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3 您的住址: 蒸籠
文章: 1,149
|
![]() 前幾天身體不舒服又碰上加班 , 原本要幫友人組新機的事也暫時擱置了 , 好不容易撐到休假可以靜養一天 ,
不過卻被AM 11:xx 的晨光 (!? 無誤) 給曬醒 , 想說開電腦看七月新番 : 巨cup ... 咳 ~ 是 公主戀人 來調劑一下身心 , 起身才發現房間裡多了一袋東西 , 裡面還留了張字條 : 東西我都挑好囉 , 剩下的就拜託你啦 !! 掰 ~ (饅頭當下意識到愉快的休假時光已經遠去 ... ![]() 原本想說隨便拼拼湊湊就交差了事 , 如下圖般 ... ... ... 不過動動小指 ~ ![]() 後來想起林董之前有放溼背秀版的BIOS , 加上雙核也能變身了 , 既然手邊有材料就拿來玩玩 , 能否開核就拭目以待啦 -> 配備一覽 : AM3 PhenomII X2 550 msi 770-C45 博蒂DDRIII 1333 / 2GB × 2 msi R4770 - T2D512 Hitachi 320GB / SATAII CoolerMaster RC-310 OCZ SXS 400W / 80Plus msi 24AS / SATA 準備開工了 , 也可以和上次的測試做比較 : 易超頻的msi 770-C35 , 平價進入DDRIII的世界 !! 博蒂的知名度的確稍遜於本土品牌 , 不過因為加購活動也配了好幾組出機 , 倒還沒測過它的能耐 , 這次就拿來試試 -> 確認開核OK後CPU VDD一樣設1.4V、NB與HT設2000MHz (其餘電壓、記憶體參數皆Auto) , 單純拉高倍頻小試一下 , CPU Mark拿下495分 , 而記憶體在預設1333MHz (9-9-9) 的Read值是8193MB/s -> 接著單獨只把記憶體參數拉緊到7-7-7 , 記憶體的Read值就直飆到8632MB/s、燒機3hr正常 -> 很好奇這組記憶體能上多高的時脈 , 將記憶體電壓增至1.71V、1600MHz達陣 , 記憶體的Read值更推進到了8911MB/s , 參數高了點也就算了 , 畢竟不是超頻模組、燒機3.5hr成功 -> 除此之外新PC的效能表現也是要關心的地方 , 首先3D Mark06取得了12646的分數 -> 接著找CAPCOM釋出的惡靈古堡5做實戰操演 , 從開頭畫面來看似乎被intel與nVIDIA綁標了 , 很諷刺的是和這次的測試平台完全對立 ~ ![]() ![]() ![]() 相關設定都拉到最高 -> ![]() ![]() 在這樣的情況下 , Test A與B都仍能拿到B判定、維持5X FPS -> ![]() ![]() 不滿足以倍頻來OC , 開4核後難道只能用預設外頻嗎 ? 抱著疑問的饅頭挑戰了250外頻 , 結果CPU Mrak直逼500、記憶體的Read值也快向9000MB/s叩關了 -> 這次的採購是朋友直接找店家買完帶回的 , 老實說部分配備和饅頭預估的有點出入 , 不過屏蔽的核心開啟後會有如此水準 , 難怪近期雙核賣得比3核好 , 另外搭售的博蒂DDRIII 1333 / 2GB輕鬆破1600MHz的表現也很超值 , 以現成的平台做了點測試 , 提供給各位參考 ~ ![]()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Aug 2004
文章: 1,129
|
樓主運氣真的不錯
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8
文章: 28
|
引用:
這片應該是目前最便宜的AM3 DDR3的大板子,又可開核,值得推薦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2
文章: 307
|
運氣不錯+1
但是配色...無法有愛...悶著頭塞進機殼吧!...
__________________
上阿~~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3 您的住址: 蒸籠
文章: 1,149
|
引用:
哈哈 ~ 不過塞進機殼後會發現整線超方便的 , 電源與前置功能插座的位置都有事先預估到 , 可以參考饅頭的另一篇發文 ~ ![]() 平價也能很超值 , DDRIII PC入手心得 !! 此文章於 2009-08-05 11:23 AM 被 呆子饅頭 編輯. |
|
![]() |
![]() |
Elite Member
![]() ![]() ![]() ![]() ![]() 加入日期: Dec 2002
文章: 6,010
|
引用:
請問饅頭兄,這塊的擺設位置有什麼獨到之處嗎? (好像跟一般的板子沒什麼兩樣,特來請教)。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Oct 2003 您的住址: 蒸籠
文章: 1,149
|
引用:
該文中已經有提到了 , 底下再稍做整理 ~ ![]() 1. 4pin電源插座位在MB左上角 , 電源線可以沿著Power邊緣走線 , 另外24pin電源插座位在右側邊緣 , 電源線不會橫跨MB , 這樣的設計除了在整線上有較多的空間之外 , 遇到線材較短的Power也比較不易受影響。 部份MB將4pin電源插座設計在CPU左下位置倒還好 , 有些連24pin電源插座也設在那位置 , 遇到電源線較短的就比較麻煩 , 即使把長度夠 , 可以沿著MB的VRM區域或I/O處走線 , 還是會影響整線也不美觀。 2. IDE插槽沿著MB右下邊緣並轉90度、SATA插槽全數落在右下角位置 , 如此即使搭配長型顯卡也不會發生插槽被擋住的情況 , 整線時也會變得較方便。 部份MB設計把IDE插槽與PCI插槽成平行、甚至SATA插槽落在PCI-E × 16對出去的鄰近位置 , 如此不但整線時會覺得更顯擁擠 , 也常造成某些插槽被擋住無法使用 , 。 3. 前置功能插座沿著MB下緣排列 , 所以機殼面板的相關線材也能沿著機殼底部走線 , 易整線也好藏線。 部份MB對於這類插座的位置似乎不太重視 , 有的把前置音效放在I/O埠的Audio旁 , 前置USB放在PCI插槽與南橋間 , 除了整線時稍微麻煩點 , 原本可以看起來更清爽的也因此感覺差了點 ... 經常拆裝主機的應該對此會比較敏感 , 雖然只是一些小細節卻能讓整線變得更容易 , 如下圖般很輕鬆的就能完工 , 相對的日後檢測拆裝也省事多了 ~ ![]() 此文章於 2009-08-06 01:43 AM 被 呆子饅頭 編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