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4
文章: 315
|
100元一桶的石油與現代文明的中介
100元一桶的石油与現代文明的中介 (原文翻譯自lifeaftertheoilcrash.net)
“面對現實,不然現實就會面對你。” ──前言 親愛的讀者: “現代文明很快將要終結。”這不是什麼邪教的預言、陰謀論者的恫嚇,而是世界上一些廣為受人尊敬的地質學家、物理學家、銀行家和投資家經過科學研究所得出來的一致結論。這些人是有理性、有頭腦、思想并不激進的專業人士,但是連他們都對即將到來的全球危机──石油頂峰──而感到深深的恐懼。 問:難道全世界的石油真的要用完了嗎?我以為還有四十年的油呢。 答:石油并不會絕對意義上的“用完”。 舉一個簡單點的例子:當一個新油田被發現的時候,起初,產量很低,因為用來大規模開采的机器設備還沒有裝好。逐漸地,設備的規模逐漸擴大,被開發的油井越來越多,石油產量也跟著迅速上升。到了一定時間以後,產量增加的速度就開始減緩,直到完全停止。(這是因為油田的儲量是有限的,就像喝一瓶可樂──喝得越快,瓶里的可樂就越少。)然後石油產量就開始無法逆轉的下降。慢慢地,即使再挖油井、使用更發達的技術也無法抽取更多的石油。這個過程一直到抽取、運輸、加工石油總計耗費的能量超過了采出的石油能量時才停止。到了此時,已經不值得再繼續開發該油田了。 所有的油田的產量都遵循這樣一個曲線。不單單是個別的油田,這個曲線對於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上的石油產量都成立。因為國家、世界的石油產量是由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油田產量累加起來的。 這個著名的定律是1953年美國地質學家金。哈伯特(King Hubbert)發現的。他當時預言美國的國內石油產量將於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左右達到頂峰,到了頂峰之後就會一直下降。在1970年,他所預見的情況真的發生了──美國的國內產量達到了頂峰,并從此逐年下降,一直到今天。從此以後,石油專家把這种情形叫做哈伯特頂點(Hubbert’s peak)或石油頂峰(Peak Oil)。其他的產油國家,如法國在1988年、英國在1999年等等,也陸續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那麼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們現在處在曲線的哪個位置呢?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我們現在正好處在全球石油產量的頂峰。一些學者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肯尼斯。杜佛葉斯(Kenneth S. Deffeyes)認為2005年12月是全球產量的頂點,其他更樂觀一點的預測包括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原負責人薩達德。胡塞尼(Sadad Al Husseini)聲稱的2006年,和“石油与天然气頂峰協會”(ASPO)的2010年。 不管怎麼樣,科學家的共識是,石油頂峰或者已經過了,或者會在未來的10-15年內來臨。 如果2005年是石油頂峰──也就是曲線的頂端──那麼從曲線來看,2030年的石油產量大概相當於1980年的產量。但是2030年的世界人口將大大超過1980年,而且由於工業的發展,2030年的人口也將更依賴於石油。結果就是供給赶不上需求,油價狂飆,資源大戰開打。 整個世界經濟系統要有足夠的石油才能正常運行而不至於崩潰。石油和經濟的關系就像水和人体的關系:人身体的70%是水,一個100公斤的人身体里有70公斤的水。由於水在人体中的功能是如此重要,用不著等這個人失去70公斤的水,哪怕他衹失去7公斤,就足以脫水致死。全球經濟也是這樣:用不著等到我們用完所有的石油,哪怕是需求超出供給10%到15%,整個經濟系統就會崩潰。所以,當我們在頂峰的時候,哪怕石油產量很小規模的下降,也足以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時候,全球的石油產量剛剛減少了不到8%,油價就翻了兩番(=乘以4)。就在几年以前,加利福尼亞的 天然气產量減少了不到5%,結果天然气價格一下升了400%。 慶幸的是,歷史上的這些產量下降都衹是暫時的。但是,將要到來的產量下降決不會這麼短暫:它將是永久性的。當我們過了頂峰之後,石油產量將每年減少3%(保守估計)。再加上戰爭、恐怖分子、全球變暖引發的气候异常等其他因素,石油產量將每年減少10%左右。這樣在7年內,全球石油供應就會減少50%。 有很多研究報告証實這一點,我舉一個美國副總統錢尼的例子。錢尼在成為副總統以前是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哈利伯頓(Halliburton)的CEO,他在一篇1999年的演講中提到: “据估計,未來數年內,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將平均每年增加2%,与此同時,保守估計石油產量將每年遞減3%。這表示我們到2010年,我們必須每天增產5000萬桶石油,才能滿足需求。” 無數已退休的、和政治無關的科學家支持錢尼的估計。很多人認為在2006年後的5年內全球石油供應將開始下滑。一些石油界的內部人士甚至覺得錢尼的數字太保守了。安德魯。古爾德(Andrew Gould),石油界巨頭Schlumberger公司的CEO,最近解釋說: “雖然精确的預測石油減產的速度很難,但每年8%的速率并不是不合理的預計。” 8%的年遞減率意味著石油產量將在9年內減少一半。如果70年代8%的減產使油價上漲了300%,你覺得50%的減產會帶來什麼? 還有些專家甚至估計減產的速度將達到10%到13%/年。一些地質學家認為2005年是“廉價石油紀元”的最後一年。石油產業內部的估計則認為 “2007年之後,供給和需求之間將產生一個無法彌補的鴻溝…”這意味著從2008年開始世界將面臨越來越頻繁的油荒。隨著石油產量沿著曲線繼續下滑,我們很可能會進入某些科學家預言的“後工業石器時代”。 問:這關我屁事?我又不開車。 答:這當然關你的“屁”事。因為沒有石油,你連“屁”都沒得放──因為你連飯都沒得吃。 現代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和石油緊密相連。 先說吃:現代的食品生產几乎每一步都是石油驅動的:殺蟲劑和農葯是用石油做的﹔化肥是用氨水,而氨水是從天然气生產出來的(天然气將在石油之後10年達到頂峰)﹔所有的農用机械,包括拖拉机、聯合收割机等等都是燒的柴油(柴油是從石油里提煉出來的)﹔把這些農產品運到城里的交通工具是石油驅動的﹔儲存食物的電冰箱、冷柜等需要消耗能源,這些能源也大多是煤和天然气電站提供的。制造這些冰柜、農產品、化肥的工廠也需要用電。燒飯用的煤气也是石油提煉出來的。現在知道為什麼饅頭和煤气漲價了吧? 穿:棉花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化肥和殺蟲劑,遠超過小麥等作物。 住:造房子需要很多原始材料,水泥、玻璃…這些東西的生產都需要大量的石油。冬天用的暖气,夏天用的空調都离不開石油。 行:這個就不用說了。汽油、柴油、航天油…這些都從石油里提煉出來。 問:“等等。難道所有的現代科技都是石油的產物?” 答:“是的。” 不光是農業、運輸業,制葯業、水利、國防工業等都依賴大量、便宜的石油而得以生存。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塑料就是用石油做的。你現在用的電腦和其他高科技電子玩藝兒都是用大量的石油制造出來的。一些例子: 微型集成電路: 生產1克的集成電路要用掉630克化石燃料。美國化學協會的數据表明:生產一個32M的DRAM內存條需要消耗3.5磅(1.6公斤)的石油和70.5磅(32公斤)的水。 電腦: 造一台台式電腦所消耗的化石能源平均是該電腦重量的十倍。 汽車: 造一輛汽車大概須要20桶石油。如果算上零件、運輸等,最終消耗的能源大概相當於汽車重量的兩倍。 問:不是現在有什麼新型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什麼的。難道這些能源也需要用石油嗎? 答:很遺憾。是的。 稍微考慮得細一些,人們就會發現新型能源所需要的設備──比如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机、燃料電池、生物柴油廠、核電站等等──都需要用到高度复雜的科技和金屬冶煉技術。 這些設備的制造要用到大量的銀、銅、鉑、鋁。這些金屬,從勘探,到開采,到冶煉,到運輸,再到最終投入生產,每一步都依靠石油驅動的机器。舉個例子,理查德。巴內特(Richard Barnet)在他的“短缺的政治學”一書中提到: 每生產一吨銅要用掉112000000 BTU的能量,大約相當於17.8桶石油。而生產一吨鋁用掉的能量是銅的二十倍! 核能發電需要鈾礦石。鈾礦石跟上面提到的金屬一樣,也需要大量的石油來勘探、開采、提煉和運輸。 更可怕的是,這些金屬、礦石在地球上的儲量也是有限的。有跡象顯示,它們的產量也快達到頂峰了。銅的價格在過去五年里漲了3倍,鋁的價格翻了番。2007年7月,鈾礦石的價格一度達到140美元一磅,而1年前它的價格衹是48美元/磅。 總而言之,這些所謂的“可替代能源”、“新型能源”本身也是石油的衍生物。指望它們來替代石油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沒有大量、廉價的石油,這個替代過程本身就無法進行。 問:聽起來像是那麼回事。可這跟經濟有什麼關系? 答:現代全球經濟是以發展為基礎的,而經濟要發展,必須有不斷增加的原油和天然气供應。石油和全球經濟穩定之間的關系其實是整個關於“石油頂峰”討論的重心。它甚至比發展新型能源更重要。 柯林。坎貝爾博士(Colin Campbell)對此有一個比較簡明的解釋: 所有的銀行再把錢借出去的時候都有一個假設:經濟會增長。銀行很樂意把錢借給別人,因為他們相信明天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回報,足以抵消放款的風險。可當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石油──開始變得不足時,這种增長就變得不可持續,銀行就面臨巨大的危險。股票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把錢投進去,以期獲得回報。可當公司無法再發展時,它的市值就會瞬間蒸發。整個過程將會類似1929年的大蕭條:當市場終於發現經濟無法再增長時,它就崩潰了。 這個地球上所有的活几乎都是用化石燃料的能量在幹,包括制造、建設、運輸等等。相比之下,由人体肌肉幹的活几乎微不足道。 而化石燃料則大部分都由石油和天然气組成。所以,沒有不斷增加的石油,世界經濟怎麼可能不斷增長呢? 問:聽起來挺嚇人,可這一切跟我們普通老百姓有什麼關系呢? 答:每個人都是經濟的一分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讓我引用普利策獎得主保羅。薩洛帕克(Paul Salopek)2006年7月在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話: “石油頂峰的後果將是無法想象的。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將把世界經濟推入漫長的大蕭條。成百上千萬的人將失業。農田里的拖拉机將由於沒有燃料而無用武之地,造成大饑荒。沒有了汽車的人們將用腳走到沃爾瑪,不是去買便宜的,從半個地球外運來的“Made in China”商品,而是從被遺棄的建築里找點玻璃、銅絲什麼的換錢。”2006年,加拿大的麥克琳雜志(Macleans)記者Jonathan Gatehouse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當爭相無法再被隱瞞時,物價將飛漲,經濟會跳水,人類文明的基礎將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房市、股市大跌,在很短時間內,人類財富──本來就是一堆花花綠綠的紙──將飛速蒸發。” “然後將會有緊急會議、外交上的舉動、緊急石油勘探隊,但一切都太晚了,混亂已經無法平息。數以千計的公司將破產,上百萬的人將失業。曾經繁榮的都市將會成為救濟站、乞丐大軍的家。犯罪率直線上升,地球本來就很危險,現在它可是成了火葯桶…” 此文章於 2008-01-15 06:29 AM 被 jeffery8341 編輯.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4
文章: 315
|
“到2010年,民主將受到威脅。大量突然變窮的人會憤怒的轉而支持法西斯主義。戒嚴令、集中營…等等將重新出現。如果這還不夠亂,全球變暖將導致糧食減產、自然災害頻發,使一切雪上加霜…”
總而言之,如果你衹是想著加油站油泵上的數字,你可以說是“衹見樹木,不見森林”了。 問:石油產業對此有何反應呢? 答:如果你想對石油的未來有所了解的話,你衹要看看石油公司都在做些什麼。麻省理工學院05年的一篇文章寫道:“耐人尋味的是:雖然油價自 2001年以來翻了一番,石油公司用於勘探的總預算衹增加了那麼一點點﹔雖然美國的煉油廠都在滿負荷生產,但是自從1976年以來,美國沒有建造一座新的煉油廠﹔世界上的每一條油輪日程都排得滿滿的,但是新油輪被建造的速度還不及舊油輪報廢的速度。” 有人說沒有造煉油廠的原因是為了環保──這是愚蠢的想法。誰都知道老布希、小布希一家都是搞石油的,石油財團要比環保主義者有錢有勢力的多。如果它們真的想造煉油廠那還不是小case,哪會把一小撮環保主義者放在眼里? 30年來沒有新造一所煉油廠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沒有哪個公司會愚蠢到造更多的工廠來煉越來越少的石油。 石油公司不光在收縮生產,而且最近几年還在瘋狂的互相兼并,一些例子: 1998年12月,英國石油公司(BP)兼并阿莫科(Amoco)﹔ 1999年4月,英國石油-阿莫科兼并美國阿科(ARCO)石油公司﹔ 1999年12月,埃克森(Exxon)和美孚(Mobil)合并﹔ 2000年10月,美國雪佛龍(Chevron)石油公司兼并美國德士古(Texaco)石油公司﹔ 2001年11月,飛利浦石油公司(Phillips)和CONOCO石油有限公司合并﹔ 2002年9月,殼牌石油公司買下PENZOIL公司﹔ 2003年2月,美國Frontier Oil公司与美國Holly能源公司合并﹔ 2004年7月,分析家建議英國石油和殼牌合并﹔ 2005年4月,雪佛龍-德士古和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合并﹔ 2005年6月,荷蘭皇家(Royal Dutch)和殼牌合并﹔ 2005年7月,中海油試圖收購优尼科(後失敗)﹔ 2006年6月,美國安達克石油公司(ANDARKO)提議与美國Kerr-McGee石油公司合并﹔…… 這說明了什麼? 想想看:如果石油用完了,還要石油公司有什麼用? 所謂的“併購”、“收購”其實就是商場上的“人相食”。每當一個行業開始收縮、衰落的時候,行業里的大公司就會乘机收購資產比自己弱小的競爭對手。最近的例子包括美國的航空業和汽車業。石油公司知道自己的產業已經時日無多了,所以才會瘋狂吞并競爭對手,以期成為“最後一個站著的人”。 正如彭博社2007年10月1日的一篇報道說的:“到2011年左右,包括荷皇殼牌、英國石油和飛利浦這樣的大公司都將無法增加一丁點的產量…到2014年,他們的產量將開始長期下滑,有50年經驗的石油分析家麥克斯韋說,他們將破產。” 這一切說明,最熟悉“石油頂峰”的人──石油公司,已經開始做准備了。 問:那我們就不能再發現些新的油田什麼的? 答:我們已經把地球翻了個遍。全球每年新發現的石油總量在1962年達到頂峰,從那以後就一直下降,到最近几年,几乎沒有什麼新的大油田被發現。石油公司的數据顯示,現在我們每找到一桶油,在過程中就要花掉6桶油。2004年10月,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石油公司的勘探得不償失”的報道提到:“去年,世界上最大的10家石油集團在油田勘探上一共花費了80億美元,但是結果新發現的石油儲量總值還不到40億美元。前年和大前年的結果也与此類似,雖然沒有這麼夸張。” 換句話說,新的油田已是如此的少,以至於花錢找它們成了虧本生意。這使得石油公司無法找到新的油田以接替正在不斷減產的老油田。2006年六月的一份石油業內部報告說得好:“我們將把精力集中在發展已有的油田上。”這其實是委婉的說:“已經沒有什麼新的大油田值得我們去勘探了。” 從歷史趨勢來看:在六十年代,世界平均每年大約消耗60億桶石油,同時新發現300∼600億桶石油。在當時,說“石油快用完了”确實是危言聳聽。但不幸的是,最近几年這個比例几乎到了過來:我們現在一年要用大概300億桶石油,而新發現的石油衹有40億桶。 而且,當石油頂峰一旦來臨(或者已經來臨),畸高的油價將對整個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就像第一次石油危机時那樣),使整個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經濟衰退時,石油公司也沒有錢進行大規模的勘探。更何況大國間為了爭剩下的石油可能會打仗,戰火也會使在某些地區的勘探和開采變為不可能。 從以上的趨勢看來,曾成功預言恩龍公司垮台的John C Herold Inc.公司最近証實“我們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大危机”,就不是危言聳聽了。 問:我聽說雪佛龍在墨西哥灣發現了一個大油田? 答:雪佛龍所發現的這個綽號“杰克2號”的油田,其總量据估計在30億到150億桶之間。哪怕我們做最樂觀的估計,照現在的消耗速度,150億桶石油衹夠全世界用4個月。更別說該“大油田”是深埋在离洋面9公里的海底,其開采難度和成本要比傳統油田大得多。 “杰克2號”從一個側面也顯示了石油公司是多麼心急:他們要到离陸地400公里遠,9公里深的海里找石油。如果世界上還有像以前一樣的傳統型油田,他們何必要跑那麼遠、費那麼大勁呢?這個例子体現了“石油頂峰”理論的精髓:當頂峰來臨時,石油不會一下子消失﹔石油還在那兒,衹是我們要花越來越多的金錢和代價來開采它,而且我們新找到的石油可能根本就不夠補償我們正在用掉的。 問:我聽說加拿大油砂里的石油儲量僅次於沙特阿拉伯? 答:這里面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加拿大的油砂里确實含有丰富的石油,其儲量甚至可能超過沙特阿拉伯﹔壞消息是:油砂里的石油非常難開采,即使開采出來了也要花費巨量的能源和金錢。傳統的油田,每花相當於一桶油的能量開采,大概可以得到30桶油左右(1比30)﹔但是對油砂來說,這個比例最多不超過1比1.5。也就是說,同樣是開采一桶油,從油砂里開采要比從普通油田里開采多花20倍的能量。這些能量從哪里來?還不是石油和天然气? 而且,目前最樂觀的估計是到2020年左右,油砂礦的產量可以達到每天400萬桶。這相對於我們的需求還是盃水車薪: 全世界目前每天消耗8400萬桶石油﹔ 据估計,由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2000萬桶﹔ 當石油產量過了頂峰,我們每年將失去大約100萬桶/天的產量。 問:美國政府知道這些嗎? 答:當然知道。 如前所述,美國副總統錢尼,當他還是哈利伯頓CEO的時候,曾發表過下面的演講: “据估計,未來數年內,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將平均每年增加2%,与此同時,保守估計石油產量將每年遞減3%。這表示我們到2010年,我們必須每天增產 5000萬桶石油,才能滿足需求。”要知道,現在油價高企,各產油國拼命增加生產,也衹能提供大約8400萬桶石油/天,到哪里去找所需要的5000萬桶/天?錢尼的演講默認了石油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 錢尼知道,唯一能讓西方石油公司存活下去的辦法,是出兵中東,把剩下的油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天,他的愿望已經實現了:戰後伊拉克的石油部長們正把伊拉克油田的大門向外國公司打開──這將使它成為第一個這麼做的中東國家。(順便說一下,伊拉克的石油儲量是世界第三) 早在1999年11月,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記者杰佛瑞。林恩(Geoffrey Lean)報道說,錢尼在給美國石油學會的一篇演講里就勾勒了這個藍圖: “油從哪里來?”錢尼問道。他的答案:中東將是那“最終的寶藏”。這個1年之後成為美國副總統、伊拉克戰爭最主要的推動者說:“石油是獨一無二的,它具有戰略性,我們不是在談肥皂沫或者休閒內衣……第一次海灣戰爭反映了這點。” 并不令人惊訝的是,小布希也有同樣想法。他在2001年5月說:“美國人民必須被響亮和清楚的告知:我們的能源正在耗盡。” 當油價長期停留在接近200美元/桶的時候,大規模的資源戰爭必將爆發:西方工業化國家將為奪取任何剩下的油而戰。 所以,當你為布希政權永無寧日的發動戰爭、增加軍備、削減福利開支而困惑的時候,答案就在這里: 對布希政權來說,世界确實將永無寧日。 2003年,BBC攝制了一個分為三集的紀錄片,叫“為石油而戰”(War for Oil),里面詳盡揭示了布希政府對石油頂峰問題的了解和其攻占伊拉克之間的聯系。根据紀錄片所說,私下里布希政權認為他們是 “為生存而戰”。如果完全從利己主義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對的。 再告訴你一個信息:布希在得克薩斯州克勞福德的私人農場被稱為“環保主義者的夢中之家”。該農場完全自己發電,自給自足,到處是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和節能科技。一個否決“京都議定書”的人自己家里卻是這個樣子,這應該告訴你些什麼。 問:其他西方政府在做准備麼? 答:是的。 根据2007年4月英國軍方一篇泄露出來的報告,英國政府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石油危机加全球變暖導致的“中產階級暴動”做准備: “植入腦中的電腦芯片,電磁武器,中產階級走上街頭革命,恐怖分子趁火打劫…這些是國防部眼中30年後的未來。” 問:最後一個問題:怎麼辦? 答:實話告訴你:沒有人知道答案。這是工業社會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机,更何況我們還有全球變暖要對付。 不過,希望還是有的。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pr 2002 您的住址: 深深的海底
文章: 32
|
100一桶.......
我們已經在開始評估明年這時候1桶140~150的可能性了~~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ug 2006
文章: 88
|
引用:
通常站出來喊要大家節制的那群人,常是最浪費能源的那群M型頂端的那群人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r 2003
文章: 56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n 2003 您的住址: Taiwan
文章: 262
|
油價暴漲導致經濟崩潰到底是真有其事還是有目的的炒作?
主張油價是炒作上來的,價格終究會下跌的人又是基於什麼理由及目的講的呢? 真的是搞不懂阿 ![]()
__________________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Feb 2006
文章: 3
|
世界第二口油井
台灣出磺坑 至今仍出產優質原油 台塑六輕已是中國最大柴油進口源 台灣中油有國光計劃 阿拉伯新石化廠據說將對六輕發生競爭作用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28
|
看跌的專家說會跌到40美元
看漲的卻說會上看200美元, 一來一往相差5倍 到底誰對呢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2
文章: 875
|
二戰時的納粹德國早就經歷過石油危機, 他們的解決方案是把煤炭轉變成水煤氣 (CO + H2) , 再把水煤氣加氫重組為合成油.
http://en.wikipedia.org/wiki/Syngas Fischer-Tropsch process. |
|
|
|
New Member
加入日期: Jan 2008
文章: 5
|
引用:
時間會證明一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