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摘錄自:
DVworld 壓縮理論--MPEG
THW中文版 DivX Codec:雙向編碼及解碼
MPEG擷取的資料是由三種不同壓縮frames方式組合而成:第一種為I-frames,用在壓縮整個frames,這種壓縮法類似JPEG壓縮,通常I-frame壓縮的資料量最大,但只需要I-frames的資料即可回復完整影像,不需要參考其他的frames。第二種為P-frame (預測式frames, Predictive frame) ,P-frame充分利用動態預測以減少顯示一個影像所需的資料,因此,P-frame是由前後二個I-frame預測算出來的。第三種B-frame (雙向式frames, Bi-directional frame) ,是藉由預測及修改來形成的,來自前後frames的資訊組成目前的B-frame影像.
一些其他的說明可以見
THW中文版
所謂的Key frame 應該是指單獨的frame,不需參考其他的frame而能組成單獨的
畫面,而以一般ntsc每秒近30個畫面來說,單位時間內的key frame數越多,就能夠
表現出更多影像的細節與資訊量,但相對的影像大小也會增加不少.
以上,錯誤的部分請大家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