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ster Member
![]() ![]() ![]() ![]() 加入日期: Nov 2001
文章: 1,927
|
【開箱簡測】銀與紫的相戀--Akitio USB 3.1 擴充卡 + Neutrino 冰極光 U3.1 2.5" 外接盒
一年前測試一堆USB 3.0 UASP外接盒,一年後隨著USB 3.1問世,但
週邊產品相對寂靜,反映了PC週邊市場的蕭條。想替目前手中多出的 SSD找個外接盒當隨身硬碟,USB 3.0 UASP頻寬始終讓我不滿足,網 路看了USB 3.1週邊測試,興起也來組個USB 3.1平台試試。本篇只是 初始,除了這次測試外,也將陸續測試其它2.5" USB 3.1外接盒敬請期 待。 以下為簡單手機相機拍照,若有不清楚傷眼處,請見諒。 因為X79主機板沒有USB 3.1擴充能力,遍尋市售USB 3.1擴充卡有的 用料蠻省的,有的偏貴,剛好Akitio的價位帶落在個人可接受範圍就 順手一起買。 環保紙盒包裝,上面貼張貼紙簡述產品規格及特性。 ![]() 打開紙盒簡單的氣泡袋藏著擴充卡。 ![]() 擴充卡包裝就這麼簡單,一張卡及兩顆螺絲,沒附上任何Drivers CD, 有需要的可能需要去官網或是網路資源下載。 ![]() 擴充卡正面的用料看來還不錯,附有SATA電源接頭。在這個擴充卡不 是黑就綠或是黃色的年代,看到這卡大膽配上紫色,令人耳目一新。 ![]() 擴充卡的背面用料也蠻紮實的,為v1.0版,不知以後是否會再出其它 版次的擴充卡? ![]() 看看後擋板的輸出接頭,採一Type C、一Type A連接,提供使用上 的串接彈性。 ![]() USB 3.1從2014年底問世以來,一直期望有其它家廠商針對Host端 作出對應產品,很可惜的都落空,目前還是只有ASmedia 1142獨挑 大樑。 ![]() ![]() 再來就看這次測試的主角冰極光U3.1,它的前一代U3 UASP版在小弟 的使用經驗還不差,且看新一代的表現。 外盒正面簡單敘述產品特色,幾項產品特色列述,支援到12.5mm厚的 HDD,應該算是目前相關USB 3.1外接盒支援幅度最大的2.5"產品。 ![]() 外盒背面也滿滿的規格表,最大支援容量為2TB,可在PC/Mac下用。 ![]() 外盒側標就簡潔地寫著 Neutrino U3.1,除與前代有所區別,也帶點 Mac簡潔風。 ![]() 拿掉外盒後,延續前代設計仍是環保簡單素雅的內盒。 ![]() 開箱囉,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產品說明書。 ![]() 移開說明說就看到外接盒本體。 ![]() 再把外接盒的隔間盒取出,盒底放著相關配件。 ![]() 所有的配件排排站,它所附的USB 3.1線為Type C to Type C,線長 僅30cm。 ![]() 外接盒本體僅套個透明塑膠袋作為保護。 ![]() 外接盒上面示意圖,走簡潔風,採霧銀色系,外觀摸起來平整,正面 有該公司的英文縮寫Logo。 ![]() 外接盒底部維持前代不規則設計,增加散熱空間及硬體強度。 ![]() 背照,只提供USB 3.1接頭。 ![]() 內部接頭載板示意,提供HDD/SSD四角螺絲鎖孔,與前代不同的是這 回底板沒有挖空是完整的一塊,鋁架維持前一代的挖空設計。 ![]() ![]() USB 3.1橋接晶片也只有一家產品,就是ASmedia 1351。 ![]() ![]() 傳統HD沒法達到速率,為了要驗證運作中的USB 3.1極速,拿出這次 測試的Samsung 850 Pro 256G SSD來實測,應該沒幾家的SSD會 快過它。 ![]() 通電後前端面板會亮出藍燈,讀寫時藍燈也會一閃一閃的,與前代設計 不太一樣。 ![]() 考慮到若要順便測試USB 3.0相容性需要一條Type C轉Type A線,在 店家買了條有牌子的線,線材穩定性有點疑惑(又是測試過程中另一插 曲),測完這次後就去找了別條的線換了它,所有測試週邊及開箱照到此 為止。 ![]() 測試環境簡述: M/B: ASUS P9X79 WS BIOS 4701 CPU: i7-3930K oc 4.6G RAM: Team Xtreem LV DDR3-2400 4G*4 SSD: Samsung 850 Pro 256G OS SSD: Fujitsu FSX-240GB SLC SSD 接在H710P上 Raid: Dell H710P 強制掛上LSI MegaRAID 9265-8i Driver USB 3.1 控制卡: Akitio MP-HU316A-AKT v1.0 USB 3.0 控制卡: 網購不知名Renesas/NEC µPD720201卡 測試碟串接法: 直接把USB 3.0線接在擴充卡擋板, USB 3.1採 Type C to Type C、USB 3.0採 Type C to Type A OS: Windows 8.1 Enterprise x64 本篇測試僅提供Windows 8.1 UASP裡的USB 3.0/USB 3.1與SATA 6Gb/s耗損率差異比較,Windows 7 BOT測試日後會再出篇多家外接 盒效能PK比較文,測試及整理圖表需費時,敬請稍候。 考慮到圖表太多可能會浪費太多網路頻寬,改將所有數據抄錄至Excel 檔作比較,若喜歡看截圖者,敬請原諒。 AIDA64 Extreme Edition的Read Test Suite,分別設定Block為 1MB及8MB來測試,USB 3.1讀取速率幾乎已跟SATA 6Gb/s差不多。 ![]() ![]() AIDA64線性讀寫測試,設定Block Size為8MB作為測試基準。 USB 3.1讀取速率已近SATA 6Gb/s、寫入速率稍慢點。 ![]() AJA 設定2048*1556 10-bit RGB從128MB~16GB全測一輪,寫入 速率一樣略慢點。 ![]() ![]() Anvil's Storage Utility設為預設Compression 100%模式,把容量 值從1GB~32GB針對不同格式全測試一輪,強制設定採取Write Through 模式進行寫入測試。 循序讀取速率USB 3.1與SATA 6Gb/s不相上下,寫入略慢,不管如 何都將USB 3.0的速率遠拋於後。 ![]() 4K讀寫測試,係目前USB 3.0/3.1的難以克服的點,讀取速率都低於 SATA 6Gb/s,寫入測試更輸SATA 6Gb/s一大截。 ![]() 4KQD4讀寫測試,仍為目前USB 3.0/3.1的難以克服的梗,讀取速率 都低於SATA 6Gb/s,寫入測試更輸SATA 6Gb/s一大截。 ![]() 4KQD16讀寫測試,也一樣地讀/寫速率都落後SATA 6Gb/s一大截。 ![]() 32K/128K讀取分項,讀取速率大多落後於SATA 6Gb/s一截。 ![]() 看一下Anvil's讀寫分數的差異。 ![]() ![]() ![]() AS SSD全測過一輪,並測試Copy Benchmark,因為此套軟體與x79 RSTe有點相容性問題, SATA寫入效能會偏低,因此USB環境下的相關寫入測試乍看會贏過甚多,但在Copy Benchmark測試就較趨近於正常化。 ![]() ![]() ![]() ATTO Diskbenchmark v2.47針對了64K、64MB、256MB、 512MB、1GB及2GB分別測試。本篇僅測試Overlapped I/O模式, Neither模式日後再公開。 64K讀取在中段USB 3.1略快於內接SATA,末段速率不相上下;寫入 則是前段USB 3.1均落後,遲至末段速率才不相上下。 ![]() ![]() 64M讀取在中段起USB 3.1略快於內接SATA,末段速率不相上下; USB 3.1寫入前段均落後,遲至末段速率才不相上下。 ![]() ![]() 256M讀取在中段起USB 3.1略快於內接SATA,末段速率不相上下; USB 3.1寫入前段落後較大,遲至末段速率落差逐漸縮減。 ![]() ![]() 512M讀取在中段起USB 3.1略快於內接SATA,末段速率不相上下; USB 3.1寫入前段落後較大,遲至末段速率落差逐漸縮減。 ![]() ![]() 1GB讀取在中段起USB 3.1略快於內接SATA,末段速率不相上下; USB 3.1寫入前段落後較大,遲至末段速率落差逐漸縮減。 ![]() ![]() 2GB讀取在中段起USB 3.1略快於內接SATA,末段速率不相上下; USB 3.1寫入前段落後較大,遲至末段速率落差逐漸縮減。 ![]() ![]() 以Transfer Size 8192K為基準,把所有不同檔案長度作個歸納。 ![]() ![]() Crystal DiskMark採Default分別挑容量值50MB、500MB、1G、 4G、8G及32G等六組參數測試。 Seq Q32T1 (SSD循序讀寫)測試,USB 3.1不論讀寫測試均小輸 SATA 6Gb/s。 ![]() 4K Q32T1 (SSD 4K讀寫)測試,USB 3.1不論讀寫測試均小輸 SATA 6Gb/s。 ![]() Seq讀寫測試,USB 3.1讀取速率與SATA 6Gb/s不相上下,寫入顯 然不及SATA 6Gb/s。 ![]() 4K讀寫測試,USB 3.1不僅落後SATA 6Gb/s,部分測試還落後USB 3.0,寫入測試遙遙落後於SATA 6Gb/s。 ![]() NetworkDLS - DiskMark拿來試看看,它寫入測法與RSTe不相容, 因此SATA 6Gb/s測試結果也偏低。 ![]() HDTune 設定檔案容量為8MB,各測試選項結果。 線性讀寫測試,平均讀取速率略快於SATA 6Gb/s,應屬誤差範圍值; 平均寫入略慢於SATA 6Gb/s,不論是USB 3.1或USB 3.0的Access Time明顯慢於SATA 6Gb/s。 ![]() ![]() HDTune 額外讀寫測試(Extra Test-Read/Write),讀寫速率均慢於 SATA 6Gb/s。 ![]() ![]() HDTune 隨機讀寫測試(Random Access-Read/Write),讀寫速率 均慢於SATA 6Gb/s。 ![]() ![]() File Benchmark選項則是以Block Size 512MB檔案長度為基準,設 定50MB、500MB、2000MB及4000MB,測試資料型態為Zero及 Mixed。因RSTe相容性問題,File Benchmark 4KB相關SATA 6Gb/s寫入值較低。 循序讀寫,不論那個模式中USB 3.1讀取速率與SATA 6Gb/s不相上 下,寫入就稍慢些。 ![]() ![]() 4K Random Single Read/Write測試,不論那個模式中4K讀取速率 均低於SATA 6Gb/s。 ![]() ![]() 4K Random Multi Read/Write測試,檔案容量愈大,外接盒讀取速 率就沒法同步增加,USB 3.0環境下也不見得弱於USB 3.1環境。 ![]() ![]() HD-Tach 讀取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 (Long Zone)測試。 ![]() ![]() HD-Tach RW 讀取效能測試,分別針對8mb(Quick Zone)及32mb (Long Zone)測試。 ![]() ![]() InHouse DiskBenchMark,USB 3.1循序寫入略慢於SATA 6Gb/s, 隨機寫入也因與SATA 6Gb/s似有相容性問題而偏低,USB環境均勝於 SATA 6Gb/s。 ![]() ![]() Parkdale v2.95根據Block Size 64K或1MB,把檔案大小從250MB~ 4000MB全測過一輪,本篇測試先PO出Block Size為1MB的圖表。循 序讀寫測試,USB 3.1落後SATA 6Gb/s不多,惟若Random QD32 讀取測試雖稍慢,寫入測試則明顯落後。 ![]() ![]() PCMark 7測試,部分應用環境USB 3.1略快於SATA 6Gb/s。 ![]() ![]() ![]() ![]() PCWizard 2014,顯然是UASP USB 3.0/3.1的致命測試軟體。 ![]() 最後作個簡單的測試總表,若把所有SATA 6Gb/s偏弱測試選項加入, USB 3.0/3.1勝過X79 SATA 6Gb/s;若把SATA 6Gb/s於測試軟體 中不相容的項目剔除並加以比較,USB 3.1外接速率損耗率與內接相比 竟低於20%,若接回USB 3.0環境的損耗率約39%。 ![]() ![]() ![]() 測試結論 優點 1. UASP環境下的循序讀寫速率已近於內接SATA 6Gb/s。 2. 支援目前市上多數厚度的2.5" SSD/HDD,且可達2TB容量。 3. 被動式鋁合金外接盒散熱速度還不差。 缺點 1. 4K/4KQD16或4KQD32讀寫較弱。 2. 內附USB 3.1 Type C線材較短,且未附Type C轉Type A線。 3. 未附Drivers CD,若要在Windows 7以下環境使用需自行下載。 以上不專業之簡單測試到此結束,下台一鞠躬,一切的批評希望廠商 能見諒,本文不作筆戰用,若有指教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此文章於 2015-10-26 05:23 PM 被 巫佚 編輯. |
|||||||
![]() |
![]() |
Major Member
![]() 加入日期: Feb 2003 您的住址: 新北市
文章: 222
|
太詳細了,感謝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
就算整個世界被大雨顛倒,我會給妳懷抱,受不了,看見妳背影來到,寫下我度秒如年難挨的離騷∼ 我的Blog:http://fatjohn0927.wordpress.co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