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文章: 1,931
|
【開箱簡測】Axipsplus AP-1202 PCIe 3.0x4 HMB NVMe 2TB SSD 效能簡測 (圖多)
之前玩過聯芸(MAXIO) MAP1602主控產品,看到它官網有另款
HMB主控,型號是MAP1202,傳輸協定為NVMe 1.4版,通道數 維持4C/4CE,最大容量可以達到4TB,最大的循序讀/寫速率 3600/3200 MB/s,最大的隨機讀/寫IOPS為600K/500K IOPS。 ![]() 好奇找了一下,目前國內採用這款主控的SSD不多,詢問幾家 常使用的廠商,最後只在Axisplus這家廠商詢問到目前這款 SSD廠商還沒有零售,但是慷慨地借出測試,Axisplus針對此 款主控分別推出1TB及2TB容量產品。目前官方的保固條件為 5年保,但沒有附加額外的TBW保固值限制。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因為是借測品,目前還沒有彩盒包裝,官網相關資料也尚未 更新。不過1TB與2TB版的正面貼紙很相近,差別只有容量。 1TB正面貼紙 ![]() 2TB正面貼紙 ![]() 1TB板SSD採單面布局設計,PCB板洗得算乾淨。 ![]() 2TB板SSD採單面布局設計,PCB板洗得算乾淨。 ![]() 將上方貼紙小心移除,可以看到整體布局。 1TB容量的正面黏上四顆NANDFlash,上方間為SSD主控,因採 HMB架構,看不到任何快取記憶體。 ![]() 2TB容量的正面黏上四顆NANDFlash,上方間為SSD主控,因採 HMB架構,看不到任何快取記憶體。 ![]() 不論是1TB或2TB的主控都是採用Maxio MAP1202A。 ![]() 1TB NAND Flash型號 ![]() 2TB NAND Flash型號 ![]() 本篇評測僅會PO出2TB版本相關測試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MAXIMUS Z790 Hero BIOS 1202 CPU: i7-13700K oc 5.3G RAM: G.SKILL Trident Z5 RGB DDR5-6400 16Gx2 OS SSD: Samsung 990 PRO 2TB 測試碟: Axisplus AP-1202 2TB PCIe 3.0x4 HMB NVMe SSD (CPU專屬通道M.2插槽) SSD散熱器: RADIATOR HDM2280-FT 附渦輪扇固態硬碟散熱器 Case: Corsair Airflow 7000D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2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lt NVMe Driver CrystalDiskinfo標示規格為NVMe Express 1.4,傳輸模式為 PCIe 3.0 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29度。 ![]() 密閉機殼內連續高度負載測試,最高溫度為攝氏60度。 ![]() HWiNFO64測到最高溫達攝氏57度。 ![]()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2811~2927MB/s。 ![]()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算蠻平穩,平均讀取速率2898MB/s,線性寫入曲線分 三段,SLC Cache還可以正常運作時,傳輸率約在2200~3000MB/s 間波動,SLC快取耗盡瞬間降至1100MB/s,一旦沒有兩項功能輔助 後,寫入速率會降到300MB/s以下,最低至約161MB/s,由於時間限 制就沒讓它全碟跑完,寫入速率線型圖應該會跟1TB相近。 ![]() ![]() ![]()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波動度放大,平均讀取速率2585MB/s;隨機寫入曲線 抖動幅度相對非常大,平均寫入速率2122MB/s。 ![]() ![]()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從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2811~3229MB/s、寫入速率2179~2868MB/s。 ![]() ![]() ![]()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 1GB~32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呈現。 與Phsion主控相似非常相似,壓縮環境下表現速率都不差,非壓縮 環境整體分數明顯下滑。不論那個環境的大檔寫入的4K讀寫異常低。 。 Compress 0Fill 模式。 ![]() ![]() ![]() Compress 100% 模式。 ![]() ![]() ![]() AS SSD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2451及2793 MB/s,4K-64Thrd讀取392K iops, 4K-64Thrd寫入356K iops。 ![]() ![]()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3107及2893 MB/s,4K-64Thrd讀取393K iops, 4K-64Thrd寫入約219K iops。 ![]() ![]()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679MB/s、程式載入速率655MB/s。 ![]()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7774MB/s、程式載入速率1555MB/s。 ![]()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寫曲線以寫入曲線較不平穩。 ![]() 10GB的讀/寫曲線以寫入曲線較不平穩。 ![]() ATTO Disk 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 1GB、2GB、4GB及32GB,進行不同模式的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3.34GB/s、 寫入速率最快2.80GB/s,小檔讀寫速率偶有不穩定,大檔都算穩定。 ![]() ![]() 0-Fill模式,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2.72GB/s、寫入 速率最快2.72GB/s,一樣也是小檔讀/寫較不穩定,反倒是大檔連續 讀寫速率還比較穩定。 ![]() ![]() CrystalDiskMmark v8.0.4,選取NVMe SSD測試,測試測試64MiB、 512MiB、1GiB、2Gib、4GiB、8GiB、16GiB及64GiB不同容量。 Default (Random)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3325~3580MB/s、 寫入速率2945~3571MB/s。4K Q1T1讀取速率45~80MB/s、寫入速率 82~326MB/s。 ![]() 0Fill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3205~3564MB/s、寫入速率 3010~3033MB/s。4K Q1T1讀取速率267~379MB/s、寫入速率85~321MB/s。 ![]() 混合模式:選取Default模式,循序讀取速率貼近官方值,循序寫入 就落差很大,4K IOPS均未達標。 ![]() 真實世界(Real World)混合模式:選取Default模式,循序讀取速 率貼近官方值,循序寫入就落差很大,4K IOPS均未達標。 ![]() NetworkDLS -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測試結果。 平均讀取速率1.0GB/s、寫入速率1.83GB/s。 ![]() ezIOmeter設為乾淨的全碟環境測試,循序讀取速率平均約3214MB/s、 循序寫入速率平均約2934MB/s;4K QD32隨機讀取最快可達317K IOPS、 隨機寫入最快為245K IOPS。 ![]()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讀取曲線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2945MB/s;寫入 曲線也算平穩,平均寫入速率2775MB/s。 ![]() ![]()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 ![]()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 ![]()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 50MB、500MB、2000MB及4000MB進行不同資料型態的測試。 Mixed型態結果。 ![]() Zero型態結果。 ![]() 將檔案設為250GB,觀察到210G以前寫入曲線都呈平穩,推論SLC Cache設定約莫210GB左右,應該足夠於一般的使用,但是這似乎只 適用於循序讀寫,4K讀寫就沒有那麼大的快取設定吧。 ![]()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1822MB/s、平均寫入速率1523MB/s。 ![]()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1817MB/s、平均寫入速率1732MB/s。 ![]()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寫入速率為2836/2700 MB/s。 ![]() Parkdale v3.06設定Block Size 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10000MB 全測過一輪,只抓其中幾項結果。 ![]() ![]() ![]() PCMark 8測試:分數5098,頻寬為756MB/s。 ![]() PCMark 10測試,測試系統碟及資料碟兩種模式。 系統碟分數為2728、頻寬為440MB/s。 ![]() 資料碟分數為2769、頻寬424MB/s。 ![]()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到2941分。 ![]()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512MB、4GB及32GB,測試隨機及0Fill資料 方式的結果。 0Fill資料模式 ![]() ![]() ![]() ![]() 隨機模式 ![]() ![]() ![]() ![]() 將一個壓縮檔案格式(80G)從Samsung 990 Pro傳至Axisplus AP-1202,觀察寫入的速率變化。 ![]() ![]() ![]() 將一個隨機檔案格式(80G)從Samsung 990 Pro傳至Axisplus AP-1202,觀察寫入的速率變化。 ![]() ![]() ![]() 官方的保固條件設定供5年或600TBW的寫入保固,實測寫入將近 14TB時,健康度仍維持在100%,推測耐寫度應超過1500TBW或更高。 因為沒有玩GAME或PS5等,就沒有後續相關的遊戲效能測試,請見諒。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壓縮環境中的循序讀取或寫入表現如同Phison主控系的優點。 2. SLC Cache設定值算大,即使沒有DRAM快取設定,中小型檔案傳輸應足敷使用。 3. 運作溫度還算低,適合那些沒法特別提供散熱的週邊使用。 4. 官方提供5年保固但沒有加上任何TBW保固值,算是非常大器。 缺點 1. 當SLC耗盡,即使依賴DDR5-6400的頻寬,對應到HMB架構的大檔隨機讀/寫速率還是偏慢。 2. 特殊情況的小檔循序讀寫有點不太穩定,可能韌體還需調整。 3. 需至官網或網路購買,目前實體零售通路較難見到實品販售。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