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Roch
Master Member
 
Roch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00
您的住址: 台灣/台北/板橋
文章: 1,980
2002.05.17  工商時報
專利絕地大反攻,光碟片廠從技術扳回一城
田媛
翻開光碟片的演進史,所有知名的規格開發廠商,都是消費性電子廠,包括了飛利浦、Sony、松下等,這些廠商所制定的,絕大多數都是光碟片的規格,但在規格濫觴的發起名單裡,光碟片製造商付之厥如。如今,台灣產學界共同合作,推出了新技術的光碟片,除了對擺脫歷來專利包袱有宣誓意義之外,也為光碟片產業自己決定光碟片規格的道路,具有關鍵性的象徵。

今年三月,由飛利浦、Sony等九家歐洲、韓國及日本廠商,共同制定的DVD-Blue規格,號稱光碟片容量可以達到廿七GB,在這群規格制定者的團隊當中,光碟片產業先鋒如太陽誘電、TDK和台灣的錸德、中環均不在其列,但是日後卻必須照著這些硬體廠商制定出來的規格走,產業規格該誰主導,似乎顯得有些喧賓奪主。

長久以來,台灣的光碟片產業為了擺脫專利權的緊箍咒,除了不停的談判或採取迂迴策略之外,要以交叉授權(Cross-licensing)的方式解套,似乎又有點力不從心。別談專利權的問題了,要自己開發新的規格就更顯得遙不可及。不過,國科會昨日發表的成果,令台灣光碟片產業看到了未來的曙光,有機會擺脫產業跟隨者的既定角色,不僅意味光碟片業者可以自訂光碟片的規格,也足資證明台灣的奈米技術又向前一步。

雖然錸德參與了國科會所主導的這項近場光碟片研究計畫,但是錸德認為應該要在三、四年後才能量產的說法,立時使參與計畫的研究人員心頭一涼。錸德的看法起因於市場需求不明。

DVD-Blue的容量是現有DVD的五.七倍,其計畫推出這項高容量規格,就在於認為市場一定有高容量的影音節目儲存需求。台灣的光碟機全球佔有率超過五成,光碟片則超過八成,近場光碟片並不需要光碟機和光碟片的製程及設計進行太大幅度的修改,台灣的產業優勢即可自己決定這項新規格能否成型。

市場需求值得期待,但是為了台灣產業未來的發展,並且有機會由台灣主導一項新的規格或技術,與其被動等待市場需求的到來,何不化為主動推動市場需求的出現。否則誰知道,三、四年後,飛利浦或Sony等國外廠商,是不是又已經完成了新的光碟規格,到時台灣產業可能又只能徒呼負負了。
舊 2002-05-18, 12:24 AM #4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Roch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