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金錢豹的故鄉
文章: 20
|
對The Dreamers 的詮釋 -- 獻給鬱卒的紅小兵們
生活在美國資本主義虌腳版的台灣,五年級的紅小兵這些年很憂鬱。
這個國家機器連個資產階級該有水準都達不到,更不用說更高的。 很多人說看不懂這部電影,五年級的紅小兵們可一點都不會意外。 夢幻中的年代與地點,再加上美麗性感的女主角,可以投射來弭補大學時代蒼白無性生活的 遺憾,這種種實不足為外人道起。 對於紅小兵來講,觀後感只有一句話 :怎能一個爽字了得。 好,停。爽過之後,就讓我們來進行意識型態的檢查。我們要用力地給它解剖下去,不要去 管那些以電影及相關產業維生的人怎麼說。 不管他們說這個運鏡,那個取景如何又如何。 對於這些,紅小兵們可只有一句話:啊!倫家不懂啦! 要記得啊,粗暴乃是我們的專長。 我們才不會笨到去捨長取短。 方法交代過了,我們就來言歸正傳: 電影到卓別林,基頓人的手上已經奠立其藝術的地位。 五零年代起,歐洲掀起新浪潮電影運動。 他們會告訴你有很多大師。 但重點來了,電影告訴你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高達。 年輕人在 "斷了氣"中定位自己,在"法外之徒"裡形成團體認同。 電影告訴我們就這樣,反體制的小組就這樣登場,紅旗冉冉升起。當然,"左"的事業在當時 紅似火的原因有很多, 但我們就隨和一點接受這個浪漫的說法,因為這是電影的重點。 在揮別了朝氣蓬勃的六零年代後, 在吸飽新浪潮了奶水後,電影在美國變成了好萊屋電影這種變種。 在電影中,這是由新浪潮電影產生的3合1個天真的年輕Matthew Isabelle Theo來表達。 電影發展到了體制邊緣後,電影工作者站到了這樣的懸崖上時。 Matthew & Isabelle是大膽的衝出去,Theo則是退縮回來。 話說到這邊,是導入我們戰無不勝攻無不部的二分法的時刻到了: 一邊: Matthew + Isabelle = 新浪潮電影的傳承範高達 = 真正的反體制革命者 另一邊 : Theo = 好萊屋電影典範是史蒂芬史柏 (也許) = 至多是人道主義者 所以兩邊最終是必然是無法調和的。導演在此宣告: Say Goodbye to 好萊屋電影工業, 他要回歸新浪潮典範。 結尾 : 在層層的鎮暴警察以及幾並排的鎮暴車,在這些武力鎮壓的國家機器後面, 紅小兵同志們, 你們看到了什麼? 在看著End Credit的字幕由上而下傾瀉而出時 導演說: 造反吧 ! 造那些字幕是由下而上電影的反! 造那些電影之中有掛名的有名人的反!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Andrew Blake 的攝影棚
文章: 9,201
|
這篇小品寫的真是入木三分,
是樓主的原作嗎!? ![]()
__________________
[YOUTUBE]8-EzAew1U98[/YOUTUBE] ![]()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納西色斯湖畔
文章: 6,987
|
我想, 倒不用以二分法來看這部電影.
Theo和Isabelle代表的是熱情, Matthew則代表的是理性, 或許就是貝托魯奇本人的一體兩面. 貝托魯奇拍這部片子是緬懷多於批判, 緬懷一個已然逝去的偉大年代......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台灣金錢豹的故鄉
文章: 20
|
![]() Strong & PromLin 大:
拜讀你們在論壇的文章已經很久也獲益不少, 看完這部片子後一直想寫一些東西,但遲遲未成。 這篇是因看到PromLin大説他要寫, 所以就一鼓作氣把它完成, 因為先寫先就post就先贏。^^ 引用:
其實我也想講: 很多人也不當紅小兵已經很久了。^^ 不過導演的事,我想, 就讓他以未來的作品來說明。 此文章於 2005-06-28 09:22 PM 被 Max Victor 編輯.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2
文章: 1,568
|
因為eva的關係
才接觸到這部電影 突然發現選角真的蠻重要的哈哈 我也是看了一遍之後看不懂 但是我很喜歡前半段的感覺 對了 最後衝出去的是姐弟兩人唷 :p matthew 則是隱沒在人群裡 得好好看一下當初法國學運的歷史 最後eva是要用瓦斯自殺對吧? 但是看到街上的衝突就忘了要自殺? 各位前輩的感想對我來說還是太深奧了哈哈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Andrew Blake 的攝影棚
文章: 9,201
|
引用:
電影前半部有提示 Theo 和 Isabelle 崇拜 毛澤東 ... 所以, 加入學運抗爭顯得 理所當然 !! ![]() PS, 這部 The Dreamers 電影 中譯名稱為 《巴黎初體驗》 [參考文章] 亮軒筆記 - 看「巴黎初體驗」 http://blog.yam.com/kkma/article/4993094
__________________
[YOUTUBE]8-EzAew1U98[/YOUTUBE] ![]()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2
文章: 1,568
|
感謝您的回應
我之前都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竟然有人崇拜毛先生 畢竟我們這邊對毛是有著從小就灌輸的敵意:p 兄妹倆玩的國王遊戲 除了做愛那一段我覺得很突兀(難道其實是弟弟想要上馬休嘛?) eva因為嫉妒所以才在她房間聽到弟弟房間有音樂跟女生的聲音 才歇斯底里嘛? 的確我看完之後對****的場景反而沒特別的印象 反倒是讓我陷入沈思 很有趣的片子 謝謝 離題一下 對了最近珍妮佛康納麗有新片了耶 超期待的 此文章於 2009-01-09 06:35 PM 被 cetranet 編輯.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納西色斯湖畔
文章: 6,987
|
毛澤東文化大革命時的「造反有理,革命無罪」口號確實是激發了1968年法國五月學運,
也影響到台灣早期一些搞學運的左派份子。 不瞭解這層關係的話,可能會很難看懂這部電影。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Andrew Blake 的攝影棚
文章: 9,201
|
引用:
eva 飾演的 Isabelle 會陷入 "歇斯底里", 好像不是忌妒, 我覺得是 蘊含 "亂倫" 的 孿生兄妹 之情 哩 ~ ![]()
__________________
[YOUTUBE]8-EzAew1U98[/YOUTUBE] ![]()
|
|
![]() |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2
文章: 1,568
|
引用:
阿是喔 我是有聽到弟弟房間有女生的笑聲還有音樂 小弟駑鈍可以請strong兄在解釋一下嘛? 我知道他們很親密但是沒有到真正亂倫的地步吧(因為馬休讓isabelle流血了) 難道是精神方面的亂倫? 導演覺得美國人比較理性跟比較感性的法國人相對照? 我也很喜歡導演引用其他電影的片段穿插其中 恩我印象中較深的只有野百合哈哈(那跟法國學運比起來應該不算) 看到他們聚在一起討論電影就會想起以前跟大學同學在光華一起討論電腦天南地北的情景 謝謝兩位的回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