn Test v2.4,Stress Level Maximum ![]() 開啟C1E節能功能,在待機時的溫度表現很好 搭配CORSAIR最新Hydro Series H80,充份發揮水冷架構的高散熱性,在全速時也只有46度左右 2700K只要搭配優秀的空冷或是水冷配備,預設值的狀態仍然可以壓到很低的溫度 耗電量測試 OS桌面下不使用任何軟體時 - 45W ![]() CPU全速時 - 103W ![]() 耗電量方面因為導入32nm,比起上一代45nm製程的Core i7-870還要下降許多 C1E環境下的時脈與預設值的最高時脈的功耗相比只增加約58W 最近分享過幾篇AMD APU文章,同樣是32nm 4Cores的APU平台測試,AMD在耗電量方面幾乎是兩倍左右 可見得在同製程下,Intel自家架構的效能跟耗電量表現還是有很好的優勢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2 您的住址: High Male
文章: 3,975
|
謝謝測試分享
ps. 剛剛跑一下E6600 的 CPUmark 99 分數是 332 想不到五年了進步不到一倍 這樣升級好像不是很需要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n 2010
文章: 231
|
引用:
CPUmark 99主要應該是測試單核的效能 我的E7300 OC到3.5g CPUmark 99分數為502 最近這幾年CPU進步的幅度確實有些慢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07
文章: 1,106
|
引用:
跑上古軟體應該不是很又意義吧.... 2700K單核心3.5G我就認為有E66/2.4G起碼要超到4.7G左右才能追的上 核心加倍加上有HT加持,總運算能力起碼比E66強上大概6-7倍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Jan 2006
文章: 2,549
|
我的老天,竟然有人用CPUmark 99來判斷當今cpu效能
![]() 要測也拿個可以測浮點運算或多核心運算的軟體來比較吧,拿個單執行緒整數運算軟體 ![]() 有點像是在鄉間小路拿法拉利和腳踏車來比較然後說法拉利也不過爾爾之類的 ![]() ![]() 此文章於 2011-10-24 07:34 PM 被 pcdvd.02@hotmai 編輯. |
![]() |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May 2007
文章: 33
|
引用:
也就是說, 如果我平時只在鄉間小路騎自行車沒必要花錢買一台法拉利是吧 多少鄉民買高檔電腦其實有 90% 是拿來看 A 片的 像我 ATOM N450 就嚇嚇叫了 |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an 2002 您的住址: 不蘇湖
文章: 74
|
引用:
我朋友的電腦,老舊到連1080P的***也跑不動 ![]()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Feb 2001 您的住址: 台灣
文章: 6,427
|
Intel HD Graphics HD3000效能測試
GPU在BIOS預設值30,換算後也就是1500MHz 3DMark Vantage => P2500 ![]() StreetFighter IV Benchmark 1920 X 1080 => 30.58 FPS ![]() Intel在Sandy Bridge內建兩種HD2000/HD3000 GPU,在效能上比起上一代進步很多 詳細的測試數據,在小弟windwithme之前幾篇相關文章中都有分享過 HD3000比起Intel上一代平台的內建GPU差不多有6~7倍左右的3D效能,在實用度方面相信會更加廣泛 以下開始是有關2700K超頻方面的分享 BIOSTAR在BIOS項目已經導入新式UEFI圖形界面 ![]() O.N.E調效頁面 將2700K在Turbo Mode模式皆改為50,如此一來便會運作100 X 50 => 5GHz的時脈 Internal PLL Voltage Override為Intel特殊超頻選項,有效加強CPU大幅度超頻後的穩定度 超頻時建議先將C1E關掉,比較好控制CPU的時脈與電壓 ![]() DRAM時脈與參數設定,數值越小效能會越高 以下是使用DDR3 1866 CL8 10-9-27 1T,其他細部選項的設定值也調到較優化 使用者可以依手上DDR3的體質,來做時脈或是參數的微調,增加DRAM效能 ![]() CPU電壓也是超頻調整重點之一 可依CPU體質與該平台的散熱系統做調整,CPU VCoce LoadLine為Enabled ![]() DRAM電壓是超頻需要調整的另一個選項 基本上Sandy Brige平台的超頻比以往簡單許多,掌握CPU倍頻、DDR3參數與這兩者的電壓調整就可以了 ![]() PC Health Status 還是會覺得此處CPU測溫結果比較偏高不少,實際感受散熱器的風溫或是OS下測溫軟體的溫度都低很多 ![]() 以上是個人在2700K OC 5GHz穩定的設定值,依每個人硬體週邊的不同或是體質差異,超頻時可能需再做調整 不過大方向至少是這樣沒錯,提供給有需要超頻的使用者做為BIOS設定參考 超頻效能 CPU 100 X 50 => 4998.9MHz 全速1.416V DDR3 1866.4 CL8 10-9-27 1T 1.600V Hyper PI 32M X 4 => 11m 52.875s CPUMARK 99 => 771 ![]() Nuclearus Multi Core => 32119 Fritz Chess Benchmark => 38.95/18694 ![]()
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Facebook粉絲團Windwithme WWM 風大,歡迎3C同好參觀指教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07
文章: 1,106
|
SF4不開AA還跑不順...內建GPU哪有效能可言...
FPS30是非常LAG的.... 況且該不會SF4也沒有特效全開吧... 順便提一下...SF4用N年前的X1900XT特效全開1920是非常順暢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