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文章: 239
|
[2021-07-02]湯景華縱火殺害6人案件最高院自為判決死刑變無期徒刑
搜尋不到站上有發過這案件,所以開文
最高法院罕見的自為判決(請鼓掌),正式確立未必故意刑度低於直接故意的法律 ,間接故意害死六人也是間接故意。 台灣版永山基準最新案例。 善意提醒,請理性發言,不然後果自負。 最高法院審理湯景華殺人案件新聞稿 壹、本院判決摘要: 上訴人湯景華因殺人案件,經本院於民國107年10月4日,以107年度台上字第2328號判決,將原審判決撤銷發回。 貳、原判決事實(案情)摘要: 上訴人與友人因用餐,與江○樺、翁○智發生糾紛,又因倒地受傷求償無門,思利用縱火報復,乃購買汽油供浸潤報紙之用,而於105 年3 月23日上午2 時54分許,基於放火燒燬騎樓機車之直接故意,與燒燬他人所有物品、現供人使用住宅及殺人等間接故意,攜帶汽油浸潤後報紙,前往新北市三重區六張街12號翁○智住處騎樓,將之置於停放該處之車牌號碼951--QJX、MEL-593號機車座墊、腳踏板等處後,於3時10分許,持打火機點燃後離去。因而燒燬停放騎樓機車5部,並延燒附近機車、現供人使用住宅未遂,及造成翁○緣、阮○珍、翁○霖、林○娟、翁○惠與未滿18歲少年翁○婷共6 人死亡,林○祥則及時逃離而幸免於難。 參、二審判決情形: 原判決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論上訴人以殺人罪,累犯,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 肆、本院判決情形: 一、原判決事實欄記載上訴人明知放火燒燬現供使用之住宅會發生死亡結果,此應屬直接故意而殺人。乃事實欄其他部分及理由卻又說明其係基於間接故意而殺人,顯有矛盾。 二、原判決謂上訴人對住宅內有兒童或少年,無認識可能性,而認定燒死少年翁○婷(名字年籍詳卷),無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 條第1 項前段規定之適用。然供住家使用之住宅,成員無分年齡。則放火燒燬住宅發生死亡之結果,即可能包含未滿18歲之少年。原判決既認定上訴人預見上開放火行為,會發生居住之人死亡之結果。則何以不能預見會有未滿18歲少年死亡,顯違經驗法則。 三、原判決事實欄未認定上訴人欲殺害翁○智而未生死亡結果。乃理由欄竟論其對翁○智犯殺人未遂罪,理由顯失依據。 四、原判決既認定本件死亡之被害人共計6人,另外被害人林○祥、翁○智2人未生死亡之結果,乃竟未論述上訴人一行為觸犯6個殺人既遂、2個殺人未遂罪名,亦有未洽。 五、依卷內上訴人病歷記載,其患有精神官能症。原審未委請醫學專家鑑定其行為時,有無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或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情形,是否有刑法第19 條 第1項、第2項規定之適用?遽行判決,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未予調查之違法。 中 華 民 國 107 年 10 月 4 日 最高法院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官陳世淙 法官黃瑞華 法官陳朱貴 法官楊智勝 法官洪于智 此文章於 2021-07-02 11:36 PM 被 aerocat 編輯.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Nov 2015
文章: 1,193
|
公共危險罪是行為危險
房舍不就是為了給人遮風避雨 提供安全的庇護? 人都燒死了 顯見房舍已經失去庇護的主要功能 還不算燒燬? 是有幾個人肉身耐熱程度可以比得過鋼筋水泥的? 放火罪又何必區分有人無人? 最高院拘泥在法條文字 沒有考量立法目的 認為本案“未遂”是有點扯 雖然實務一貫見解是這樣 本案似乎採獨立燃燒說較為合理 反觀認為直接故意跟間接故意有高下之分 這種創見倒是非常大膽而新穎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4
文章: 67
|
只是要燒機車的話,根本用不到汽油好嗎。
__________________
商無德 , 政無能 , 法無衡 , 民無腦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un 2009 您的住址: 厝漢當然是龜在厝裡
文章: 223
|
下次想不開 要燒 就去燒法官吧~~~~~~~~ 不要燒老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個你努力,都不一定會成功的世界~~~~~~~~~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Sep 2010 您的住址: 山與海之間...
文章: 58
|
引用:
其實您也可以的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文章: 239
|
貼錯新聞稿了
第一篇是上次發回更審的新聞稿 最高法院審理110年度台上字第3266號湯景華殺人案件新聞稿 壹、本院判決摘要 被告湯景華因殺人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重更二字第3號判決(下稱原判決)後,由原審辯護人代為提起第三審上訴,並經原審法院依職權逕送本院審判。本院於民國110年7月2日以110年度台上字第3266號判決撤銷原判決,自為改判:湯景華犯殺人罪,累犯,處無期徒刑,禠奪公權終身。全案確定。 貳、第二審判決情形 第一審判決撤銷。 湯景華犯殺人罪,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 參、第二審認定事實(案情)摘要 湯景華與友人用餐時,與江○樺、翁○智發生糾紛,又因倒地受傷,陸續對江○樺、翁○智提起訴訟均不獲採信,求償無門,乃計畫到翁○智居住的4層樓住宅(下稱本案住宅)前放火燒機車洩忿,遂先購買汽油供浸潤報紙,作為助燃溶劑的用途。湯景華預見用火點燃停放騎樓的機車,極易造成火勢延燒到本案住宅及附近車輛,而且凌晨3 時左右,是一般人熟睡時刻,本案住宅樓上住戶會逃生不及,而發生死亡的結果,也不違背其本意,而於105 年3 月23日凌晨3 時10分左右,基於放火燒燬騎樓機車的直接故意(或稱確定故意),與燒燬其他的他人所有物品、住宅及殺人的間接故意(或稱不確定故意),用打火機將自己放置在本案住宅前騎樓的機車腳踏板上,已澆淋汽油的一疊報紙點燃後離去。火勢迅速燒燬停放騎樓的機車5輛,並蔓延竄升從本案住宅2樓外部往室內延燒,造成翁○智的家人翁○緣等6人死亡,祇有2樓住戶林○祥及時逃生,翁○智則在營服役不在家中,均幸免於難。本案住宅的火勢因被撲滅,未生燒燬的結果而未遂。 肆、本院判決理由要旨 一、原判決採證、認事及論罪法條,除下述撤銷情形外,經核並無違誤。湯景華上訴仍然否認縱火,或爭辯自己沒有殺人的犯意、至多僅過失致死,或爭執行為時沒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等,此部分上訴並無理由。 二、本院進行言詞辯論,綜合全部卷證資料,認為原判決有下述違誤: 1.原判決認定湯景華在放火燒機車的同時,具有間接(不確定)故意殺人的犯罪事實,理由也說明認定依據甚詳。本件檢察官起訴書及最高檢察署檢察官的意見書也認同湯景華殺人部分是間接(不確定)故意,本院也同此認定。但原判決部分理由卻記載湯景華是預謀型縱火殺人,此部分有事實理由矛盾的違法。 2.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稱公政公約)經立法院通過兩公約施行法後,已具有國內法的效力。依公政公約第6條第2項規定,所犯是最嚴重的罪行,才能科處死刑,已實質限縮刑法死刑規定的適用範圍。而依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在西元2018年對公政公約第6條做出第36號一般意見的拘束力解釋,對應到我國刑法架構,所謂最嚴重的罪行是指涉及直接(確定)故意殺人的犯行,間接(不確定)故意殺人則不可以適用死刑。湯景華既係基於間接(不確定)故意而殺人,雖然使被害人家屬痛失至親,所受心靈傷痛難以平復,但依照公政公約的規定,不能科處死刑。原判決的量刑已與公政公約的意旨不符,並非合法。湯景華上訴指摘及此,為有理由。 3.原判決雖然有上述違誤,不影響事實的確定,應由本院將原判決撤銷,自為判決。 三、本院從湯景華犯罪情節事項與個人屬性事項翔實審酌後,認: (1)湯景華僅因為小小糾紛,就心生忿恨而計劃放火燒機車報復,並預見將可能導致住宅燒燬、住戶死亡的嚴重後果,也不違背其本意,仍用汽油、報紙助燃縱火,終致延燒本案住宅及燒死住戶的結果。湯景華的動機、目的自私,手段惡劣,且輕視他人居住安寧及生命法益,殃及無辜,奪走翁○緣等6人的寶貴生命,造成永遠無法回復的損害,倖存的翁○智及其他親屬則家庭破碎,天人永隔,承受巨大恐懼、苦痛,並危害公共安全及社會秩序至深且鉅,其犯罪情節事項極為嚴重。(不利的量刑因素)。 (2)湯景華犯後並無絲毫愧疚,更無悔悟遷善的具體表現,個性自私且不負責任,犯後態度惡劣。(不利的量刑因素) (3)湯景華生活狀況雖然偶有不順,但與一般人生命歷程亦偶會遭逢之困頓,並無特殊差異或顯然不利。而且品行並非端正,智識程度並未較一般人弱化,均無從作為減輕量刑或同情的因素。(並非有利的量刑因素) (4)綜合審酌上開量刑情狀,湯景華本件罪行在公政公約的拘束下,既不能判處死刑,其罪責最重上限是無期徒刑,而無期徒刑依法執行逾25年,且有悔改實據,始得假釋出獄,依他的情形,如果可以假釋時,已逾75歲年邁的人。本院認為對於湯景華量處無期徒刑,使他在監獄中長期隔離並施以矯正,即與罪責相當。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官 許錦印 法官 朱瑞娟 法官 劉興浪 法官 高玉舜 法官 何信慶 附錄: 刑法第13條(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為故意。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區別: 刑法上之故意,依行為人之認識與意欲之強弱,於第13條第1 項、第2 項分為直接故意(或稱確定故意、積極故意)與間接故意(或稱不確定故意、消極故意、未必故意)兩種。前者指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使其發生之決意,進而實行該犯罪決意之行為;後者指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有發生之可能,因該犯罪事實之發生不違背其本意,乃予容認而任其發生者而言。區分方法為凡認識犯罪事實,並希望其發生者為直接故意;僅有認識,無此希 望,但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為間接故意。兩種故意之性質、態樣既非相同,其惡性之評價即有輕重之別,自影響於行為人責任及量刑結果。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Mar 2012
文章: 12
|
我有幾個問題
精神病患能否矯正完成? 如果能,如何認定矯正治療完成不會再犯? 如果不能,那在獄中進行矯正治療有什麼用? 監獄是懲罰犯人的,不是矯正,治療的機構,犯了什麼罪就該去接受什麼樣的懲罰。 萬惡淫為首,論行不論心,論心古今無完人。
__________________
難道是這個世界太吵 聽不到自己的思考 有人笑我腳步太小 走不到什麼天涯海角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Mar 2002 您的住址: 文件地獄
文章: 348
|
引用:
判死改無期 最高院誤解國際公約?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Jan 2008 您的住址: 銀河系
文章: 168
|
很簡單 現在法官多數是小孬孬
不想判死 怕髒了自己手 找法條替死刑犯開脫 總有天報應會報在這些不判死刑的法官身上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Aug 2002
文章: 239
|
引用:
參考國外啊,人家答案都給你看了,又不學, 德國強制處分可以"治療"一輩子,這在台灣就是沒人權,又還沒殺人, 小燈泡時就吵很兇了,新聞熱度沒了就不了了之了,你可以問她媽媽立法進度到哪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