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6 您的住址: 生機勃勃日益進步的大陸
文章: 11
|
![]() 蜀漢最後的棟梁們
文章齣處—— http://bbs.tiexue.net/post_1152475_1.html 文章提交者:赴湯蹈火 加貼在 歷史風雲之中國史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 蔣琬 蔣琬,字公琰,荊洲零陵湘鄉人氏(也就是現在湖南湘鄉縣,其實現在的湘鄉縣地域在漢朝是隸屬于荊洲武陵郡地面的,可能是之後地名屢屢更改的結果吧)在三國志蜀志(以下簡稱志)裏說“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懼知名”,感覺似乎頗爲得志的樣子。其實,蔣琬在整個青年乃至於中年時期都是相當的不得意,雖然 在時人口中風評不錯,但事實上佔據荊洲的劉表一直沒有徵用蔣琬。後來投奔劉備後,也沒有得到重用。入蜀的時候,不過是區區一州書佐的身份(所謂書佐,用我們能理解的話來說,不過就是一個低級文員的樣子,州書佐,也僅僅就是州政府的低級公務員而已。)劉備入蜀後,大封從前一直吃苦的老部下們,蔣琬好 歹也撈了個除廣都長的地位。廣都是鄉是縣似乎已經難以考證,姑且算是縣吧。但除廣都長,也就說還不是正式任命的。(其實我也一直沒分清“除”、“行”、“假”的具體區別,有關除好象還有“真除”之類的說法。以一般論來說,行就有代理、試用的意思,比如孔明就是長期“行丞相事”。假,則有暫時授予的意 思,什麽假節假鉞之類的。) 而蔣琬這個人也相當有趣,估計是受當年龐統的啓發(這也保不准龐統臨死前沒寫過什麽《我的成功秘訣》之類的暢銷書籍),在任上整日不理政事,只管飲酒作樂,而且還專門挑先主出巡日子喝了個酩酊大醉(那時候張飛忙著打漢中,沒這個閒工夫來管這些薪水小偷)。那曾想,發迹了的大耳賊根本不吃這一套了,二話不說,立馬革官下獄。可憐蔣琬又不象龐統那樣隨手就能拿出魯肅那樣的超重量級人物的介紹信,也沒什麽風雛的名氣,只能摸摸鼻子認倒楣了。(雖然孔明也按慣例又來句此人乃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之類的套話,但劉備顯然是根本不甩這套。) 之後,蔣琬就一直坐著冷板凳,整整坐了快五年,直到劉備進漢中王位,心情大好,決定提拔一批人才的時候,才想到了這個蔣琬,隨手丟了個尚書郎的位子給他。(漢朝舉的孝廉就直接能作到尚書郎的官位,一段時間後,再外派爲官。所以一般都是二十來歲的小青年做尚書郎的,可憐蔣琬還是都過了而立之年……… …)然後又是被閒置數年,一直到建興元年,孔明任武鄉侯開府的時候才想起還有怎麽個社稷之器。於是就打算讓他當東曹掾。在志裏說“辟琬爲東曹掾,舉茂才”讓我費解了許久,蔣琬這把年紀還舉個頭茂才啊(茂才類同孝廉,但孝廉是一縣一個,茂才一州才舉一個)後來看後漢書才弄明白,靠,東曹掾是負責舉茂 才的官,真是………… 當然嘍,蔣琬這麽多年冷板凳怎麽會白做,當年棱角已經磨的乾乾淨淨了。居然還很客氣的說:“劉邕、陰化、龐延、廖淳(廖淳就是赫赫有名的那個廖化了,當時是丞相府的參軍,後來一直做到右車騎將軍的高官。作戰以勇猛果斷,“以果烈稱”。關於這位廖大將軍的故事,就且聽下回分解吧。)這些人能耐比我大的多,聲望也遠在我之上,丞相還是讓他們當這個官位比較合適啊。”(知道遇事先謙虛謙虛,隨便拍一下同僚的馬屁,果然沒白做這麽多年冷板凳)孔明一聽,大爲感動“多好的同志啊,不僅有能力,還懂得謙虛謹慎,好好幹吧,出了事我擔著。”隨便還下了份“教”(一般丞相的命令,都稱爲“教”)說:“思惟背親舍德,以殄百姓,衆人既不隱於心,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大大說了蔣琬的好話,說他做官能做到“背親舍德”不顧及親人和有恩德於自己的人,也就是不循私情啦。而別人推舉人才往往不能保守秘密,而且還讓百姓不明白被推舉的人到底好在那裏。 蔣琬這個東曹掾的官兒做的好不好,史書中已然不可考證,但想必也算不錯。在孔明北伐之前寫《出師表》時,蔣琬已經升任參軍了。在建興八年,孔明率軍前往漢中時,但丞相府長史張裔病死了,於是就將蔣琬提拔爲丞相府長史。其實丞相府長史這個職務並不高,甚至在官階上還不如一個參軍高。但必須要考慮到當時的丞相府是蜀國的最高決策層,當孔明不在成都時,一切事務都由丞相府留守長史做主。隨便再提一下的是,當時丞相府長史一共有二個,一個就是號稱“七郡上士”的楊儀(其實楊儀此人行事能力極強,尤其擅長處理各種煩瑣的內務。傳說其處理政務速度極快,“規畫分部,籌度糧穀,不稽思慮,斯須便了”甚至連劉備也對其才相當賞識。只是性格相當惡劣,超級擅長得罪人,又不知收斂,稚兒氣頗重,將其比喻爲石田三成再適當不過了),還有一個同爲留守長史的是益州人張裔,張裔這個人書讀的很多,學問做的也相當不錯,似乎也有領過兵打過仗(好象記得是和張飛對過陣,張裔拒城而守,飛破之,一日落城…………大汗)。劉備主掌蜀國後,張裔跟著投降了,但也頗得重用,先任巴郡太守,後任益州太守(俺當年看了還挺困惑的,益州又怎麽會有太守,莫非是刺史,才不對啊,東漢時太守是二千石的官,刺史才六百石的小官,身份和地位差異極大。難道是益州牧,不會吧,那時候劉備似乎是自領的益州牧哪。後來才發覺,原來益州還有個益州郡…………)這個先不管,反正張裔挺可憐的,一過去就碰上益州土人叛亂,土人首領一看張裔過來送死,想想這老頭威望挺高,殺了也不太好,乾脆捆吧捆吧給送東吳了。不過似乎這老頭也挺厲害的,楞給他跑了(想想那時候張裔都五十好幾了,不容易啊)跑是跑了,但一時也回不了益州,只能在東吳一窩就好幾年。等到蜀國再次于東吳修好之後,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時,隨便就把他要了回來。張裔當了整整八年留守長史,把蜀國的後方治理的井井有條(蜀國實行的是義務兵制度,和吳國的雇傭兵義務兵混用,魏國的世襲加志願兵制度,有相當程度的不同。軍役等同稅賦勞役的行政制度,實行起來,困難很是不小。而蜀國的政治體系又有特殊性,一般來說,一切雜務均交付丞相府處理。當孔明出征時,這個丞相府的留守長吏就等若在蜀國的最高級別的便宜行事的權力。而正是張裔和蔣琬在後方支撐著蜀國的經濟力,孔明才能連年興兵,與龐大的魏國抗衡。) 呵呵,說遠了哪。蔣琬當丞相府長史整整當了五年,直到建興十二年,孔明病死後,留下遺命,要讓蔣琬來頂他的位,蔣琬飛黃騰達的日子才真正來臨。當時蔣琬還是領著“丞相府長史,加撫軍將軍”(類似這種將軍位,一般都是屬於虛銜的,正確的稱呼是“加官”)在孔明的死訊一傳到成都,後主立刻下令將蔣琬提拔爲尚書令(尚書令不是個大官,其實也是秘書類的官職吧。但權力相當之大,霍光就是以“錄尚書事”的身份,把持朝政的。孔明也是以“錄尚書事”的身份,當他那個實質上的丞相。) 當然嘍,尚書令這個六百石的官實在還是太小,做起事來明不正言不順的。過了若干個月,由將其提拔爲“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都護這個官名聽起來似乎很陌生,但如果我將其換爲東吳的說法“都督”,這樣就容易理解了吧。都護這類官哪,主要還是要看其前面的定詞,例如赫赫有名班超擔任的西域都護,這個實權就不怎麽大,只能管領西域一帶的兵馬。而俺們東吳(呵呵,個人習慣,老情不自禁地說俺們東吳)的周都督,就領過中都護這個大官,也就是指中央都護,管轄軍隊的範圍就大的多了。而蔣琬的這個都護前面沒有限制詞,就是什麽部隊他都能都護的意思,將其理解爲總領天下兵馬也沒什麽不對的吧。(這個天下,自然是指蜀國的天下啦。Ps,從前李嚴當的,就是都護這個官。)行都護,自然就是因爲蔣琬威望還不夠,暫時讓他先代理著都護的官位。假節,是一種相當大的榮譽,有“假天子之節”的意思。(其實俺們偉大的祖先,小早川執金吾公,他的“執金吾”的意思和假節一樣,只不過金吾是一個大錘子而已。看起來比手杖拉風多了^o^)蔣琬的這個領益州刺史,可沒有什麽代理的意思,是指高品階的官員兼任低職位官職的意思。(比如俺們織田水缸信賴殿,做的事正八位彈正少疏的事,還領著從八位的主水佑的官)當然嘍,俺還要強調和後來唐宋時期不同,在東漢,刺史不過是個小官,甚至地位還不如一郡的太守。但有一點需要考慮到,蜀國就益州怎麽一個州,而孔明死後,又沒任命益州的牧。實質上,蔣琬這個刺史還是擔任了控制蜀國幾乎所有領地的責任。 等蔣琬一路直升飛機坐上去,到了建興十三年。後主終於下令將其封爲“大將軍、錄尚書事”,這樣就等若于基本繼承了孔明的位子。(孔明當的是“丞相、錄尚書事”,蔣琬在延頤六年才當到大司馬,雖然位至三公,但始終沒當上過丞相) 好了,費了這麽多口舌,終於把蔣琬的前半生介紹完了。而直到延頤九年(西元246年)蔣琬病死,在這十年的時間裏,身爲蜀漢最後的棟梁的蔣琬,他又做了些什麽哪?請看下集,《蔣琬的下半身》(靠,怎麽聽上去象限制級的哪)哦,是《蔣琬的下半生》…………大汗 Ps:剛剛和朋友聊天,他提到那句“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懼知名”,問劉敏是何許人,這下把俺問傻了,記得志裏有說過這人(似乎是附帶的幾句話),但現在手邊又沒書。依稀記的似乎是王平手底下的人,當年王平和曹爽的二十萬大軍對峙時,他曾和王平手下的另一員大將杜其在興勢山大破曹軍,似乎後來也做到郡守之類的官吧。 呵呵,上面寫錯了哪,蔣琬至少也做了十一、十二年蜀漢的棟梁,不止十年啊。 其實仔細的想了一下,蔣琬在蜀國當政十數年,還真沒過什麽大事。他提拔了一個王平,保漢中十數年不失。漢中,乃是蜀國重地中的重地。昔日大耳賊在時,是俺們魏延將軍“督漢中”的。建興九年,孔明忙著北伐,就把魏延升爲“前軍師”派去打仗了。派了劉備的大舅子吳懿,吳懿後來一直做到車騎將軍的高官。但孔明死時,吳懿也六十好幾了,沒幾年就不在其位了。繼承其位的,就是“安漢將軍”王平。其實,當時蜀國最倚仗的大將,也只有王平了。延頤元年,王平又兼了個“前護軍”的職位(那時候蔣琬興師十萬,移鎮漢中,似乎也有心北伐,從他任命王平的官職就能看出點了。)同時也讓王平“署大將軍府事”,可見蔣琬對王平之信任。延頤六年,蔣琬在漢中屯兵六年,最後還是撤回了軍隊,並將漢中軍務一併交托給了王平,又升王平爲“前監軍”,“統漢中”。回成都後,又上表任命其爲“鎮北大將軍”。 還有一個哪,自然就是薑維了,其實真正提拔薑維的,還是蔣琬。在孔明時代,這批人的官職都不算高,估計孔明也點避嫌的意思,不願意太怎麽提拔自己的親信(但實質上的權力,還是牢牢地捏在孔明的荊州派文官手裏的,沒有實權的高官,不妨讓非嫡系的人占幾個)。蔣琬主要是提拔薑維令其率一偏師,經略涼州。(其實那時候,蔣琬本人正率領蜀國主力屯在漢中,估計多少有點讓薑維牽制點曹軍的味道吧)但薑維顯然幹的不壞,把現在青海一帶的地方,攻下來好幾個郡縣。延頤六年,薑維也被提拔爲“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 同時,蔣琬也很快地提拔了他的下任費禕。建興十三年,蔣琬做了“大將軍、錄尚書事”後,就把費禕提拔爲尚書令。延頤六年,又把“大將軍、錄尚書事”之位交給了費禕,自己就領一個“大司馬”的頭銜。 但整體上,蔣琬對魏國,還是採取了守勢,即使是派薑維經略涼州,也是走“避實就虛”的路線。但頗爲 費解的是,在延頤四年、延頤六年(東吳的赤烏四年和赤烏六年),孫權曾兩度發兵,對魏國實行大規模的攻勢,也曾派出過使臣通知蜀國。希望蔣琬派兵配合,但奇怪的是,明明屯重兵于前線的蔣琬卻絲毫沒有配合的意思。東吳大將朱然就對其很有意見,曾上表給孫權說,懷疑蜀國和魏國已經勾搭上了。當然,這個說法自然有極度荒謬的,蔣琬並非不想打,而且也提出了幾個作戰方案。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6 您的住址: 生機勃勃日益進步的大陸
文章: 11
|
![]() 蔣琬在主掌蜀國朝政的時候,軍事倚仗王平、薑維,內務倚仗費禕,同時也提拔一批當年同爲蜀國中層官
員,如董允、呂義、董厥、樊建等蜀國日後棟梁之臣,都是在蔣琬時代被提拔到中央來的。(其實大家都說孔明不提拔人才,其實要說也真是,孔明當權的十幾年,中央裏都是當年劉備時代那幾個老傢夥,劉巴、陳震、孫乾等人,他們死了,孔明一般也不補這個空缺,就由的他空著。一般政務,都是由丞相府的人來處理,所以這些人官不大,權力卻不小) 再努力想了一下,蔣琬的事,到這個就都說完了。其實這些人也真難寫,無下筆之處啊。 費禕 費禕,字文偉,和蔣琬一樣,也是荊州人。蔣琬生前,他是蔣琬的第一號助手,蔣琬死後,費禕自然順理 成章地繼承蔣琬的地位,成爲蜀國頭號重臣。 從延頤九年,蔣琬死後,到延頤十六年,費禕被降人郭循所刺。他總共當了六年的丞相(雖然沒有丞相這個稱呼,但卻擁有丞相的實權哪,姑且就算他是丞相吧)但這六年間,費禕雖然沒出過什麽紕漏,但卻也確實沒做過什麽大事。基本延續了蔣琬時代的作風。但可惜風雨飄搖的蜀國並非是文景時代啊,蔣琬雖然對魏國總體上採取守勢,但卻一直保持著攻擊勢態。時時屯重兵於要地,一旦有機可趁必然將揮師直上。而費禕不同,似乎其對軍戰興趣一直不大,薑維在蔣琬時代,率軍經略涼州數年,但費禕當政後,一直堅持不允其率大軍出陣。空自浪費數年時間,讓魏國在涼州鞏固了他的勢力。(因爲薑維在涼州,主要還是依靠羌胡軍隊的協助,但費禕當政的那幾年,投靠蜀國羌胡軍,或被魏國殲滅,或被拉攏,以至後來薑維屢次進犯涼州 ,羌胡軍反而是協助魏國防守。一得一失之間,蜀國那點僅有的優勢自然無存。而薑維在費禕死後,卻還是執著於這個出青海取甘肅的作戰計劃,足見此人變通不足,志大才疏啊…………) 在軍事上,費禕表現泛泛,但在民政上,因爲延續了之前的民生政策,兼之數年不興戰事。蜀國的國力, 反而是在費禕時代最爲充實,其充分表現在其後薑維連年動兵但直到蜀亡,國庫亦不見空虛。 費禕死時,還不到五十歲,死的太早,而且死的非常沒有面子。費禕喜歡喝酒,而且和孫權一樣,喜歡喝 的酩酊大醉(其實孫權晚年腦袋糊塗的緊,這和他青壯年時代特別喜歡喝酒恐怕也有那麽點關係啊。)在延 頤十六年的新年大會上,大宴賓客,一高興,喝了個人事不醒,被魏國的降人郭循一刀砍死。(這個哪,多少也要怪費禕自己一點,他習慣“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估計當時身邊也肯定沒有近身護衛一類的角色,身爲蜀國棟梁之臣,但卻不知自愛…………唉) 郭循是涼州新平郡人氏,在涼州一帶算是個名士吧。是在薑維攻佔新平時,被強令遷到蜀國來的。當時似乎費禕還挺器重他的(至少是以賓客之禮待之吧,不然怎麽能輕易地接近到蜀國大將軍的身邊哪),但可惜郭循辜負了費禕的期待,末了還殺了費禕來個同歸於盡。不過事後魏國馬上給他加封爲鄉侯,算是三等侯啊 費禕到死有只有個亭侯,還不能稱孤。(到了鄉侯這個級別就能稱孤道寡了)郭循也算死的蠻有面子的哪。 董允 董允,字休昭。費禕當了“大將軍、錄尚書事”,按慣例,也把自己的“尚書令”的官位交給了他心目中的下一任,就是董允。但董允只當了三年尚書令,就在延頤九年四月病死了。蜀民將孔明、蔣琬、費禕、董允並稱爲“蜀漢四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對董允的評價,但顯然以董允的官階,是稱不上丞相的。名義上,實質上是都不夠格的。 當年孔明將蔣琬、郭攸之、費禕、張裔等人,稱爲忠良死節之臣,但同時也提醒後主,“宮中之事,事無大小”都要聽聽郭攸之、費禕、董允他們的話。志裏說郭攸之“性和順”,想來也不敢和後主有所爭執。而費禕很快又被調到孔明身邊做事,根本不在成都。也只有董允能說的上幾句話了,事實上,董允也確實沒有辜負孔明期待。建興五年,董允當了“侍中”,又兼了“虎賁中郎將”,連宮廷的禁衛軍,也由其一把抓了。那時候,後主劉禪已經二十歲了,似乎對女孩子就很有了點興趣,頗有點試圖充實後宮的念頭。但被董允知道了後,這老頭把臉一板,說道:“我聽說古代賢帝,後妃也不會超過十二個,如今我皇嬪妃都有,已經超過這個數目了,不能再增加了。”後主見了這老頭也有點怕,想想也就不敢再提了。 董允死了之後,接任的尚書令是呂義。呂義當過多年的郡守,行事相當有效率,“衆事無留,門無停賓”。在地方上當官當的相當出色,但到了朝廷做大官就做的不怎麽地了。呂義延頤十四年病死,當了五年尚書令。 呂義之後,接任的是臭名頗著的陳祗。陳祗也算是名門之後,許靖之孫。弱冠之年知名,工擊技,頗得費禕賞識。董允死後,就由其接任侍中一職。黃皓幹預朝政,也是從陳祗這時候開始的。後主哪,或許是當年被董允管的實在太嚴,換了一心討好他的陳祗。簡直是幸福的不知該如何是好,甚至在呂義死後,破天荒地直接任命陳祗爲尚書令。(從前都是由屬下推薦,後主只管批就好了)陳祗死的時候,後主甚至痛哭流涕。 景耀元年(西元258年)陳祗病死,由董厥接任尚書令。董厥當年也是丞相府那套班子裏的,曾擔任丞相府令史,協助過蔣琬處理後勤工作。後來蔣琬當政後,被提拔爲巴郡的郡守。在陳祗死後,接任了尚書令, 並在景耀四年,以“輔國大將軍”的官職,“平尚書事”(呵呵,這個平做什麽解,俺可不知道。不過可以 明確的看出,肯定是做尚書事的。不知道和“平章”是不是有點什麽關係) 當時,董厥提拔了他的同鄉尚書仆射樊建,讓樊建擔任尚書令,作爲他的助手,共同處理國政,似乎也同時遏止了黃皓做亂朝政的局面。(這個是《蜀記》裏寫的,不是《三國志·蜀志》哦。不過誰寫的我也忘了) 可惜,董厥只當了二年權丞相,還沒有開始振作起蜀國,蜀國就滅亡了。(有關蜀亡的部分,俺什麽時候有空寫薑維的時候再寫,這次還是只寫蜀國的官僚們,下次再寫武將們吧。) 此文章於 2006-03-19 10:36 PM 被 紅旂飄 編輯.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6 您的住址: 生機勃勃日益進步的大陸
文章: 11
|
![]() 薑維:
姜維,字伯約,雍州天水郡冀縣人(現在的陝西省伏羌縣西南一帶)。其父姜冏在天水郡當一個不大不小的功曹,在薑維年紀很輕的時候,就由於羌人造反時爲了保護郡守而戰死了。借著這點關係,薑維的仕途多少還算順利。先是在天水郡當了二年半的“上計掾”,然後又被提拔到雍州府裏去當州從事,一年後又晉中郎將,回天水郡“參軍事”。時年二十五歲的薑維,雖然稱不上是青雲平步,但也至少算一時官場得意吧。若非建興六年的這一場意外,薑維的命運又會如何哪?踏上蜀漢這條不歸之路,對薑維本人,對蜀漢王朝,對整個中國的歷史,是禍?還是福……………… 建興六年,西元228年春,平定了南方邊境少數民族動亂的蜀漢帝國,在丞相諸葛亮的帶領下,發動的對魏國的第一次討伐戰,拉開了六出祁山的一系列征戰的序幕。而當時跟隨天水郡太守馬遵出巡隴西的薑維的命運,也隨之反正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薑維降蜀的過程,多少些戲劇性,而且說法不一。志裏的記載是這樣的“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遵出案行,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回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說馬遵畏懼薑維等有二心,隻身前往上邦,薑維等是被抛棄的。而以魏略的說法來看,天水太守馬遵將維及諸官是跟隨雍州刺史郭准出巡的,急著趕回上邦防守的是郭准而不是馬遵。(這個說法相當有力,上邦是雍州首府,和天水郡根本沾不上邊,馬遵沒事跑到並非自己的防地去幹嗎?)而馬遵是畏懼蜀軍,不敢回冀縣防守,而薑維因爲老母妻兒都還在冀縣,只能與郡吏上官子脩等回到冀縣。而冀縣當時已經沒有魏國官員主政了,見薑維等人非常高興,“便推令見亮”(這個很有可能就是讓薑維去找蜀軍商談投降事宜,當時雍州郡縣投蜀漢者甚衆,以此推之,可見決非是去讓姜維表現效忠魏國誓死抵抗的決心)。薑維和還有一位叫上官子脩的郡官是不是很樂意去,這個不得而知,但他們終究還是去了蜀營。但剛到那裏,就因爲孔明的軍事安排的失誤(主要是陣線拉的太散),在馬謖率領的機動部隊(一說先鋒軍,不過以志裏的說法,當時的先鋒應該就已經是魏延了。)被張郃、費繇等擊破後,不得不退軍回蜀。而姜維與上官子脩二人也被一起帶回了蜀國。 當然,不管是那一種說法符合歷史的真實,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當時並沒有預見到自己日後能成爲把持蜀國朝政十數年,權柄一時的大將軍的姜維,入蜀時的心情,絕對是與輕鬆無緣的,背叛了爲臣近十年的魏國,抛棄了老母妻兒,背離爲魏國盡忠而死的老父。自幼好讀書、曉忠義的薑維,實在不能不爲後世的評價而擔憂………… 但這一份擔憂並沒有能維持多久,在蜀國,姜維得到權傾朝野的諸葛丞相的賞識,立刻提拔他爲“奉義將軍”,比他原來在魏國的官位足足高了二級,同時還上表加封他爲當陽亭侯。對功名的執著,立刻壓倒了姜維對魏國的留戀。是故,當他的老母來信希望他能回到魏國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孔明對薑維,確實也不是一般的器重,在給丞相府留守長吏張裔的信裏就反復誇獎薑唯,說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連馬良馬季常、李詔李永南這樣的人才都比不上薑唯,堪稱“涼州上士”,並爲薑唯背叛故國、不孝老母的行爲進行解釋,稱其是“心存漢室”才會如此這般。這樣一解釋,這等行徑自然成爲識大體的行爲了,於是在回到成都後,後主更加薑唯以中監軍、征西將軍。 從建興六年投蜀,到建興十二年孔明卒,這六年間,薑唯做了些什麽,史料中沒有記載,我等也不可知,推測可能是代替了原來馬謖在蜀軍的地位,擔任參謀本部的高級參謀之類的角色。雖然估計並沒有什麽特別出色的表現,但這六年時間,薑唯肯定是積極地向蜀國的荊州系文官靠攏,這也是爲什麽一旦蔣琬掌權,薑唯立刻就青雲直上的原因吧。 建興十二年,蜀相諸葛亮卒,蜀國的執政體系來了一個大換班,原來站在後臺的荊州系文官在沒有什麽有力的競爭者的情況下,順利走上前臺執掌了朝政。當蔣琬以一個區區長史的身份直升爲蜀國大將軍後,朝中軍政要員都發生了大變動,而這時的薑唯,也被提拔爲“右監軍、輔漢將軍”,雖然只晉升了一級,但卻握有了統諸軍(僅指成都一帶的衛戎部隊,並非蜀國所有的軍隊)的實權,成爲僅次於督漢中的“車騎將軍”吳懿、“前護軍、安漢將軍”王平的軍部次席重臣。同時也被封爲平襄侯(屬於鄉侯一級,僅次於縣侯)。 延熙元年,蔣琬率領大軍出兵漢中,姜唯自然也一起跟了去。一年後,蔣琬加大司馬(位列三司),同時任命姜唯爲司馬率領一支“偏軍”,出兵隴西經略雍涼二州。姜唯在西路頗有斬禍,攻掠了魏國許多城池,於是在延熙六年蔣琬退居二線,實行領導班子換代的時候,被遷爲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在延熙十年,被晉升爲“衛將軍”,除了當時以文官身份兼領大將軍職的費禕之外,成爲蜀漢有數的幾位軍政大員之一。 也是在這一年,薑唯平定了汶山康夷少數民族的叛亂,招降了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在出兵魏國的隴西(今甘肅隴西)、南安(今甘肅隴西東)、金城界(今甘肅蘭州西),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連連接戰,並多有勝迹。 姜唯的戰略思路不難理解,他自己本來就是隴西一帶的天水郡人,當地的風俗習慣、山川地勢、民情起居都了如指掌,而其在蜀國仕途一帆風順,又自詡才高八斗,文武兼能。兼之當地羌、戎、胡等少數民族,當時確實對曹魏的統治相當反感,而對蜀國的感情相對比較良好,如能將這些少數民族部落都網羅過來;成爲反魏盟友,自隴以西,便可以盡收爲蜀國所有。他自信是完全有能力修到這一點的。一旦斷魏之隴西,便是斷其涼州、雍州,居高臨下,駕馭羌、胡、夷、氏敢戰之民,乘勢並東,當如高屋建瓴,傾瀉而下,軍鋒可直逼長安。若一舉割據關中,興複漢室,便不再是夢想了。 薑唯當然認爲這比諸葛亮丞相出祁山的戰略更高明,而又不違背丞相以攻代守的根本戰略意圖。在蔣琬當政的時代,蔣琬也給予了薑唯相當足夠的許可權去實現他的戰略方針(事實上,在軍事上,蔣琬也比較偏向於軍事冒險主義的,從他那個“乘水東下,由漢,沔襲魏興、上庸。”的出兵計劃可見一斑)。而在費禕當政的時代,薑唯一直受到費禕的壓制。一方面,費禕從精神氣質上來看,畢竟還是純文官的,他的志向與其說是以興複漢室爲己任多一點,還不如說是僅僅“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將此等大業留歸後人比較多一些。這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當然不能爲薑唯所接受,並對費禕“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之類的論調相當反感。他們兩人的合作,展開的並不是那麽順利和融洽。而在另一方面,費禕對蔣琬一手提拔起來的薑唯,多少還是有些反感的,畢竟薑唯只是一介降將的身份,雖然費禕並不認爲薑唯不能擔重任。但這個對於身份僅次於自己的薑唯,多少還有些不希望他立下大功的味道。畢竟若是薑唯再爲蜀國立下什麽大功勞,那唯一可以酬功的,就只有自己這個“大將軍”的位子了。 延熙十六年,費禕死於暗殺者之手後,薑唯順理成章地接手了蜀國的軍政大權。志上記載是“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雖然姜唯有充分的藉口(例如魏國經歷了嘉平元年,也就是西元249年的高平陵事變,國內朝廷動蕩不安,政治鬥爭和內耗相當激烈。而孫權也興兵淮南,派出大軍進犯魏國的合肥新城。),但從這一迫不及待的軍事行動,明顯地看得出姜唯的心理狀態。 但延熙十六年的這次薑唯首次率領重兵征戰並不是非常的成功,在南安城圍城拖了很長時間,雍州刺史陳泰率兵來救,薑唯看看討不了什麽好,同時由於準備不足,兵糧供給不上,也就被迫撤軍了。 延熙十七年,薑唯“加督中外軍事”(這是個半虛銜,類似於“天下兵馬大元帥”之類的稱呼,但也確認了薑唯有動員蜀國全部軍事力量的許可權)。在這一年,薑唯發動了又一次聲勢浩大的東征,魏國負責守備狄道的軍事長官李簡眼見不敵,舉城投降。姜唯進而包圍襄武城(今甘肅省隴西一帶),與魏軍交鋒,斬殺了魏國將領徐質,魏軍敗退。薑唯趁機掠走了當地三縣的居民回蜀,同時也將隴西、南安兩郡,置於蜀軍的控制之下。 延熙十八年,薑唯再次出征,在洮西與雍州刺史王經大戰,志上記載“經衆死者數萬人”。雖然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卻沒有得到任何實質上的好處。魏征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後,薑唯甚至被迫放棄了去年的一部分佔領地,退回青海甘肅一帶的交界地佈防。事實上,姜唯延熙初年在雍涼一帶佔有的部分優勢,主要的原因還是魏國對於這樣邊陲之地的不重視,而隨著蜀國的逐步蠶食,魏國在雍涼一帶投入的兵力已經遠遠不是當年可以相提並論的了,當年薑唯主要的倚仗力量,當地的少數民族已經基本上被魏國或平定或拉攏。這也就是爲什麽姜唯當年率一偏師可以在涼州一帶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而現在興舉國之兵也只能維持一個拉鋸戰的原因。 但不管怎麽說,勝利畢竟是勝利,薑唯執政三年,就在雍州獲得了二個大勝仗,蜀國的人心一下子就被鼓舞起來了。魏國當時外有蜀漢、東吳這樣的強敵,內有曹氏司馬家的內爭,對於薑唯來說,這正是實現他一心期盼的立下萬世不泯之功業的好時機。延熙十九年,薑唯領“大將軍”之職,在攀上了蜀國權力最高峰的同時,躊躇滿志的姜大將軍自然要履行興複漢室的神聖職責,遂再一次領兵出征。 說起來,是算是薑維的第五次伐魏戰役。而這次與以前最大的不同在於,安西將軍鄧艾這個人的存在。早在去年薑維在洮西時,就是因爲陳泰和鄧艾前來解救王經部才使得姜維各個擊破魏國西北方面軍的計劃破産。當時鄧艾還只是行安西將軍事,打了這場仗才轉正,同時還被授予假節的榮譽,加封了領護東羌校尉事的官職。對與薑維的這次進攻,魏國將領們其實並沒有多少準備。因爲最近蜀國用兵實在太頻繁了,幾乎年年出征,他們認爲蜀國肯定已經沒多少餘力了。而鄧艾則對此侃侃而談,指出姜維必然出兵的五大原因。第一、去年王經兵敗後,隴西一帶百姓多有歸附蜀國,當地局勢已經對魏國不利了,“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薑維肯定要乘勝追擊。第二、蜀國的軍隊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兵,而魏軍則補充了大量新兵,所謂軍隊數目多,但戰鬥力反而不如以前,薑維深知這一點,必然不會給我們操練兵馬的時間。第三、蜀國軍隊往來運輸可以通過水路,我軍則需要靠陸運,勞逸不同(其實這條極勉強啦)。第四、祁山一帶正好是麥熟的季節,蜀國若在此時進犯,則可以就地調度糧草,彌補軍糧籌措不便的劣勢。第五、因爲薑維很想來打我們,所以他肯定會來打的。薑維的意圖和思考方式,幾乎完全被鄧艾洞察,戰場的主動權就此移手………… 鄧艾這個說法,有沒有被高層接受,俺這邊沒有資料證明(儘管鄧艾軍銜很高,並有自己的一支軍隊,但他頭上還有都隴右的征西將軍陳泰。)。但薑維肯定是不知道的,如果他知道就不可能和蜀國鎮西將軍胡濟約好在上邽(甘肅天水一帶)會師了。其實關於胡濟失誓不至的事,俺個人認爲很是奇怪。事實上薑維在出祈山的路上就被鄧艾堵住了,說起來倒是姜維從來都沒有機會前往會師地點,要說失誓不至,這兩支部隊應該都份,若是按志裏的說法“濟失誓不至,故維爲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穀”,這樣的因果關係要真成立的話。把一場傾一國之力發動的戰爭的勝負壓在胡濟這支不足萬人的別動隊是否成功迂回到敵前,竊以爲擬訂這種不當的軍事作戰計劃的統帥自己就要先負起責任來。不管怎麽說,姜維主力部隊的進兵由於鄧艾的防備嚴密迫改變進攻方向。本來姜維自鍾題(甘肅蠻靠近青海的一塊地方)出法,經過董亭(甘肅武山南)打算前往祈山。但聽說鄧艾早有防備,薑維覺得打一場攻堅戰不值得,於是就打算將軍隊開到南安郡,先吃下一塊再說。而在前往南安的要道武城山上,鄧艾早就布下防禦部隊。姜維與艾爭險,不克而還,姜維接連兩次碰了一鼻子灰,反而更不甘心了。於是率軍冒險連夜渡過渭水,打算將鄧艾軍甩在身後,再執行上邦作戰計劃。但遺憾的是,這個反應也沒有脫出鄧艾的預料,薑維在離上邦東南方不遠處的段谷遭遇了鄧艾的主力部隊。這一戰,志裏簡單的描述爲“星散流離,死者甚衆”,沒有直觀的感覺,根據俺手頭的資料顯示受姜維直接指揮的作戰部隊總數爲七萬人不到,這些人蜀軍精銳中的精銳,這是薑維北伐的最大本錢。 此文章於 2006-03-19 10:40 PM 被 紅旂飄 編輯.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6 您的住址: 生機勃勃日益進步的大陸
文章: 11
|
而在這戰中,光是直接陣亡的士兵數目就超過了一萬人(“斬首逾萬”,見《魏略》),而且由於這場戰爭是全軍潰敗,蜀國在隴西更沒有可以支撐的軍事據點,在潰散和被追擊的過程中損失的部隊更遠遠不止這個數目。這些身經百戰的老兵,大量善戰的中下級軍官,一旦損失了,絕對是難以彌補的。
段穀之役,是蜀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這一戰,蜀國損失了總兵力中近一成半的數目(對於戰鬥力上的損失,絕對不止一成半的一倍),大量有富有戰鬥經驗的軍官將領戰死(這個損失一直到蜀國滅亡都沒有彌補過來),同時已經置於蜀國控制之下的半個雍州也被魏國所奪回。可以說薑唯這十多年來在經略雍涼二州上掙來的那點好處全部賠了進去,還把孔明留下來的老本也折了大半。雖然此後,蜀國也有過幾次掙扎,但基本已經對魏國造不成較大的威脅。同時,蜀國國內的朝廷,也因爲薑唯本人的地位動搖而導致軍政二方面領導人的分歧,益州派系再一次崛起,蜀國安定了數十年的朝廷也應之而動亂紛起。本來就很不買薑維面子的尚書令陳祗更對薑維不滿,而且薑維長期不在成都朝廷,儘管還挂有“行大將軍事”的頭銜,但實質上已經只能保有自己直屬部隊的軍權了。 延熙二十年,在東吳的支援下,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壽春起兵發動叛亂,爲了平叛魏軍將關中的軍隊抽調走了一部分。姜維認爲這是個好機會,於是拼湊了數萬軍隊打算從駝谷出兵前往魏國在沈嶺(陝西周至一帶)的一個軍事要塞,期待如果能把那裏掌握在手,可以與魏國打一場自軍佔有地利的持久戰。但姜維來到沈嶺時,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望已經率領大軍駐紮在那裏了。姜維自然沒有兵力去打攻堅戰,只能在芒水紮營和司馬望對峙,很快鄧艾也率兵前來支援。事實上這事魏國兵力已經遠遠超過薑維的部隊,但薑維卻不打算退兵,他自持自己精通兵法很打算和魏軍打一場野戰,以挽回自己前年敗給鄧艾的面子。但司馬望和鄧艾就是不搭理薑維,只管嚴防各個關口,就是不出兵。薑維一直和他們耗到了第二年,直到諸葛誕兵敗,看看實在撈不到什麽好處,才悻悻然地退了兵。 這次戰役結束後,薑維將軍隊拉回了成都,事實上,這說明薑維不得不參蜀國與內部權力鬥爭了。所幸這一年宦官黃皓最大的外援陳祗病死,在薑維支援下,由丞相府的舊人董厥出任尚書令,姜維也恢復了他大將軍的職位。 景耀四年,薑維率軍屯駐于瀧水北岸,但在侯和一帶被鄧艾擊敗,被迫退到甘肅西南一帶的遝中。瀧水北岸其實是屬於蜀國的傳統控制區,薑維這一次也並非真打算討伐魏國,只是擺出一個攻擊姿態而已。但被鄧艾一擊而潰,鄧艾此舉,事實上就是爲了次年魏國的大規模伐蜀所展開的一次威力偵察而已。薑維應該能瞭解到這個意圖的,但他卻將主力部隊集中在遝中,而不是回陝西保全漢中。我記得從前看過一份史論,認爲薑維應該還是理解到這個危險的,他還是期待能在野戰中一舉擊潰鄧艾(儘管鄧艾率領的並不是魏軍主力),從而挽回他屢屢敗于鄧艾之手的面子。而這種心態導致的可怕結果就是漢中的輕易易手,沒有主力部隊的參與,姜維策劃的漢中防禦方案根本就是空談(關於薑維的漢中防禦方案,被後人罵了無數年,當年魏延、王平的固守策略和薑維的誘敵深入,只是應用上的方針不同而已,優劣無從談起。但鍾會打過來的時候,敵是誘進來了,但用來關門打狗的主力部隊還遠在陰平,而薑維指望的張翼、董厥率領的軍隊又沒有及時到位,使得整個作戰變得近似是一場玩笑…………) 景耀四年秋,魏軍開始大規模進軍了,由鎮西將軍鍾會率領十萬余人的主力部隊分,從兩路斜谷、駱穀攻蜀,由鄧艾和諸葛緒率領三萬多人,也並分兩路,鄧艾走甘松(位於甘肅叠部東南),前往遝中牽制薑維,而諸葛緒率領一隊奇兵取武街(甘肅成縣),走橋頭(四川青川北部)以完成迂回包抄斷絕姜維歸路的作戰計劃。對於魏國的計劃,薑維一無所知,成都方面派車騎將軍廖化率領萬多人前往遝中支援薑維,使薑維的作戰部隊達到五、六萬人左右的規模(事實上也就蜀國最大的兵力集團了),但薑維的這支主力部隊卻將拉到了鄧艾面前的陰平。而這時鐘會率領的主力已經完成對漢中領的包圍了,由於薑維當初擬訂的防禦計劃,漢中只有萬多人的部隊,儘管他們固守樂城和漢城完成了對魏軍的牽制,但沒有主力部隊的增援,鍾會得以騰出大部分兵力消化漢中周遍地區,蜀國的伊謝爾倫回廊已然易手了………… 在陰平,薑維儘管軍隊比鄧艾多得多,但是照樣還是吃了敗仗,被打得逃回了陰平城。不久,鍾會攻入漢中的消息傳來,薑維大驚失色,立刻率部打算前往漢中增援,但被鄧艾追擊得手,又敗了一陣。而這時,諸葛緒已經占住了橋頭。當然,儘管處處失了先機,時局無比危險,薑維畢竟還是百戰之身的名將。耍了個小手腕,擺出打算自孔函穀走山道繞到諸葛緒背後的姿態,諸葛緒果然中計,急急地前來追擊,薑維一個急轉身,回師占了橋頭。但這是薑維又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他沒有留兵守備此地,將整個西線全部拱手送給了鄧艾(或許是被殺的膽寒了,再也不敢與鄧艾交手)。薑維回師歸蜀後,立刻前往劍閣、漢壽一帶,與已經趕到的張翼部會合。蜀軍主力死守劍閣,鍾會也無可奈何,他手頭的兵力對上蜀國其實也沒有絕對優勢,只能就這麽耗著。而當時蜀軍北伐時,運輸補給上的問題,現在就到了鍾會來體會了。一旦鍾會支援不住,退兵回師,蜀國儘管失了漢中,但一口元氣還是保住了,只要日後一有機會,再徐圖不遲,薑維打得是這樣如意算盤,但是他的計劃中永遠缺了鄧艾這一環。事實上,鄧艾沒有困住薑維的部隊,因此導致鍾會的主力部隊被阻。日後計較起過失來,他自然要付上最大的責任。於是,鄧艾就乾脆豁出去率軍從絕無人煙的景穀道走七百里山路,然後奇襲江油,攻克培縣,一時蜀國上下震驚。而當消息傳到薑維手裏的時候,鄧艾已經擊潰了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了。 關於後主投降一事,爭論一直很多,蜀軍當時還有保有幾乎完好的主力作戰兵團,成都尚有數萬可戰之兵。而鄧艾千里奔襲,差不多已經是強弩之末,他們輕裝出陣,必然不可能備有攻城裝備,怎麽可能強撼成都這樣的雄城。但不管俺們這些憑空獨牢騷的後人們怎麽說,後主還是降了,蜀漢王朝也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仔細一看,薑維這部分寫的還夠長的。對薑維這傢夥的評價,俺一向是不高的,其軍政兩方面的才能,都只能算是個勉強的程度。三國志裏對薑維的評價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衆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我一直這樣認爲,薑維入蜀不管是對蜀國還是對他個人,都是一場悲劇,讓一個不適合的人在一個不適合的舞臺跳一場不合時宜的舞蹈 |
![]() |
![]() |
Regular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56
|
看你找的好辛苦摟~~~~~ 不過我懶的看啦
套句某個大濕的名言 打電話講比較快啦 ok ![]() ![]() ![]() ![]() ![]() ![]() |
![]() |
![]() |
Senior Member
![]() ![]() ![]() 加入日期: Jul 2002 您的住址: 光碟托盤
文章: 1,495
|
薑維
![]() ![]() ![]() ![]() ![]() ![]() |
![]() |
![]() |
Advance Member
![]() ![]() 加入日期: Feb 2004 您的住址: 鄉民看熱鬧的地方
文章: 319
|
太長了...太長了...太長了.....懶的看.....
![]()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6 您的住址: 生機勃勃日益進步的大陸
文章: 11
|
儘管很小的時候對三國演義就有點興趣了。不過說實話還真的沒有完整地把它看完過。這次看到這篇,又提起了興趣,快速把它瀏覽了一遍。覺得蠻有意思,所以轉貼過來讓想看的人看看。文章太長了,發帖的時候總是超長。
不知道爲什麽,提起三國總是對屬國的滅亡有一種鬱悶的心態,呵呵。其實今天看來,當時無論是誰滅誰,都不是很要緊的事。 --------- 諸葛亮(屬國) 最大的失敗是不是在於沒有注重人才的儲備呢? |
![]() |
![]() |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r 2006 您的住址: 生機勃勃日益進步的大陸
文章: 11
|
![]() 引用:
是用WORD轉換的.......:P 不要過分在意這個好不好? |
|
![]() |
![]() |
Power Member
![]() ![]() 加入日期: Apr 2003 您的住址: 亞太淫運中心
文章: 587
|
搞個算命網頁(日本人很愛玩這個)
到時候有人一看自己的前世是薑維,董允 .......就會有興趣吧 寫的實在太長了 用量化的比較快 武力xx 攻擊xx 防禦xx 智力xx 謀略xx 運氣xx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