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4 您的住址: 美國加州
文章: 19
|
我是哪國人?認同困擾引爆
更新日期:2007/02/04 04:09 記者: 周麗蘭、李坤建、夏念慈、周曉婷、李義、陳美文、張志清採訪, 美國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黑人小孩因為同儕歧視,回到家一直躲在浴室,等到家人發現時,他已把自己的身子擦破,鮮血染紅了整個浴缸,然後他哭著告訴家人,「我已洗了這麼久,為何皮膚還是黑的?」 當逐漸增多的新台灣之子走入校園、社會之後,會不會出現膚色歧視甚至族群排斥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在新台灣之子的作文或日記本上出現「我每天洗澡,為什麼他們還是嫌我髒」的字句?記者如果有用功的話其實前一陣子新聞上有(我是混血兒) 「趕快啊,上學快來不及了!」十二年前從泰國嫁到台灣的秋慧,每天早上作完生意後,又匆忙趕回家,騎著龍頭有點晃動的腳踏車,送女兒秋月到學校上課,三年來風雨無阻。 從女兒上小一開始,徐秋慧在南港輪胎賣完早餐後,匆匆忙忙趕回家,騎著那台破舊的腳踏車,也不知道從那裡找來的鐵架子放在後座,就把女兒放在上面,騎著載送到學校後門上課。 「女兒長大了,後座的鐵架子太小了,必須蹲坐著很不舒服,經常抱怨。」秋慧想換一輛新的腳踏車,每天盤算著要省多少錢才能買。 她身上的衣服一穿再穿,有點破舊、寒酸,女兒覺得很丟臉,覺得自卑。她不喜歡和媽媽走在一塊兒,上學頭總是低低的,碰到有人打招呼,頭擺得更低。 女兒:叫爸爸再買一個媽媽 另一個個案發生在北縣,一位越南籍媽媽向經常前往輔導的社工表示,她寧可讓孩子回越南,也不要讓她在台灣受到歧視。這位媽媽表示,她當初懷抱著美夢來到台灣,發現現實和理想出入太大,夫家全家人都把她當成是買來的長工,連她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都告訴她「如果不乖,叫爸爸再買一個媽媽」。這個外偶哭泣著說,她的婆婆明白告訴她,花錢買她是要她在家做長工,女兒在台灣變成了「長工的女兒」,在學校受到排擠;婆婆甚至要求先生與她離婚,以杜絕鄰里街坊的閒言閒語。 來自大陸福州的媽媽向社工表達無奈,她說:「女兒小學三年級才從大陸轉學來台讀書,她在課業學習還跟得上,兩岸文化隔閡卻造成女兒適應不良,有時放學就躲回房間哭,還拒絕吃晚飯。她哭著告訴家人,同學都笑她是大陸妹,受到同學歧視,女兒都怪罪母親,母女互動關係很緊張」。 生來皮膚黑 常被同學取笑 在台南,一位泰國媽媽也難過地說:「她的兒子皮膚比較黑,外觀看上去就像在台打工的泰勞,學校同學們都笑他是外籍女傭與老闆生的私生子,常常取笑他,使他的心情悶悶不樂,好像得了憂鬱症,功課怎麼好呢?」 斗六市林頭國小的黃于鈴每天都擔任學校升旗典禮的司儀,不說,沒人知道她的母親來自印尼。她也曾經為國籍認同的問題感到困惑,「我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印尼人?」于鈴小時候就這樣問爸爸,爸爸告訴她:「你在哪裡出生就是哪一國人!」「到底媽媽是從哪裡蹦出來的啊?為什麼會突然飛到台灣來?」 賽珍珠基金會社工督導張銀珍表示,新台灣之子的國籍認同問題確實存在,未來愈來愈多新台灣之子進入校園,教育單位如果不能及早因應,「現在不做,未來就是社會成本。」 打架被抓 警方說他外國人 張銀珍表示,基金會五十七年開始服務第一批新台灣之子(亞美混血),她印象很深刻一位黑皮膚一頭捲髮的孩子,從來也沒出過國,只會講國語、台語,但所有同學都叫他「阿兜仔」,在學校沒有一個朋友,同學罵他時,他也會不高興大聲的說「我是台灣人」。一直到他三、四十歲了,國籍認同問題仍然困擾著他,也影響他進入社會之後的就業。幾年前看到報紙,他加入了幫派,因打架滋事被抓,警方向媒體還是說他是「外國人」。 她再舉例,去年在東部發生的一所國中的印尼太太,她的小孩被同學欺負,另一位印尼太太就為她出氣,結果形成校園印尼幫、泰國幫的新聞。她說,如果教育主管機關不能設法提升這一群孩子的文化認同,任由他們在校園內遭到其他同學的奚落嘲弄;一方面幫派則會趁勢向他們招手,在同學推力、幫派拉力交互作用下,這些處於社會邊緣的孩子,很容易就加入幫派,成了社會問題。 台南大學教育系教授呂美枝教授表示,台灣社會尚未成熟到接納外籍配偶已經是我們社會的組成份子,連帶對新台灣之子產生負面影響。 她舉了個例子,某天一位阿媽帶孫子到阿里山旅遊,孫子與年紀相仿的原住民玩了起來,卻遭阿媽怒斥,不要和「番仔」玩,阿媽與原住民爸爸發生了口角,又說,「你看,番仔就是番仔」。 昔日國人慣稱的「番仔」,現已全部改稱「原住民」,而被汙名化被標籤化的外籍新娘,何時才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可以在文化的天平上,健康地教育新台灣之子,也成為台灣社會包容多元文化的嚴峻考驗。 每學期身家調查 衝擊童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何青蓉認為,現行新台灣之子教育輔導作法有可議之處,例如每學期都在進行新台灣之子的身家調查,原本快樂無邪的新台灣之子長年處在這種環境下,心理受到很大衝擊。 她呼籲政府,在擬定相關政策時,不妨為外配修訂溫暖適合的移民法規,不要再將外配及新台灣之子標籤化特殊化,畢竟他們都是台灣社會的一分子。 雲林古坑鄉華南國小校長、教育部中央課程委員陳清圳則認為,外配來台衍生的諸多問題,政府有必要成立專責機構,專責處理外配的核准、輔導、教育問題,尤其「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要特別注重,否則廿年後,難保不發生類似「芋頭、番薯」之類的族群衝突問題。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移民發展處總幹事邱光明牧師表示,從國會殿堂的民意代表到市井小民,大家到底是怎麼看待這一群新移民的?當政府以南進政策取代西進,並積極開放東南亞配偶的同時,是否也做好了接受多元文化衝擊的準備?當新台灣之子的人數隨著跨國婚姻每年呈倍數增加之際,這群新台灣之子的適應問題、就學問題甚至社會接受度的問題,除了社會包容度之外,政府的相關配套是不是都準備好了? ========================================================= 這裡節錄了3則yahoo 的新聞 雖然說現在不是娶外籍新娘的都是老兵,或是比較弱勢的族群 也不是所有外籍新娘都是外勞菲傭印尼傭之類的 但是 還是有很多新台灣之子的父母是每天忙著賺錢,養家,小孩只好像是上面新聞提到的一樣 由不黯國語,甚或是不識字的媽媽或是祖父母來帶 在我的想法裡 如果我沒有能力,我是絕對不會去生個小孩來養, 自己都養不活了,為什麼還要去娶老婆,去生小孩呢 可是有些人好像還是沒有辦法走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維 硬是要搞個小孩出來,也不管這個小孩的未來會是怎樣 現在越來越多的新台灣之子 新聞說民國一百年 新台灣之子就會佔到25%的學生 民國100年聽起來好像很遙遠 但是其實就是4年後的事情,4年一眨眼就過去了 到時候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呢? 雖然不是說每個新台灣之子都是課業落後,沒有辦法跟上進度 但是很明顯的從新聞上看來,有很多人是有這樣的問題 這幾年跟下幾年已經是baby boomer的退休潮 現在的6,7年級生將會成為社會的主力fill in baby boomer的空缺 等5,6年級生成為主管,要退休的時候 就是這些新台灣之子從學校畢業的時候(or出社會的時候) 到時候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呢? 台灣還會是屬一屬二的電子王國嗎? 到時候我們還會有多少值得驕傲的made in taiwan 產品呢?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4 您的住址: 美國加州
文章: 19
|
養育新台灣之子 媽媽甘苦誰知
更新日期:2007/02/04 04:09 記者: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破曉七點,澎湖的將軍島上,小朋友們頂著鹹鹹的海風,嬉鬧著上學去。六十多年來,這個迷你小校的學生們如漲退潮般,周而復始上學、放學。 規律的波動中,一個醞釀十年的大浪,正悄悄襲來。 全校卅五名學生的將軍國小,如果家長媽媽全部到齊,可能會有人錯覺置身民族大熔爐紐約,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各色人種全到齊。 帶有濃濃鄉音的外國媽媽們,在這所學校的寶貝有十六個,佔了全校學生數近半,三年級全班七人,就有六個是「新台灣之子」,堪稱全台最「國際化」的小學。 將軍國小只是個風向球。「少子化」趨勢下,全台國小新生人數驟降,離島的澎湖不降反升,去年較前年多了近六百名學生,該縣教育局不諱言,是外籍媽媽們「增產報國」的結果。 但這樣的「國際化」卻蘊藏著隱憂,孩子們的語言學習障礙,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不僅學習速度緩慢,數理也較難聽懂,澎湖的基礎教育面臨大幅修正。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本島雲林縣的「某國小」,全校卅九名學生中,十四個來自外配家庭,從校方的不願具名,不難嗅到新台灣之子上學去,揹負的除了沉甸甸的書包,還有家庭包袱。 來台的外籍配偶,與台灣環境搏鬥的意志,如實反射在孩子的成長,尤其是課業成績,母子的命運如同連體嬰,緊緊相繫。 陪兒女作功課 竟是這麼快樂 十二年前從泰國嫁到新竹的秋慧,家鄉人以她入主豪門羨慕不已,雖然只當了清潔工的老婆,家庭收入也不豐,她珍惜而知足,盡心照顧公婆,生下一雙健康的兒女,然而,教養的艱辛,才正要開始。 五年前,兒子上小學,只會說泰文的她,聯絡簿看不懂,指導功課更不用說,老師交代的事她不了解,兒子在校屢受責罵,回家不寫功課,秋慧無能為力,只能看著兒子如斷線的風箏飄走。 秋慧的女兒「秋月」三年前也上小學,加量的母愛沒有改變困境�**陔陔寣C 早已習慣聯絡簿沒簽名,「秋月」在課堂上靜靜聽著,很少主動發言,老師黃淑媛在「外籍配偶子女學習狀況」寫著:「下課後忙著訂正作業,較少與其他人互動…」;至於「國語程度哪一項最弱?」拼音、造句、認字、錯別字欄上,黃老師全勾了。 最近,苦情媽媽秋慧終於開竅,接受山崎國小輔導組長彭歲雲的建議,參加學校開設的中文學習班及親子共讀班,現在偶爾能和兒子、女兒一起作功課。 「陪伴孩子作功課,竟然這麼有成就感,這麼快樂!」老師告訴徐秋慧,兒子女兒的課業好像有一點進步,她開心地不得了。 看重教育 超越正港台灣之子 家住高雄旗津的鄭麗娜,為了幫孩子存「補習費」,每天騎著機車到旗津加工區上班。麗娜,十多年前到台灣當外勞,結識了老公,有專科肄業程度的她,對孩子關照不亞於正港的台灣媽媽。 「一綱多本、國中基測、大學指考…」鄭麗娜對於台灣的教育「術語」琅琅上口,看到鄰居孩子學才藝,她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小三的兒子現在也開始學珠算和繪畫,國語滿分、成績名列前茅,看不出是新台灣之子。 高雄市旗津國小六年級的許慧玲、雲縣林頭國小六年級的黃于鈴,互不認識的兩個「混血兒」,除了同齡、同性、母親都來自印尼,出色的生命基調竟也幾乎雷同。 許慧玲有著清秀的臉龐、高挺的鼻子、爽朗而甜美的笑容,不僅當選該校的自治市長(也是高雄市第一個新台灣之子的自治市長),還是樂隊指揮、孝悌楷模,她的夢想是考上高雄女中。 黃于鈴的膚色白晰,個性溫文儒雅,樂觀而大方,入閣擔任自治市長的「教育局長」,一口清晰的咬字與清亮的嗓音,又讓她榮膺「司儀」,她說長大後想當老師。 「混血的雙玲(鈴)」如何能這麼出色?甚至超越正港的台灣之子?共同點是,兩人的雙親中,都至少有一人肩負起教育重擔,還有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兩人都很「拚」。 許慧玲的印尼媽媽有著高中學歷,數學、英語都不錯,國語則拜託隔壁的阿姨教。黃于鈴有個愛看書的老爸,每天親自指導功課,還不時買書為女兒們「進補」。 咬牙賺錢 再苦也要栽培孩子 不識字、經濟不佳的外配,是否失掉栽培孩子的利基?也不盡然,生計壓力沉重的她們,雖然未被幸運之神眷顧,但老天爺給了她們過人的勇氣與毅力,咬牙撐過! 「翠芳」十七歲就漂洋過海來台,十一年了還不太會說國語,也因為歷盡滄桑,練就一口流利的台語,才讓她在斗六鄉下菜賣得嚇嚇叫。 芳齡廿八的翠芳,言談就如日本「阿信」與台灣「罔腰」的綜合體,「再苦咬牙賺錢也要栽培孩子,不要他們像我一樣是個『青暝牛』,一世人艱苦!」翠芳雖然不識字,賺了錢把孩子往安親班送,讓專業的老師教。 單親,是新台灣之子生命中,另一個不可承受之重。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把單親孩子的心聲刻畫得入木三分。越來越多的新台灣之子,因遭逢天倫之苦,原本脆弱的境遇,更加脆弱。 「將來我要當牙醫,要養媽媽,要把阿嬤的牙齒拔光光…」八歲的偉偉童言童語,讓媽媽李雲霜眼裡閃著淚光,偉偉知道爸爸過世後,媽媽與阿嬤很辛苦,尤其是右腳行動不便的媽。 為了孩子們有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李雲霜從襁褓開始,就算再吃力,也以中文溝通,絕口不說印尼話。姊弟倆沒讓媽失望,國語沒有印尼腔,考試常常一百分。 爸爸不在了 脆弱境遇更脆弱 幸福進行式才展開,癌細胞卻打碎一家人的夢。因擔任工程班班長,李雲霜的老公長年菸、酒、檳榔不離口,罹患口腔癌,一年多前撒手人寰。 愛情夢碎,頓失經濟支柱,一個單親媽媽要撐起一個家談何容易?雖然有印尼高中的學歷,但在台灣,李雲霜只是一個自顧不暇的外國人。 老公在病榻中,李雲霜一面到大賣場當清潔工,一面念小學補校,半工半讀迄今,雖然沒錢送孩子上安親班,但她懂得利用公益團體的資源,上教會課輔、學英文、學電腦,周末唱歌跳舞的團體活動,也全是免費的。 母兼父職的李雲霜,睡前不忘對孩子叨叨絮語:「爸爸不在了,所以更要好好念書,一定要爭氣…」 高中註了冊卻兩天打魚三天曬網的「小辛」,就沒那麼幸運了。泰籍媽媽的愛對他而言,遙若摘不到的星,尋覓不著親情的歸依,從小把旗津沙灘、網咖、街頭當成親情缺口的避風港。 中洲國小輔導主任蕭朱亮一路伴著小辛成長,翻開小辛國小時一張張的繪圖,主題環繞著家庭破碎-小孩伸出雙手渴望媽媽的擁抱,遠方的媽媽卻搖搖手;爸爸躺在病床上,媽媽站得老遠地看著。 不知媽媽杳然何處,雲林的「小欣」經常衝著女老師陳惠珍叫「媽媽」再羞赧跑開,小小的擁抱對「小欣」而言,是奢侈的溫暖。與小欣同病相憐的,還有三個一年級小朋友。 隔代教養 阿公阿嬤不識字 老師家訪發現,父母分手留下的新台灣之子,幾乎都是隔代教養,阿公阿嬤不識字,爸爸沒時間,吃飽晚飯就跟著熄燈睡覺,成績遙遙落後。 清晨七點,斗六鄉下的菜攤,黃翠芳已汗流浹背,清點好一把把新鮮的菜準備叫賣;高雄旗津魏麗娜則打理好孩子,戴上安全帽,跨上摩托車朝旗津加工區騎去。 同一時間,小六的許慧玲以印尼話「塞拉馬加拉」向媽媽道再見,牽著二年級的弟弟上學去;林頭國小校園裡「升旗典禮開始,全體肅立…」黃于鈴以精神的嗓音,宣布新的一天又開始… 歡迎「新」台灣之子加入這個芋頭蕃薯的大熔爐,也願她(他)們的美夢都成真。 (記者李坤建、李義、黃天如、陳美文、陳可文、楊秋蘋、許素惠、周麗蘭、周曉婷採訪/周麗蘭整理) ========================================================= 民國一百年 新台灣之子 4個學生就有1位 更新日期:2007/02/04 04:09 記者: 陳美文 這幾年,台灣適婚男性透過仲介迎娶大陸、印尼、泰國、越南等國籍女性,這些外籍新娘所生的子女人數狂升,成為台灣近幾年備受關注的新興人口,一般通稱為「新台灣之子」。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國民中小學新台灣之子小人數已經突破八萬人,而且人數每年以廿%的速度在成長。預估九十八學年度,全國國中、小新台灣之子將突破十五萬人,教育部預估到一百年,每四個學生中就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 值得玩味的是,九十二學年至九十五年,全台國中、小學生人數減少了十二萬人;但同時間新台灣之子人數,卻從三○○四○人成長到八萬多人,足足成長了一.八倍。 以國籍分,目前就讀國中小學的外籍配偶子女,以中國大陸籍約佔三五.九%居冠,其次為印尼籍與越南籍。 就縣市而言,則以台北縣佔六成最多;其次為北市、桃園縣。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6
文章: 62
|
問題多多,政府卻像遠古的恐龍,末稍神經遲鈍。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6
文章: 25
|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外籍新娘的家庭,普遍的經濟狀況不容許過多的繁殖,但卻常常呈現相反的事實.
台灣成為菲律賓2nd不遠矣~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Dec 2006
文章: 39
|
會轉型成為印度
上流階層,是台灣種 下流階層,是混合種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Nov 2003
文章: 323
|
難得你在美國還能關心台灣的事物,我只有一句天佑台灣
__________________
我犯這些事,是因為社會風氣不好。查到了我,算我運氣不好 背叛是人們的本份,陰謀是生存的保證,淫褻是女人的天職,尊嚴是沒用的垃圾,信仰是可以出賣的工具。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Jan 2001 您的住址: Tainan Taiwan
文章: 3,701
|
中時報紙有整版面上述的報導 , 忘記是昨天還前天的 ...
__________________
字卡美, 號鳥, 請多指教 ![]() 音響也可省省玩 , 一萬塊買七零年代 Rotel Marantz Luxman 三美聲 我的 Canon 中三元 , Bronica Mamyia Pentax 中片福鏡頭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03
文章: 212
|
一些醫生和科技新貴都找一些金髮碧眼的烏克蘭、俄羅斯或是東歐的美女,一方面說是優生學,另一方面孩子一出生就有老師教英文了。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r 2005
文章: 65
|
一切都是想法的問題
你無法改變一些人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的觀念 小孩的未來是要靠他們自己去奮鬥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6 您的住址: 嘉義市全家便利商店
文章: 54
|
你只能告訴你自己的小孩
不要成為那個欺負別人的小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