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mateu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5
文章: 38
|
顫慄Haute tension 大呼過癮的暢快
Haute tension
導演:Alexandre Aja 編劇:Alexandre Aja Grégory Levasseur 這已經是2003年的片子了。 除了「好看」之外,我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詞。 很久沒有被如此精采的殺人魔電影所震懾。 本片是少數我所看過跳脫「公式」的作品。 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的好片子,作為寒假我十幾部影片的「閉幕片」,本片真是當之無愧。 本片總共有三個地方值得稱讚: 1.不若一般的殺人魔電影,是兇手配上複數的受害者;本片則是女主角與兇手一對一的決戰。 2.劇情節奏的掌控、鋪陳、以及本片行進的步調。 3.意想不到的結局。 這三個優點是環環相扣的,以下一一解釋。 首先,我們所熟知的殺人魔電影、如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 》、驚聲尖叫《Scream 》 等等你所熟知的殺人魔類型電影。 皆有一個共通點:兇手一定是殺死大多數角色以後才被了結。 無論兇手是死是活,總之,不殺死足夠的角色,殺人魔就絕不會倒地。 所以有了:「kill kill kill 、Die Die Die!」這樣的配樂。 的確,殺人魔電影一定要殺殺殺殺、死死死死,不這樣演誰愛看? 只是本片的重點在於:殺人魔一登場後,就殺光了所有配角。只留下一個女主角,另一個則是從 頭到尾都被鐵鍊死死的綁住。 換言之,本片的極大篇幅都是放在主角與兇手一對一的躲藏與廝鬥。 也就是說,本片把原本最後五分鐘:「殺人魔殺光了其他角色後,主角勢必要跟他決一死戰的情況」 延長到了三十分鐘以後,甚至把其他殺人魔電影中最最刺激的「精華」變成了「主軸」。 這最最刺激的精華,建立在於觀眾的主觀想法:「主角不會死」。 所以最後劇情的****,當然建立在主角跟凶手的互動過程之間。 如:追逐、互相扭打、砍殺,等等等。 由於觀眾都知道已經沒有其他角色可以死了,這必然是背水一戰,當然會特別刺激。 而本片就是利用了這一點,一反常態,殺人魔從頭到尾只有跟女主角「直接互動」。 殺掉配角只是為了剷除障礙、作為戲劇效果的鋪陳。 配角的死法,不再只是賣弄視覺效果,給予觀眾刺激,而是順便埋下了劇情的引爆點。 製造女主角孤立無援,必須從頭到尾與殺人魔一對一的死戰。 本片的步調是先從緩慢爬上高點、再一口氣直落下來! 就如同雲霄飛車的爬升一樣,有腦筋的人都知道現在慢慢的走,等一下過一個坡就會開始狂飆了。 本片也一樣,即使你知道如此,但是還是忍不住被劇情所震懾。 同時,在劇情爬升的過程中,順便埋下了伏筆,但是因為直墜式的劇情過為緊湊,即使伏筆非常明顯 你依舊無法猜中劇情。 跟一般結局逆轉的劇情手法不同,通常會使用數個步驟緩慢的橋段來分散,轉移、誤導觀眾的注意力 直到劇情的驚爆點出現才讓觀眾恍然大悟,但是高潮就到此為止。 本片略過這些鋪陳,在雲霄飛車飛到最高點的時候,停止,引爆劇情,但是劇情的****才正要開始。 無論是劇本或者是剪接方面,幾乎都無懈可擊,雖然結構簡單,但是是一流劇情片手法。 另外,本片也一脫許多恐怖片手法:受害者一定是被動的。 本片的主角跟凶手之間的互動反而相反,而是有時候是必須由女主角主動,兇手反而是被動的。 如,必須藏匿起來的時候,鏡頭一直在主角身上,而不是在凶手身上。 有的時候,還讓主角主動去確認尋找兇手的行跡。 甚至,最過分的一點,我從沒看過主角還要自行去跟蹤殺人魔的。 一般的殺人魔電影,是用兇手對被害者的壓迫來製造緊張氣氛。 或者是讓殺人魔突然現身殺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製造驚嚇。 所以主要的鏡頭都集中在殺人魔身上。 而本片則是:利用主角本身的感受到的壓迫感來製造氣氛。 不同的地方是大部分鏡頭都是在女主角身上,所以是由她主動來開啟劇情。 這種手法非常新穎,而且跟結局是互相映襯的。 引爆了劇情刺激點以後,本片劇情另一個****才開始,角色之間關係的對調是本片極為有趣的地方。 直到結局,本片才使用了傳統恐怖片中突如其來的驚嚇作為收尾。 血腥特效,並不是本片的重點。 本片心理上的刺激絕對大於視覺上。 本片是導演Alexandre Aja執導的第二部長片,我們絕對可以期待他已經翻拍完畢,今年將要上映的 Wes Craven舊作《The Hills Have Eyes》。 而Alexandre也是Eli Roth一樣,我所期待、有才華、有創造性的新銳導演。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