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Sep 2006
文章: 122
|
沉默不是金:揭開排隊時的「旁觀者效應」如何縱容插隊
![]() 還記得就讀大甲高工的時候,我常常光顧街上的三商巧福。 有一次,我正排隊準備點餐,輪到我的時候,站我後方一位老太太卻突然插話,直接報上她想點的東西。 更讓人驚訝的是,店員居然絲毫沒有察覺異樣,直接跳過我,幫那位老太太完成了點餐。 另一件事也發生在大甲。當時有一款甜點叫「吊鐘燒」正在促銷降價,吸引了大批人潮,我也加入排隊的行列。 然而,就在大家安靜有序地等待時,一位帶著小孩的中年婦人竟然走到隊伍最前方,請正在排隊的某位顧客幫忙代買。 我清楚地感覺到現場一些人,包括我在內,對她的行為感到不滿,但卻沒有人站出來制止,最後她竟然如願以償,帶著食品揚長而去。 時至今日,類似的情況仍偶爾可見。有些人完全無視排隊秩序,直接走到收銀台前。 不過,根據我這三十多年的觀察,這類插隊者九成都以老人為主,中年婦女占了一小部分,而年輕人則幾乎未曾看過。 讀到這裡,也許有些認為應該尊敬老人的人會說:「老人可能只是無心之過,搞不清楚狀況才插隊的,年輕人應該多體諒。」 但經過我的多次觀察顯示,那些插隊的老人其實意識非常清楚,甚至動作俐落,與所謂「無心之過」的情況相去甚遠。 我個人主觀認為,這些老人插隊根本是抱著僥倖心理。他們心裡清楚,若店員忙碌到無暇注意,就能成功占便宜,甚至會覺得「賺到了!」 學生時期的我,面對這種插隊情況,總是選擇沉默。 但如今,我不再忍氣吞聲。每當看到有老人家試圖插隊,而店員未察覺時,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說:「不好意思,是我們先的!」此時,店員通常都會禮貌請插隊者回到隊尾排隊。 接下來的內容,我會嘗試分別以老人、店員&年輕人為主觀視角,具體分析一下,老人為什麼似乎有容易插隊與其他出格的行為、店員冷漠反映,以及為什麼遇見插隊行為時,大家總是選擇沉默的系統性原因。 首先,部分老人(尤其戰後嬰兒潮世代)在物資匱乏、排隊搶購的社會經驗中長大,「先搶先贏」的價值觀可能深植於心。但這種心態在現在物資充足的時代會顯得十分突兀。 也有另外的可能是,他們成長於社會規範更具彈性、人情味更高的年代,所以缺乏「排隊為普世規則」的認知或習慣。 而部分長者也許潛意識覺得「我年紀大,理應被體諒」。這不是單純的僥倖心理,而是一種「我本來就有權享受優待」的想法。 故事中三商巧福店員的部分,可能她是真的沒有察覺到老太太的行為涉及插隊。 也有可能是店員在培訓時被要求「保持中立」或「不可干涉顧客間糾紛」以避免法律責任。 至於似乎較少見年輕人插隊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年輕人插隊面臨的道德壓力、社群媒體撻伐風險遠高於老年人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像這樣類似插隊的情形出現時,大家總是選擇沉默,不敢阻止插隊的人呢? 在此,先撇開插隊的人看起來像窮凶惡極的流氓這種極少見的情況,我認為真正的原因可以用社會心理學上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來解釋。 旁觀者效應指的是,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個體對需要幫助或需要干預的情境施以援手的可能性會降低。人數越多,效果就越顯著。 在我觀察到的插隊情境中,雖然沒有人身危險,但插隊行為打破了社會規範,構成了需要「干預」的情境。 當只有我一個人在場時,所有干預的責任都落在我身上(責任100%);但當有10個甚至更多排隊的人在場時,我會感覺到干預的責任被許多人給「平均分配」了。 大家的內心可能會想:「這麼多人在排隊,總會有人站出來吧?不應該只由我來承擔這個與人起衝突的壓力。」 最後的結果,是每個旁觀者都將「站出來糾正錯誤」的心理負擔與行動責任,推給了排隊群體中的其他人,導致沒有人感到自己有足夠強烈的個人責任去採取行動。 所謂的規則,在無人制止時,不過是插隊者腳下被揚長而去的塵土。 那句「不好意思,是我們先的!」,是打破旁觀者效應沉默高牆的第一塊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