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發現公視又做了一部很好看的動畫,以前曾為『阿公講古』深深著迷。
今天一連看了兩集,覺得相當不錯,很有寓教娛樂的效果。這一系列的動畫早在
3月底時就已經在公視開播,時間是每週六的晚上六點半到七點,一集半小時。
隔週的早上九點半重播。
動畫中多數的造型以原住民為主,講述一些故事,大人小孩看都很合適,尤其家中
有小孩的看這動畫應該不會感到無聊又會學到些知識。
此節目的網址:
http://www.pts.org.tw/~prgweb5/fair.../fairytales.htm


下面這段是此網頁主頁的介紹文章
=====================================================
有些東西,就是要等一段時間才能看到結果。而「動畫」就是這樣的東西。
「童話台灣」做了四年,在辛苦的四年中,使我們的工作人員從原先的五位伙伴一直
到兩人小組…。但也讓童話台灣有了一些成果。其實,在製作童話台灣之前,我便知
道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但是一但決定以後,就一定要把它完成。
有許多人都說:「在台灣做動畫節目的人〞非傻即痴〝。」對於這樣的論點,我倒是
有不同的看法。在最近的十年中,市面上的各種動畫商品,其數量不斷的增加,而
且,目前還是有許多的年輕人,一股勁的在做電腦動畫,所以它的市場性應該是樂觀
的。同時動畫在目前來說,它應該是跟年輕人溝通的最佳方式。舉例來說:在去年,
童話台灣為配合新聞局所主辦的兒童影視觀摩展所做的幾場演出,我在現場目睹了幾
百位學童的熱烈反應。對我來說,之前的堅持和辛勞都在這一刻轉化成鼓勵。
自己在這個領域裡,摸索了二十年,一直到了做童話台灣,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其
實,在十幾年前,就想用動畫來表現一些故事,只是在當時,我並不想用最傳統的賽
璐璐著色的方式來做,因為那樣的工作流程不僅繁瑣,許多作業的模式,也須要去遷
就多數的工作人員,這些狀況對於喜歡求變得我,是最難以忍受的。我認為動畫工作
應該是可以多樣化的,但是,如果都只能按著﹁加工模式﹂去做的話,那這樣的工作
寧可不去做。這麼說並不是看不起動畫加工者,而是節目的型態不同,製作的方式也
應該要有所改變。
在「童話台灣」製作之前,工作人員便常常為了材質的問題而傷透腦筋。因為我們所
選擇的方向都是別人沒走過的路,所幸,這些不同材質的組合,都讓節目增添了許多
意外的效果。或許,有很多人都會覺得,既使再怎麼辛苦,用力的做動畫節目,也絕
對比不過美、日…等強勢的動畫節目。這種情況我們本身也很清楚,但是,這些情況
不是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嗎?在我認為,我們不能因為別人說你資金不夠,機器、設備
不夠…,你就不做了。我想現在,全世界都處在不景氣當中,如果可以在有限的資金
裡,用有限的設備,做出一些好的節目,那等到好的時機來臨,不就可以一展希望與
抱負嗎?
總之,「童話台灣」是我和許多夥伴共同的心力成果,我們單純的只想做出一些比較
不同的動畫節目。我們深盼在「童話台灣」播映之後,能夠得到一些鼓勵與指教,同
時我們也期望在國內能夠有更多的製作單位來共同努力,並建立起屬於我們自己的動畫文化。
本文作者:梁崇祐
=====================================================
上面有說這一系列共有十集,每集的介紹我就不貼上來了,只把集名給PO上來。
第一集:小猴子
第二集:城隍爺與水蛙伯
第三集:小狗迪羅
第四集:少女柯布西
第五集:少年麻達
第六集:能高山
第七集:鹿姑娘
第八集:懶人變猴子
第九集:猴子與螃蟹
第十集:《沒資料》
希望大家多多支為本土動畫努力的,而且很符合咱們台灣的風俗,看起來沒有像看
國外動畫片那樣的距離,相當有親切感。若覺得不錯的話,可以順便在公視的網站
上幫他們打打氣,也許這系列有機會出套裝的VCD,DVD倒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