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Jul 2003 您的住址: Taipei
文章: 80
|
2005.07.21 中國時報
影視內容空洞化? 李天鐸 記得幾年前出席在香港舉辦的 MIP ASIA,會後與一些國際媒體集團的代表茶敘,我對一位華納的總監說:「你們老美也太遜了,你們發明了電視機,結果日本SONY大賣電視機賺其錢!」這位總監冷冷的回我:「一個家庭三年能買幾部電視機?SONY賣一部電視機後,我們天天賣節目。」這簡單的對話即勾勒了一個「硬」道理:影視做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環,其運作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內容」。 行政院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被產官學界恭奉為新世紀最具前瞻性的方案。我們不妨來看看該方案喧騰近四年後,影視這兩個區塊的表現。 先談電影。自九○年代一連串的中美貿易談判,台灣逐步放寬影視內容與產業結構上的管制後,電影映演市場便被以好萊塢為宗的外片所攻佔,國產影片幾年來的票房平均不足百分之二。這個現實並沒有因為什麼國家計畫的宣示而有巨大的起伏。一部影片拿了政府各項的輔助金完成後,到國際影展露露像,不管有沒得獎,回國後在戲院匆匆上映個幾天便急速下檔,已為常態。諷刺的是,每年政府投注的輔導金額居然要比年度國片的總票房還高出許多。 再看電視。台灣結合無線/有線電視與衛星而成的多頻道系統,約有五百萬收視戶,在國際上是屬於中小型規模的市場,它應該是電影戲院淪陷後,台灣唯一能孕育影視產業走向多元化製作與發行,並延伸經略(像香港與韓國)於亞太地區的「平台」。但是不可理喻的,它卻湧入了近百個頻道,每天進行割喉式的耗鬥。 從營運現實來看,這些頻道都是「吃節目的角子老虎」,每年吞吐的節目量(小時計)豈止萬餘,若以自製來達成這個需求,其人力物力所耗的成本會是天文數字,非現今中小型規模的平台所能負荷,於是它們便走向以較低成本「買內容/播內容/賺取差額微利」,取代較高支出的「行銷內容/製作內容/累積經濟資本」的經營策略。 放眼今天為數眾多的頻道,節目由好萊塢的鉅片、影集、流行快報,到鄰近日本的卡通、偶像劇、趣味綜藝、韓劇、港劇、大陸歷史劇等,應有盡有,而且與國內自製的偶像劇與鄉土劇比較,要來得細緻且視野寬廣。它們都是各家爭相喊價,買來播映又播映,做為每天競逐差距細微收視率的依靠。 試想,一個電影年產量平均二十部左右的國家,居然有著十個全天候播出的電影頻道�***源由何而來?當然是花重金搶購而來!往往一部西片的有限播映權被哄抬到四、五百萬元,上千萬元的(相當於一部國片製作成本)亦時有所聞。再看每晚黃金時段居然分別播映著不同的四齣韓劇、兩齣日劇、三齣大陸劇,若每齣四十集、每集以一萬美金計,試問我們支付了多少? 相對於外購,這些頻道的自製節目則多以即時性、製作定型化的類目為主,像每晚重複又重複,填充在各個時段的「對立」開講,宣洩性的「口水」扣應,八卦化的「搶鮮」快報等,還有八個運用千萬SNG、百萬主播打造的新聞頻道。這些節目數量龐大,耗費資金甚巨,其經濟壽命卻隨議題的起落而短促,不具跨區域與經年的積累性。 在這種情況下�***庫存量豐實,資本雄厚的跨國傳播集團便乘勢而入。他們或以授權代理,或以直接成立分公司的多樣形式,在台灣與本土業者做所謂的「市場自由競爭」。如今,它們所屬的「名牌頻道」(電影、生活旅遊、探索報導、兒童卡通、流行音樂等),在台灣無一缺席,並且分食了相當分量的市場大餅。 非常明確的,台灣辛苦掙脫威權體制而打造出來的自由化、法制化的映演環境與媒體平台,結果是美日韓港,甚至大陸,天天都來賣節目。對它們而言,台灣是既成的庫藏產品進行再生產的場域。其道理是,因為好萊塢的電影在台灣多放映了一場,它們的投資收益便多添了一筆;因為韓劇在台灣多播了一集,「韓流」風潮的光芒便多增了一分。台灣成就了人家的文化創意產業,至於自己的則流於口頭式的****,產官學界喊得爽就行了。 (作者為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