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Nov 2002
文章: 482
|
平價輕省4核東西軍 您選哪一道 AMD Athlon 5350及Intel Celeron J1900 評測
AMD在今(2014)年3月6日發表的AM1平台,對應此平台的處理器也在4月9日正式上市,Kabini使用的CPU架構為Jagar,GPU方面則是使用支援GCN(Graphics Core Next)架構的產品,第一波推出的處理器TDP均為25W、L2快取為2MB,其中最高規格的處理器為Athlon 5350 (2.05GHz/4 Cores/Radeon HD 8400) 處理器內已整合了南橋,因此主機板上已沒有任何晶片組存在,故多數廠商均以ITX規格或是M-ATX規格推出相對應的主機板產品,AM1系列處理器僅支援單通道記憶體控制器,多數型號最高均能支援 DDR3-1600 (除了 Sempron 2650僅支援 DDR3-1333)。容量方面最高支援 8GB x 2 記憶體共16GB,同時支援 DirectX 11.2 與 Windows 8.1 作業系統,透過HDMI可輸出 4096 x 2160@ 24 Hz 解析度畫面,另外PCI-E通道數為PCI-E Gen2 x4 1組、PCI-E Gen2 x1 4組,支援2組SATA 6Gb/s和2組USB 3.0,主機板及處理器的建議售價價位均不高,整體來說也算是不錯的競爭力產品組合。
另外Intel Celeron J1900 四核心處理器是Intel最新的系統晶片(system on chip, SoC),將CPU、繪圖核心及記憶體控制晶片整合在整合單一封裝晶片中。這些 SoC 是以 Silvermont 微架構為基礎,並運用 Intel 領先業界的 22nm 製程技術搭配 3D 立體閘極電晶體工藝設計及生產,散熱設計功率(TDP)為10W。Intel Celeron J1900 擁有不俗的效能,內建支援DX11指令集的IntelR HD Graphics,並可透過H.264編碼器,提供順暢的高畫質影片播放能力。故能提供非常優異每瓦效能,十分適合用於類似個人電腦的設計。 [title] 規格對照 [/title] AMD Athlon 5350及ntel Celeron J1900兩者規格對照表 測試平台 A平台 CPU:AMD Athlon 5350 RAM:Kingston HyperX Fury DDR3 1866 4GX2@1600 9-10-10-26 MB:ASUS AM1I-A 評測 VGA:HD8400 HD:Kinston HyperX SSD 3K 120GB(AHCI模式);測試碟Intel SSD 530 180GB&Crucial M550 256GB POWER:DC-ATX 120W;FSP adapter DC12V 1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I平台 CPU:Intel Celeron J1900 RAM:SAMSUNG DDR3L 1600 4GX2@1333 9-9-9-24 MB:ASUS J1900I-C 評測 VGA:Intel HD HD:Kinston HyperX SSD 3K 120GB(AHCI模式);測試碟Intel SSD 530 180GB&Crucial M550 256GB POWER:DC-ATX 120W;FSP adapter DC12V 150W COOLING:空冷 作業系統:WIN8.1 X64 使用的主機板及平台 ASUS AM1I-A及ASUS J1900I-C(CPU onboard)。 搭配的DC-ATX及變壓器 DC-ATX 120W;FSP adapter DC12V 150W。 效能測試(前圖為Athlon 5350,後圖為J1900) CPU MARK、PI 1M、WPRIME效能測試 Fritz Chess Benchmark、Nuclearus MaxxPI&MaxxPIM2M MaxxMIPS及MaxxFLOPS AIDA記憶體頻寬 HWiNFO WinRAR效能測試 壓縮效能測試 CINBENCH R10 X64 CINBENCH R11.5 X64 PCMARK 8 PCMARK 7 3DMARK 3DMARK 03 3DMARK 06 3DMARK VANTAGE 3DMARK 11 FURMARK 1.13.0 DirectComputeBenchmark 異形戰場 DX11 Benchmark STALKER Call of Pripyat DirectX 11 Benchmark HD影片播放測試 1080P影片測試 可以發現兩者使用率相當的低,畫面也相當流暢。 同時撥放兩組1080P影片 受益於硬解,CPU使用率一樣維持在相當低的水準,畫面也是相當流暢。 4K影片 播放由知名HD CLUD網站製作的高畫質4K示範影片,可以發現Athlon 5350處理器使用用率相當高,尤其到龍蝦轉盤時,畫面停頓感相當嚴重,顯然目前無法仍勝任4K影片的播放。而J1900處理器使用率相當低,尤其到龍蝦轉盤時,畫面一樣是相當流暢,顯然硬解部分可勝任標準格式4K影片的播放。4K軟解部分兩者皆無法勝任。 IO傳輸測試 AM1平台受惠支援SATA 6G,可以發現高傳輸頻寬的效益確實發揮得相當不錯,Bay Trail平台受限僅支援SATA 3G,可以發現傳輸頻寬的效益確實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功耗測試 待機功耗 AM1平台整機最低大約在17.5W,Bay Trail平台整機最低大約在14.1W。 播放1080P影片功耗 AM1平台撥放時最高功耗大約在25.5W,Bay Trail平台撥放時最高功耗大約在20.1W。 OCCT POWER模式測試功耗 AM1平台整機最高大約在43.7W,Bay Trail平台整機最高大約在31.1W。 小結: 這兩組低功耗的4核平台,功能相當完整,實測系統功耗確實相當的低,軟硬體及加值功能已能滿足一般消費者的基本需求(1080P影片播放、上網、文書編輯、簡單網頁遊戲及低負載的單機遊戲等),J1900的4K硬解功能及超低的功耗表現確實讓能眼睛為之一亮,Athlon 5350則是保有一定的效能調教(超頻)能力,能讓使用者壓榨出平台的更高效能表現,記憶體的支援容量也較高一些(16G以上),顯示輸出的介面數量也算齊全,當然在用料上也相當實在,讓人很難想像這是2張小朋友左右價位的4核心主機板套件組,搭配廠商推出的優惠方案,整體平台顯得更為優惠(只能說是分別是1到2張小朋友有找啊),原廠也提供4年的保固服務,另外兩者所提供的SATA數量都不多,僅有2組,如能原生提供至4組,應該更能吸引使用者添購或是自組NAS使用,另外其中Bay Trail平台提供2組SATA3G、1組USB3.0的功能是較為偏少,HDMI僅能輸出1080P解析度,讓硬解4K影片能力有所限制,在散熱部分如不使用主動式散熱則是稍微要注意對流即可,PCI-E 1X對擴充能力部分也稍有限制(顯示卡比較少見PCI-E 1X,現有產品的話應該也不具4K影片硬解能力),AM1平台則是功耗稍高一些(但還是相當低),4K軟硬解的能力尚嫌不足,記憶體頻寬為單通道,以上提供給有意購買的使用者參考。 此文章於 2014-05-29 01:27 AM 被 firefs 編輯. |
|||||||
![]() |
![]() |
Golden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Mar 2004
文章: 3,627
|
如果最後能有一張對照圖表...那就更棒了
__________________
主力效能機 CPU : R9 5900X RAM : DDR4 32G*4 主機板 : X570S Aorus Elite AX 顯式卡 : RTX2060S 硬碟 : 1TB SSD + 1TB SSD 螢幕: BDM4350 監控伺服器系統 CPU : E5 2699V3 RAM : DDR4 32G*4 主機板 : X99-E 顯式卡 : RTX2060S 硬碟 : 1TB SSD + (ST3000DM001)x4 RAID0 螢幕: AOC 39 曲面 + PHILIPS 43" 4K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Sep 2006 您的住址: Mt.Ali
文章: 4,548
|
樓主辛苦了,散熱用的應該都是原廠方案吧?如果再補上溫度比較可能就更完美了,
這種ITX板應該多是用在小型的主機上,而散熱一直是小型主機的罩門, 能補上溫度的話,可以讓觀看者知道如何挑機殼,或是否有要自行換散熱器的準備。 不過看來,AMD這款產品在CPU的速度效能比上有跟上Intel的樣子, 如果能跑雙通道,效能比應該會更好看吧...
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檔配備常常僅供參考,所以不列了 此文章於 2014-05-29 07:13 AM 被 Yusunu 編輯.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Nov 2002
文章: 482
|
引用:
假日有空時再補上囉!!感謝您的建議!! ![]()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Nov 2002
文章: 482
|
引用:
感謝您的肯定, 散熱J1900在主機板評測文內有測,Athlon 5350就沒特別測, 主要考量一個是主動式散熱,一個是被動式散熱, 放在一起比較稍嫌不公平,另外功耗測試時都是以無風扇狀態下測試, 記憶體如能跑雙通道,效能確實有機會更漂亮些!!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2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17,417
|
比較的基礎怪怪的,二個價錢根本就不一樣。
和 Celeron J1900 平台相同價格的組合是 Sempron 3850,Athlon 5350 平台比較貴。 另,AM1 平台不支援雙通道架構,插二條記憶體也沒用。 但這二個平台都只是能應付簡易使用的人而已,因為 SATA 都只有二個,扣掉光碟機等於只剩下一個 SATA 插槽。(只有華擎出的 AM1 主機板有一片是 SATA*4)
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Pioneer獨家販賣閹割版 DVR-A12FX 跟 DVR-112 只差在面板! 價格卻比大陸販賣的減震安靜版 DVR-112DXL 還貴! AMD INTEL CPU 雙核心修正檔 Windows XP SP2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Aug 2006 您的住址: 關內
文章: 1,072
|
引用:
這幾年幫人家裝的電腦很早久沒有裝光碟機了 AM1有兩個USB3.0比較方便,J1900只有一個...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Nov 2002
文章: 482
|
引用:
兩平台價錢確實不同,如要以同價位而論,確實以Sempron 3850作為對手較為合理, 只是個人認為在實際效能上Athlon 5350與J1900對比較有可看性,所以就以這兩組做對比,所以在文中也沒有特別著墨在價位差異上。 如果不看小資等優惠方案,對應到AM1平台多增加的1組USB3.0及SATA 6G的功能來說,目前兩平台在市售價差距尚屬合理(大約在200元左右)。 當然如果有興趣購買的話還是要趁著小資方案入手比較實惠。 其餘的小缺憾的地方就如同大大補充的,適合簡單裝機使用需求者。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Jul 2002 您的住址: 高雄
文章: 17,417
|
如果不考慮耗電量的問題,SATA 比較多個以後可以擴充的話,我會選擇 B85 + G1820 + JETRAM DDR1600/4G 的方案,自動買不到 4000元就有了,SATA*6 就很夠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Pioneer獨家販賣閹割版 DVR-A12FX 跟 DVR-112 只差在面板! 價格卻比大陸販賣的減震安靜版 DVR-112DXL 還貴! AMD INTEL CPU 雙核心修正檔 Windows XP SP2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May 2010 您的住址: 東郊皇陵
文章: 1,012
|
引用:
J1900那組華碩的不用三千六 不打折屋現在一套兩千九
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正確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