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政府最容易, 這好像是現在人的心態.
前一陣子我看到Discovery(好像是, 不會是國家地理頻道吧?)介紹香港電影工業, 香港的有關當局說, 他們從不介入電影, 這是他們一貫的立場. 節目訪問一個香港導演, 他說:香港觀眾水準不高, 他們很清楚, 不可能要觀眾思考片中的含義, 所以他們盡力用流暢的拍攝技巧及節奏表現給觀眾看, 這可能也是香港電影的長處.(抱歉, 可能記不到三成, 但意義大致是如此)
我們的電影工業相關人員了解觀眾的喜好嗎? 了解怎麼發展電影嗎? 如果他們心目中的電影工業是指精緻但少數人欣賞的, 那麼保持現狀讓少數導演去奮鬥, 政府出少許力就好了. 本來就不可能要全民一起欣賞某一種活動, 演唱會,跳舞, 各有所好, 何必勉強? 但這篇報導舉南韓電視劇與電影為例, 顯然電影基金會所指的應該是商業電影, 相信大多數人關心的也是商業電影. 既然是商業電影, 賺錢第一, 怎麼叫政府與老百姓一同承擔風險? 一部確定會賺錢的, 電影公司會讓他人投資? 就是不確定, 才叫別人進來一起死吧!
電影公司要賺錢, 自己要努力啊! 那他們知道方向與重點嗎? 看我的野蠻女友就知道了, 好的劇本啊! 可是我們的電影公司把多少比例的資金分配在劇本上, 我不知道, 但國內電影談的都是少數人想知道的或有興趣的, 這怎麼叫普羅大眾進場? 以流星花園來說, 為什麼成功? 它是改編自日本著名漫畫, 是劇本好捧出F4和大S, 有人以為是F4和大S演得好讓戲成功的嗎? 不過, 流星花園點出第二項重點:選角. 媒體訪問過製作人柴智屏, 她說他們有做過調查, 觀眾寧可看不會演戲的俊男美女, 也不要看會演戲的醜男醜女. 很可悲, 但這是事實. 看看國內備受關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該片選角一定案, 馬上在網路被炮轟, 選舒淇是議論焦點, 而媒體報導電影公司看重舒淇有海外市場. 簡單說, 某一種配件目前正流行, 但與衣服型式配不配不重要, 以這樣的思考邏輯做出來的衣服有人要嗎? 於是, 同樣是網路小說改編的, 成績卻有雲泥之別.
我只是一個大多數時間花在看電視和DVD上的普通人, 講這些自以為是的屁話希望不會引來批評

我也想過, 只會批評有什麼用? 要想方法改善才是積極的心態啊. 我很不負責任的提出幾個想法:
1.初期由政府補助, 讓國片有可以上映的戲院與檔期, 不要口碑沒傳開就下檔了, 以目前民眾看到國片等於忽略的心態, 即使是我的野蠻女友, 可能也要先下檔再說.
2.(政府或企業)成立專屬網站教導劇本創作, 舉辦以電影拍攝為目標的小說創作比賽, 不必拘泥形式, 一個好的創意, 一篇長篇小說都可以,這絕不是作文比賽, 而是比適不適合拍出好看的電影. 另外, 拍攝的能力是考量重點, 不然ID4星際終結者要叫誰來投資? 誰又有能力拍這樣的片?
3.劇本的優劣由愛看電視電影的一般民眾評斷, 謝絕所謂專家學者, 如果他們行, 電影工業會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 這些"一般民眾"可以到電影院前找, 可以在像pcdvd這種討論區找, 但可能是無給制, 所以要有時間與熱忱參與(我相信不乏這種熱心人士).
4. 選角比照劇本由民眾決定.
唉, 我寫那麼多廢話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純討論罷了. 其實我們想再多辦法, 都不比電影公司老板的一念之差, 搞不好如何讓政府撥更多那不知去向的五百萬差額才是他們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