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其他群組 > 七嘴八舌異言堂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cupertino
*停權中*
 
cupertino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4
文章: 68
再見!台灣製造 海外生產比重破5成 揭開高成長、高失業、低薪資的真相

http://monthly.wealth.com.tw/index2...201&id=1125&p=1
再見!台灣製造 海外生產比重破5成 揭開高成長、高失業、低薪資的真相

參考參考, 可信度如何大家自己評估
     
      

此文章於 2010-04-29 07:03 PM 被 cupertino 編輯.
舊 2010-04-29, 06:59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upertino離線中  
VinCentVANGO
Junior Member
 
VinCentVANGO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Feb 2005
您的住址: 升格為套房了!
文章: 761
鏈結要縮

不然會無效~~~
 
舊 2010-04-29, 07:16 P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VinCentVANGO離線中  
Prague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10
文章: 1
這樣不是正好合鄉民的意,反正台灣也不歡迎這些高汙染產業

半導體製程會搞一堆劇烈毒物,石化業的台X讓罹癌人數大增

通通移去大陸荼毒對岸同胞不是剛剛好
舊 2010-04-29, 07:48 P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ague離線中  
Eav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0
您的住址: Taipei, Taiwan
文章: 295
為什麼IMF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是四小龍最高,失業率也最高?台灣海外生產比重首度破五○%大關,這代表什麼意義?馬英九、蔡英文辯論ECFA,不論贊成或反對,都說是想幫台灣創造或留住工作機會。如果高經濟成長帶來的卻是薪資不漲、就業不增、貧富差距更大,那為什麼我們要花那麼大力氣、砸那麼多錢去拉抬經濟成長率?



最近有三個經濟數字很「魔術」,亮麗的數字成長背後,卻有著政府說不出口的隱憂。

第一個魔術數字,是經濟部統計處公布,今年三月台灣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重為五○.九%,首度突破五成,而且從政府委外的二○○六年台灣製造業普查報告看來,海外生產有六成是集中在港澳中國地區生產,以通訊、電子、塑膠、紡織業為主。

依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的解讀,海外生產比重數字愈高,代表產業外移狀況愈嚴重,這會導致結構性失業問題惡化,既影響勞工薪資成長,也不利國內消費,而且會擴大貧富差距。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雙英辯論」時一再強調,現在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工作不足,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將引發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經濟結構調整和財富重分配,對台灣的衝擊遠超過WTO(世界貿易組織)。那台灣應該怎麼辦?

衝擊一:經濟貢獻「虛有其表」
兩成人享受八成經濟成長

二○○○年時,台灣製造業的海外生產比重僅一二.三%,○一年政府宣布開放手機、筆記型電腦等七千多項工業產品赴中國投資而急速攀升,○五年比重占四○%,最近突破五○%關卡。更可怕的是,今年二月,馬政府又開放八代以下面板廠可以赴中國投資,未來台灣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重必然還會再提高。

以投資區位選擇理論來看,企業肯定是選擇到原料、勞力、土地成本低,產品市場潛力大的地方去投資設廠。台灣商人早就一窩蜂往中國跑,從過去的傳統產業到現在的科技業。
當電子大廠一個個外移,並群聚式移往中國,創造了公司的利潤,所以整體營收看來亮麗;但殘酷的事實卻是:他們在台灣聘用的員工也大量減少,對台灣內需市場的經濟貢獻度,遠不如留在台灣打拚的傳統產業。

郭台銘雖然貴為台灣首富,鴻海號稱全球有四十萬名員工,但在台灣,真正能說「我老闆是郭台銘」的也才一萬多人,只占總員工數四十分之一。鴻海去年營收一.四兆元,有九成以上是「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創造出來的成果,鴻海在台灣已轉變成貿易仲介的角色。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院士胡勝正指出,最值得關注的是,台灣海外生產高度集中在中國,未來企業如果為遷就市場不再對台灣採購零組件,那對母國的經濟貢獻將鈍化,「而且經濟成長沒有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薪資,成長的果實並非全民共享,而由二○%的人享用八○%的成果,政府應該要想辦法在法規、制度上做努力,」胡勝正說。
舊 2010-04-29, 07:57 PM #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av離線中  
A RO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8
您的住址: BLM
文章: 89
樓主貼這個 , 是要扯小英的腿嗎 ?
ecfa有一部份就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啊 .
當我們的產品與對岸相互以零關稅 , 或者優惠關稅來處理的時候 ,
就是希望產業的根能夠留下來 , 生產不要全部外移 , 賣生產的物品
到大陸的時候 , 不要課太高的稅 , 導致廠商成本太高而賣不過去 .
你們卻只告訴我們不要簽 ? 產業留得下來嗎 ?

當然啦 , 不會全部的產業都是受惠的 , 一些弱勢的產業更是會造成
很大的衝擊 , 但是事情總有一體兩面嘛 . 你要面子還要裡子 , 你只會
變成蘇治芬兩面都不是人啊 .
評估一下 , 如果獲利超過虧損 , 對於一個執行長來講 , 就是該做的啊 .

產業外移 , 不就是鎖國加大陸打壓造成的嗎 !

當東協彼此間都互惠 , 當日韓也要加入東協 , 當他們互享關稅優惠的
時候 , 還有台灣生存的空間嗎 ? 不想跑的產業都被逼的跑了 .

你真的是來扯小英的腿吧

此文章於 2010-04-29 08:22 PM 被 A ROD 編輯.
舊 2010-04-29, 08:18 PM #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 ROD離線中  
LittleJohn
*停權中*
 
LittleJoh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284
有的廠商外移不見得是他自身的因素,往往是因為他身處於整個產業鍊中間部分,上有龍頭下有協力廠在合作。

如果他跟合作的廠商脫離了,他沒有生意可做。如果可以的話,這些中小型的協力廠往往偏好留在台灣。

一是員工派駐大陸產生的管理、眷屬問題可以不必傷腦筋。

二是管錢收錢的風險不必一定要從台灣找台幹去管理,畢竟很多台商東西賣出去錢收不回來,往往是管錢的大陸幹部有問題。

還有很多台商是透過第三地成立外資公司然後進入大陸,資金調度、匯損都讓他們很頭痛,大一點的廠商找國際會計事務所,小一點的廠商真的很難做。
舊 2010-04-29, 08:28 PM #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ittleJohn離線中  
nomad
Ju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1
文章: 768
引用:
作者Prague
這樣不是正好合鄉民的意,反正台灣也不歡迎這些高汙染產業
半導體製程會搞一堆劇烈毒物,石化業的台X讓罹癌人數大增
通通移去大陸荼毒對岸同胞不是剛剛好

有些人
一面說這些工廠會毒害台灣人
一面又說這些工廠不能外移不然會造成台灣人失業
明明是互相矛盾的東西
卻有很多人追隨
愚昧是很多台灣人最大的問題
舊 2010-04-29, 08:33 PM #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nomad離線中  
cupertino
*停權中*
 
cupertino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4
文章: 68
引用:
作者A ROD
樓主貼這個 , 是要扯小英的腿嗎 ?
ecfa有一部份就是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啊 .
當我們的產品與對岸相互以零關稅 , 或者優惠關稅來處理的時候 ,
就是希望產業的根能夠留下來 , 生產不要全部外移 , 賣生產的物品
到大陸的時候 , 不要課太高的稅 , 導致廠商成本太高而賣不過去 .
你們卻只告訴我們不要簽 ? 產業留得下來嗎 ?

當然啦 , 不會全部的產業都是受惠的 , 一些弱勢的產業更是會造成
很大的衝擊 , 但是事情總有一體兩面嘛 . 你要面子還要裡子 , 你只會
變成蘇治芬兩面都不是人啊 .
評估一下 , 如果獲利超過虧損 , 對於一個執行長來講 , 就是該做的啊 .

產業外移 , 不就是鎖國加大陸打壓造成的嗎 !

當東協彼此間都互惠 , 當日韓也要加入東協 , 當他們互享關稅優惠的
時候 , 還有台灣生存的空間嗎 ? 不想跑的產業都被逼的跑了 .

你真的是來扯小英的腿吧

真正鎖國的話產業還能外移? 相信鎖國說法的人腦袋真是有問題
舊 2010-04-29, 09:37 PM #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upertino離線中  
虛偽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9
文章: 77
引用:
作者cupertino
真正鎖國的話產業還能外移? 相信鎖國說法的人腦袋真是有問題


怎麼不可以,用洗錢手法,開紙上公司,開人頭帳戶....

這些都可以去問問土城那位
舊 2010-04-29, 09:57 PM #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虛偽離線中  
dvd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5
文章: 9
中國法定最低工資據說全球最低
現在又缺工
非洲國民平均所得比中國高
看來未來是無人工廠的天下
舊 2010-04-29, 10:15 PM #1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vd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03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