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註冊 常見問題 標記討論區為已讀

回到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 電腦硬體討論群組 > 顯示卡討論區
帳戶
密碼
 

  回應
 
主題工具
ChungWhaCanon
Senior Member
 
ChungWhaCano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r 2004
您的住址: 長沙
文章: 1,365
AMD已放棄交火增強技術Sideport

消息來源

Radeon HD 5800/5900系列顯卡已經發佈多時,不過直到現在我們才發現,AMD並未在其中使用多核交火性能增強技術CrossFire Sideport。

Sideport是在上代單卡雙核Radeon HD 4870 X2中剛剛出現的,作用是為單張顯卡上的兩顆GPU核心進行互連交火提供更充足的頻寬,具體有10GB/s左右。當時還有消息聲稱,Sideport今後將被AMD直接整合為圖形核心的一部分,以提高交火性能。不過AMD方面已經證實,Radeon HD 5800/5900系列中均未使用該技術。

AMD發言人Devon Nekechuk表示:「CrossFire Sideport技術並未應用於Radeon HD 5800系列顯卡。通過CrossFireX驅動程式和互連性能的改進,這種技術已經失去了必要性,無論上代還是當代產品上都無法明顯提升多核性能。我們已經看到,PCI-E 2.1總線的頻寬完全可以滿足Radeon HD 5800系列流量傳輸的需要。」

經過三代的持續發展,AMD已經基本解決了單卡雙核的互連頻寬問題,Sideport已經無用武之地。Radeon HD 3870 X2使用的還是PCI-E 1.1總線,內部雙向頻寬僅為6.8GB/s,Radeon HD 4870 X2則通過升級到PCI-E 2.0並輔以Sideport將頻寬擴充為21.8GB/s。如今Radeon HD 5970(/5800/5700)更是率先使用了更新版的PCI-E 2.1,雖說頻寬沒有進一步提升,但增加了大量的管理和支援、維護系統技術,並將成為下代標準PCI-E 3.0的一部分。
--
短命過渡的技術...
     
      
__________________

Which one do you like to choose?
舊 2009-11-27, 12:17 P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ChungWhaCanon離線中  
dddada
*停權中*
 
dddada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1
文章: 1,061
增強技術CrossFire Sideport <--我想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吧
 
舊 2009-11-27, 03:35 P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dddada離線中  
Luger
Master Member
 
Luger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an 2003
文章: 1,591
引用:
作者dddada
增強技術CrossFire Sideport <--我想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吧

+1
說真的,第一次聽到這玩意兒
如果沒這消息還真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
So you walk eternally through the shadow realms, standing against evil where all others falter.
May your thirst for retribution never quench, may the blood on your sword never dry,
And may we never need you again.
舊 2009-11-27, 07:16 P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Luger離線中  
Yusunu
Elite Member
 
Yusunu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6
您的住址: Mt.Ali
文章: 4,548
對岸那“我的司機們.公司”網站,
真是不錯的遙指部兼笑話區,

雖然偶而有矇到的時候
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檔配備常常僅供參考,所以不列了
舊 2009-11-27, 07:58 PM #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usunu離線中  
Yusunu
Elite Member
 
Yusunu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Sep 2006
您的住址: Mt.Ali
文章: 4,548
啊~~糟糕,好像真的有這麼一回事
http://zh.wikipedia.org/zh-tw/Radeo...ssFire_Sideport

先面壁思過去
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檔配備常常僅供參考,所以不列了
舊 2009-11-27, 08:18 PM #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usunu離線中  
knift
Maste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00
文章: 2,444
這裡的cf sideport跟onboard的sideport指的是同一件事嗎?
舊 2009-11-27, 08:43 PM #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knift離線中  
eegf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5
您的住址: 顛沛流離中......
文章: 1,169
引用:
作者knift
這裡的cf sideport跟onboard的sideport指的是同一件事嗎?

非也
找一下4870X2的架構圖就知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
CPU:intel i5-2310 + Prolimatech Samuel 17 + SCYTHE KAZE-JYUNI Slim 1600rpm
MB:GIGABYTE GA-B75N
RAM:G.SKILL F3-1333C9D-16GAO
VGA:MSI GTX 1050 2G OC
SSD:intel 535 120GB + intel 540s 120GB
HDD:Hitachi HDS721050CLA362 (500GB)
PSU:Zippy HG2-6400P G1
CASE:LIAN LI PC-Q11B
舊 2009-11-27, 10:37 PM #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egf離線中  
octapult
Junior Member
 
octapult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5
您的住址: 木葉忍者村
文章: 735
mydriver會不會把ATI講的話延伸的太多了呀

ATI只是說因為CrossFireX驅動程式的進步、還有PCI-E 2.1的頻寬已經足夠應付5800的需求,目前sideport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所以5800並沒有採用sideport技術。但是ATI並沒有說已經"放棄"這項技術。

xbitlabs的文章最後面提到未來的多GPU應用,假如需要更大的頻寬的話,並不排除這項技術重新出現的可能

http://www.xbitlabs.com/news/video/...test_Chips.html
舊 2009-11-28, 01:38 AM #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octapult離線中  
ProtoZohar
Master Member
 
ProtoZohar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9
文章: 2,405
引用:
作者dddada
增強技術CrossFire Sideport <--我想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吧

+1

小弟猛一看還以為是CF X

第一次聽過(或者聽過但根本沒留下印象 )的技術.......
__________________
眞子内親王                    綠壩娘
舊 2009-11-28, 05:16 AM #9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rotoZohar離線中  
eegf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5
您的住址: 顛沛流離中......
文章: 1,169
引用:
作者ProtoZohar
+1

小弟猛一看還以為是CF X

第一次聽過(或者聽過但根本沒留下印象 )的技術.......

七早八早就討論過了不是嗎?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hlight=sideport

若VEYRON當初自然進氣就達到預定的極速
那就不用裝四顆渦輪了
大概是這個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CPU:intel i5-2310 + Prolimatech Samuel 17 + SCYTHE KAZE-JYUNI Slim 1600rpm
MB:GIGABYTE GA-B75N
RAM:G.SKILL F3-1333C9D-16GAO
VGA:MSI GTX 1050 2G OC
SSD:intel 535 120GB + intel 540s 120GB
HDD:Hitachi HDS721050CLA362 (500GB)
PSU:Zippy HG2-6400P G1
CASE:LIAN LI PC-Q11B

此文章於 2009-11-28 11:05 AM 被 eegf 編輯.
舊 2009-11-28, 10:59 AM #1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egf離線中  


    回應


POPIN
主題工具

發表文章規則
不可以發起新主題
不可以回應主題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不可以編輯您的文章

vB 代碼打開
[IMG]代碼打開
HTML代碼關閉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25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