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文章: 1,924
|
【開箱簡測】WD 黑標 SN850X 2TB PCIe Gen4x4 NVMe SSD固態硬碟 (配備散熱片) 效能簡測 (圖多)
去年SN850剛上市,很開心的去試用後感覺沒特別的好。今年初SN850
推出進階版SN850X時,也沒特別用心去關心它。剛好最近在弄2022年 高速Gen4x4 SSD的比較時,考慮後還是把SN850X有納入此次測試,於 是乎又去買了條來試玩。 根據WD官網說明,與去年(2021)相比,WD黑標產品線更加地細緻化, 除了原本的SN850外,也加入HMB架構的SN770,目前最高階的產品就 SN850X,而SN850X還分為有無附原廠散熱器兩種版本,若無散熱器版 的SN850X最高容量達4TB容量,跟Seagate FireCuda 530 4TB有得拼。 ![]() 購物網站提供的SN850X的相關文案****,已無法太吸引我的目光,還 是貼出來,不過其中Game Mode 2.0倒是讓我有想去體會差異處,畢竟 在SN850首度提供的Game Mode,當時測試的結果讓我沒太大的感覺。 ![]() ![]() ![]() 以下利用手機簡單拍照,若有傷眼處,敬請見諒。 外紙盒維持與SN850吊卡式包裝設計,但不像金士頓,至少還是完整紙盒。 ![]() 紙盒正面延續黑標風格,右下角橘色字體標示容量,左上方貼著代理商 標籤。這次買的是附散熱器的版本,主要是想試試原廠散熱器是否比我 自己用的帶風扇SSD散熱器更加地有更好散熱效果? ![]() 紙盒側標還是採用橘色字體簡述產品特色。 ![]() 紙盒底部延續透明窗格設計,可方變選購時避免挑錯型號及容量。5年 保的符號就印在正中央附近,讓人可以有更安心選購的動力。 ![]() 打開外紙盒時,可以看到SSD放在黑色膠盒內,這次膠盒與SN850有明 顯差異,重新設計過改以黑底基色為主。 ![]() 取下上層SSD膠盒後,可以看到說明書等置於膠盒底部。 ![]() 買的是附散熱器版SSD,可以看到原廠散熱器作工還算細緻。 ![]() 散熱器側面還有不同孔隙的散熱設計,側邊可以看到採單面SSD布局。 ![]() 底部貼上產品貼紙,型號為WDS200T2XHE,2022年7月生產,產地為MIC。 ![]() 未了避免拆除散熱器可以破壞保固,直接抓網路上的圖來看主控及相關 元件說明。 主控型號為Sandisk 20-82-20035-B2,是SN850的更新版,為8通道主控。 此外,SSD上內建2GB快取記憶體,配置兩顆Sandisk BiCS5 3D TLC NAND。 ![]() 裝上主機後,散熱器會亮燈,當然您也可以透過Dashboard軟體去調整, 之後會再說明。 ![]() 開箱結束,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MAXIMUS Z790 Hero BIOS 1202 CPU: i7-13700K oc 5.3G RAM: G.SKILL Trident Z5 RGB DDR5-6400 16Gx2 OS SSD: Samsung 990 PRO 2TB 測試碟:WD SN850X 2TB SSD (WDS200T2XHE) (CPU專屬通道M.2插槽) SSD散熱器: 原廠散熱器 Case: Corsair Airflow 7000D OS: Windows 11 Enterprise 22H2 64-bit Driver: Windows Default NVMe Driver 透過CrystalDiskinfo,標示規格為NVMe Express 1.4,傳輸模式為 PCIe 4.0 x4,剛上機溫度為攝氏34度。 ![]() 密閉機殼內透落連續高度負載測試,若為密閉環境中的最高溫度為攝 氏85度。若將機殼側板打開,用小風扇直吹,最高運作溫度降至79度。 ![]() ![]() HWiNFO64測到的最高溫達攝氏82度,無法顯示SSD主控溫度。 ![]() WD Dashboard監控到最高運作溫度達到攝氏90度。 ![]() AIDA64 Read Test Suite,設定檔案容量為1MB及8MB測試。 隨機讀取速率約5516~5876MB/s。 ![]() AIDA64 線性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線性讀取曲線在容量值48%前都算平穩,之後稍有抖動,平均讀取速率 5857MB/s;線性寫入曲線在容量值約8%後就開始掉速,之後呈現大幅度 波動,查了SSD運作溫度也飆高,看來是因過熱觸發降速,原廠散熱器 似乎無發揮作用,平均寫入速率3324MB/s。 ![]() ![]() AIDA64 隨機讀寫測試,設定檔案容量為8MB。 隨機讀取曲線抖動幅度比線性讀取速率略大,平均讀取速率5766MB/s; 寫入曲線抖動幅度更大,似乎還是過熱機制觸發,平均寫入速率5270MB/s。 ![]() ![]() AJA 設定影片格式為3840*2160 4K RED HD解析度,編碼為16bit RGB, 從256MB~64GB全測一輪,抓取幾項結果。 讀取速率6033~6067MB/s、寫入速率5583~5990MB/s。 ![]() ![]() ![]() ![]()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設為Compress 0Fill或Compress 100% (Incompressible模式),測試皆勾選Write-Thru選項,從1GB~32GB全測 一輪,抓取幾項結果呈現,壓縮模式下的整體分數表現略佳。 Compress 0Fill 模式。 ![]() ![]() ![]() Compress 100% 模式。 ![]() ![]() ![]() AS SSD設定檔案大小為1GB及10GB,並測試Copy及Compress Benchmark。 1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857及5887 MB/s,4K-64Thrd讀取780824iops, 4K-64Thrd寫入1142386iops。 ![]() ![]() 10GB容量,循序讀寫速率5988及5550 MB/s,4K-64Thrd讀取780303iops, 4K-64Thrd寫入8676221iops。 ![]() ![]() Copy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容量,ISO讀取速率1062MB/s、程式載入速率802MB/s。 ![]() 10GB容量,ISO讀取速率3572MB/s、程式載入速率2108MB/s。 ![]() Compress Benchmark 測試項目 1GB的讀取曲線較穩定些,寫入曲線抖動較多。 ![]() 10GB的讀取曲線較穩定些,寫入曲線抖動幅度更大。 ![]() ATTO Disk benchmark設定檔案長度為64K、64MB、256MB、512MB、1GB、 2GB、4GB及32GB,模式設定為Overlapped I/O、0Fill模式進行測試。 Overlapped I/O,佇列深度4 (QD4)模式:讀取速率最快6.51GB/s、寫 入速率最快6.23GB/s,讀寫速率都算穩定,但是在64M大容量的讀取速 率多有降速問題。。 ![]() ![]() 0-Fill模式,佇列深度1 (QD1)模式:讀取速率最快4.60GB/s、寫入速 率最快5.96GB/s。儘管多數讀/寫速率還算穩定,32GB大檔讀取測試略 有不穩定現象。 ![]() ![]() CrystalDiskMmark v8.0.4,選取NVMe SSD測試,測試Default及0Fill 兩種模式,並測試64MiB、512MiB、1GiB、2Gib、4GiB、8GiB、16GiB 及64GiB不同容量。 Default (Random)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6947~6983MB/s、 寫入速率6560~6673MB/s。4K Q1T1讀取速率94~97MB/s、寫入速率 377~401MB/s。 ![]() 0Fill模式:Seq Q8T1循序讀取速率落在6940~6983MB/s、寫入速率 6264~6686MB/s。4K Q1T1讀取速率95~97MB/s、寫入速率389~403MB/s。 ![]() NetworkDLS -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測試結果。 平均讀取速率1.73GB/s、寫入速率2.92GB/s。 ![]() ezIOmeter設為乾淨的全碟環境測試,循序讀取速率平均約6531MB/s、 平均寫入速率約5593MB/s;4K QD32隨機讀取最快可達1007786 IOPS、 隨機寫入最快為889673 IOPS。 ![]() HDTune v5.75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值如下圖。 循序讀寫測試項目:讀取曲線還算穩定,平均讀取速率5645MB/s;寫 入曲線在980GB以前維持高速寫入,之後降速在區間波動,平寫入速率 3642MB/s。 ![]() ![]() 隨機讀寫測試項目 ![]() ![]() 額外讀寫測試項目 ![]() ![]() File Benchmark選項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分別測試Zero及Mixed資料型態。 Mixed型態結果。 ![]() Zero型態結果。 ![]() 將檔案設為250GB,寫入曲線都呈平穩,其SLC Cache設定應該超過250GB。 ![]()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2038MB/s、平均寫入速率1234MB/s。 ![]() 32mb(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2034MB/s、平均寫入速率1286MB/s。 ![]() Inhouse Diskbench讀寫測試:循序讀取/寫入速率為6077/5773 MB/s。 ![]() Parkdale v3.06設定Block Size 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10000MB全測 過一輪,只抓其中幾項結果。 ![]() ![]() ![]() PCMark 8測試:分數5119,頻寬為1089MB/s。 ![]() PCMark 10測試,分為系統碟及資料碟兩種模式測試。 系統碟分數為3302、頻寬為520MB/s。 ![]() 資料碟分數為6727、頻寬993MB/s。 ![]()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得到4577分,算是近期陸續測試過的SSD相 對高分者。 ![]() TxBench設定檔案長度64MB、512MB、4GB及32GB,測試隨機及0Fill資料 方式的結果。 0Fill資料模式 ![]() ![]() ![]() ![]() 隨機模式 ![]() ![]() ![]() ![]() 裝上WD Dashboard,預設狀態是Game Mode關閉,韌體版本出現驚探號, 表示有新版韌體可更新,順勢更新,最新韌體版本為620311WD。 ![]() ![]() 效能(Performance)頁面提供使用者選擇是否要關閉Windows TRIM功能, 也可以選擇是否要開啟Windows快取寫入功能,建議是全都開啟。 ![]() ![]() 此外,它有圖表監視功能可以檢視SSD相關運作過程。 ![]() 工具(Tools)頁面裡第一個選項是Firmware Update,若有新版韌體時就 會通知,可自行選擇是否要更新,還是建議更新它。S.M.A.R.T功能裡提 供簡單測試功能。與SN850一樣提供Acronis WD版的軟體,可以自行下載 使用。在工具頁面中最重要的是Erase Drive,舊款SN850似乎無法透過 Dashboard對SSD作Secured Erase,很高興的新款SN850X作到了,它採取 類似於Samsung Magician軟體利用製作USB開機碟,實作上的確可行, 是目前市售零售家用SSD,唯二可以自行Secured Erased的SSD。 ![]() ![]() ![]() ![]() ![]() ![]() 設定(Settings)頁面,可以選擇顯示語系、是否開機啟動等選項。 ![]() RGB頁面可以選擇散熱器上的燈光效果或燈光色調,當然也可以跟ASUS、 技嘉、微星主機板的燈效連動,也支援Razer的RGB效果。 ![]() ![]() 官方的保固條件設定為1200TBW或提供5年保固。測試寫入約22.6TB時, 健康度就掉了1%,推測總耐寫度應該高於1200TBW,屬於耐寫型SSD,但 是與SN850舊款同容量(2TB)寫入約28TB時的健康度才掉1%,有點退步。 ![]() 從Dashboard中可以看到SN850X預設是關閉Game Mode 2.0,若要開啟時, 會跳出重新開機畫面,務必要重新開機才能發現切換到Game Mode 2.0。 ![]() ![]() 雖然沒有在玩Game,為了要了解Game Mode 2.0對於官方宣傳說有助於遊 戲效能提升,還是拿Crystal Diskmark做個簡單測試。 選取Default模式,設定為混合模式。 未啟動Game Mode 2.0的讀/寫速率狀況。 ![]() Game Mode模式啟動後,可以發現在各選項的寫入速率有所增進,連帶 地在混和測試中的讀取或寫入速率均增長。 ![]() 選取Default模式,設定為真實世界(Real World)模式。 未啟動Game Mode 2.0的讀/寫速率狀況。 ![]() Game Mode模式啟動後,可以發現在各選項的讀取/寫入速率有所增進,特別 是4K寫入的IOPS明顯提升,同時也降低了4K寫入的延持時間。 ![]() 因為沒有玩GAME或PS5等,就沒有後續相關的遊戲效能測試,請見諒。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測試結論: 優點 1. 在Z790平台上,循序寫入超越官方標示值。 2. 官方提供五年保或1200TBW的保固,實測可寫入量應該遠超過1200TBW,屬於耐寫型SSD。 3. 原廠Dashboard軟體對於SN850X的支援度更高。 4. 支援USB製作開機碟,是繼Samsung SSD後可以自行完整Secured Erase的SSD。 5. 原廠直接提供散熱器,散熱器另有燈效可以調整。 6. Game Mode 2.0的效能提升比起以前的Game Mode搭配SN850更有感。 缺點 1. 與Z790平台的循序讀取或是4K讀寫IOPS似乎無法達到官方標示值。 2. 原廠散熱器的實測運作溫度還是偏高,沒發揮預期的散熱功能。 3. 總耐寫量似乎比前一代SN850略低,有點讓人失望。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能見諒, 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