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文章: 1,949
|
【開箱簡測】2016年USB 3.0控制晶片評比(1)-銀欣SSE-ECU01 (圖多,不喜勿入)
大約四年前小弟作過類似USB 3.0控制晶片的評比,當時USB 3.0規
格介於xHCI 0.96 vs xHCI 1.0,歷經了這麼多年,連xHCI 1.1的 USB 3.1規格也問世,恰巧SSD更加普及且有更友善的環境可以檢視 不同USB 3.0控制晶片在xHCI UASP模式下的實際效能。 首先初登場簡測的是銀欣的USB 3.0擴充卡。其實在國內擴充卡的零 售通路商來說,銀欣算是較晚切入但又提供較佳的不同產品組合, 以前是透過Teratrend這品牌在試水溫,後來是回歸母公司的品牌推 出相關的擴充卡(USB或SATA)。 本篇系列作的初試對象就是銀欣SST-ECU01,會拿這產品的主因在於 它的USB 3.0晶片。在現在Intel/AMD晶片組內建 USB 3.0控制器以外 的擴充卡產品,多數是採Renease/NEC USB 3.0晶片,這些年來已有 點看膩,剛好網路查了一下鈺創(Etron)推出新的USB 3.0 xHCI 1.0 控制晶片,型號為EJ198,較少主機板採用,即使國內三大主機板廠 商最愛用Etron USB 3.0晶片的那家,提供解決方案的型號仍是前一 代的產品。先看一下EJ198的規格: ![]() ![]() 以下為手機簡單拍照,若有不清楚傷眼處,請見諒。 外紙盒正面簡述產品的規格,透過PCIe Gen2.0提供最大10 Gbs的傳輸 頻寬,雖然它是4 Port產品,與一般USB 3.0擴充卡不同,全數採19pin USB 3.0內接接頭,也算是另類思考,會拿這張卡來試就是紙盒左下方 那個Support UASP & Turbo Boost的文字。 右下角為產品的型號:SSE-ECU01。 ![]() 外紙盒背面列示九國文字簡述產品特性,上半部也詳列了產品規格, 在MIC的年代,右下角也載明為MIT。 ![]() 維持銀欣近來的風格,開箱有一簡單的隔間讓第一印象質感稍微好些, 與其它產品較不同。把隔板打開後就可以看到USB 3.0擴充卡及短擋板, 咦,怎麼沒有Drivers CD呢?上網查,原來在官網就有提供支援 Windows 7的Drivers,至於Windows 8/8.1/10的Driver,因系統已內建 xHCI Driver就不需要自行下載。 ![]() ![]() USB 3.0擴充卡的正面設計蠻簡潔,電源供應採SATA型態,使用時 需接上電源線才可正常使用,右側為2組19pin USB 3.0內接頭,對 於具有4組以上的USB 3.0擴充面板或機殼來說,是個蠻不錯的搭配。 ![]() USB 3.0擴充卡背面也維持清爽風,板子也洗的蠻乾淨。 ![]() 就是它....EJ198H,是繼多年前測過EJ168後再度接觸Etron的產品。 ![]() 簡單地開箱結束囉,上機去。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X99-E WS/USB 3.1 BIOS 0602 CPU: i7-5930K oc 4.5G RAM: GSkill DDR4-3000 4G*4 OS SSD: Fujitsu FSX-240GB SLC SSD 接在H710P上 測試碟: Samsung 850 Pro 256G MLC SSD Raid: Dell H710P 強制掛上LSI MegaRAID 9265-8i Driver USB 3.0 Driver: Windows 10內建Drivers USB 3.1 線: Qooker酷可 USB 3.1 Gen 2 Type C轉Type A 1M長 測試碟串接法: 接在機殼USB 3.0擴充面板 測試碟外接盒: Akitio Neutrino U3.1 USB 3.1 Gen2(Type-C) OS: Windows 10 Enterprise x64 以下僅將測試過程中的部分數據截圖抓出,完整數據將在這系列測試 的最終篇的比較表格裡呈現,敬請稍候。 Windows 10裝置管理員看到EJ198H的確支援xHCI 1.0 ![]() 蠻弔詭的是支援UASP功能的USB 3.0/3.1外接盒,竟然無法啟動UASP模 式,僅顯示傳統BOT傳輸模式。 ![]() Crystal DiskInfo可以完整顯示SSD的SMART資訊,不用擔心接在此張 擴充卡後看不到HDD/SSD的S.M.A.R.T.。 ![]() AIDA64線性讀寫測試,設定Block Size 8MB作為測試基準。 讀取曲線蠻平順,平均讀取速率304MB/s;寫入曲線在容量值40%前波 動較大,40%後寫入速率緩步上升,平均寫入速率239MB/s。 ![]() ![]() AJA 設定2048*1556 10-bit RGB從128MB~16GB全測一輪。 讀取速率約308MB/s附近、寫入速率215~253MB/s,寫入速率波動較大。 ![]() Anvil's Storage Utility設為Compression 100%,把容量值從1GB~32GB 式全測試一輪,強制設為Write Through模式進行寫入測試,本篇僅節錄 幾項大小不同容量的測試圖。 循序讀取速率約248~312MB/s,寫入速率約173~273MB/s;4K讀取速率約 24~MB/s、4K寫入速率約26~36MB/s。 ![]() ![]() ![]() ![]() AS SSD設定檔案容量為1GB,同時測試Copy Benchmark及Compression Benchmark。 循序讀取速率312MB/s、寫入速率214MB/s,4K讀取速率約24MB/s、 4K寫入速率約25MB/s。 ![]() ISO檔及Game選項的傳輸測試 ISO讀取速率約120MB/s、程式讀取速率約104MB/s。 ![]() 壓縮測試:讀取速率約308MB/s、寫入速率多數介於135~277MB/s。 ![]() ATTO Diskbenchmark v2.47將封包值設定為512Byte到8KB,針對檔案 長度64K、64MB、256M、512MB、1GB、2GB,測試Overlapped I/O模式。 讀取速率約318~327MB/s、寫入速率約311~318MB/s。 ![]() Crystal DiskMark v5.1.2,容量值選50MB、500MB、1G、4G、8G及 32G等六組,測試Default資料型態。 循序讀取速率約275MB/s、寫入速率266MB/s。單就這方面的數據觀察, 似乎真的沒啟動UASP加速模式而維持於傳統BOT傳輸模式。 ![]() NetworkDLS - DiskMark採預設封包值64K,檔案容量為2.5G。 平均讀取速率211MB/s、寫入速率191MB/s,也應該沒啟動UASP。 ![]() HDTune v5.6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 平均讀取速率約309MB/s、寫入速率約296MB/s,寫入曲線波動自容量值 約60%後開始出現緩步降速的曲線。 ![]() ![]() 額外讀寫測試(Extra Test-Read/Write) 隨機搜尋讀取速率6529 IOPS,隨機搜尋寫入速率6608 IOPS。 ![]() ![]() 隨機讀寫測試(Random Access-Read/Write) 隨機讀取速率564 IOPS、4K隨機讀取速率6273 IOPS,隨機寫入速率 438 IOPS、4K隨機寫入速率8735 IOPS。 ![]() ![]() File Benchmark測試: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定50MB、 500MB、2000MB及4000MB,測試資料型態為Mixed。 循序讀取速率落在314~317MB/s、寫入速率介於148~306MB/s,4K讀取速 率波動比4K寫入速率略高。 ![]() HD-Tach 讀取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224MB/s、Burst Speed 278MB/s。 ![]() 32mb (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224MB/s、Burst Speed 277MB/s。 ![]() HD-Tach RW 讀寫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Long Zone)測試。 8mb(Quick Zone):平均讀取速率約224MB/s、寫入速率約209MB/s。讀 取曲線相對較為穩定,寫入曲線於容量值約60%以後出現波動。 ![]() 32mb (Long Zone):平均讀取速率約224MB/s、寫入速率約127MB/s。測 試過程中寫入曲線一路走低,讀取曲線相對較為穩定。 ![]() InHouse DiskBenchmark效能測試:循序讀取速率約322MB/s、寫入 速率約205MB/s。 ![]() Parkdale v2.96分別選取Block Size 1MB為基準,把檔案大小從250MB到 4000MB全測過一輪。 循序讀取速率約315~373MB/s、寫入速率約163~246MB/s。 ![]() ![]() ![]() ![]() PCMark 7 Secondary Storage測試:得分4686、原始得分3449。 ![]() 測試至此作個簡單的結論。 優點 1. 讀寫過程中的運作尚稱穩定,讀取速率多數時間超過300MB/s。 2. 提供2組19Pin接頭,滿足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3. 台廠設計製作,並提供完整的一年保固。 缺點 1. 無法啟動UASP模式,僅能使用BOT模式,整體寫入速率未達UASP效能, 不知是否為相容性問題? 2. 產品為內接式設計,對於部分喜歡直接將儲存裝置接於擴充卡擋板者較不便。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 能見諒,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