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Member
|
反向思考,還有多少人比她更需要被電視報導??
我到希望她在西門町拉琴拉個一年半載,自己賺足學費,更有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陸伊潔圓夢 兒權協會難掩遺憾
記者梁欣怡/報導
隱藏在社會底層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動人心,近來部分社會福利團體相繼把社會弱勢族群的遭遇灑狗血似地暴露在媒體及社會大眾面前,有人坦承這樣募款最容易,但也承認這會讓愛心資源過度集中、分配不均,而且一時的激情過後,對個案的影響才逐步浮現,除非經過長期心理輔導與追蹤,否則個案很難再回到原有的生命軌道。
街頭小提琴家陸伊潔得到旅奧女醫師的資助,圓了出國學音樂的夢,當初將她帶到媒體與社會大眾面前的兒童人權協會卻難掩小小的遺憾;「陸伊潔家境並不貧窮,我們希望社會大眾關切的是兒童工作權的問題,但大家似乎只看到這個小女孩,訴求的焦點被模糊了。」該協會企劃組長沈宏錩說。
沈宏錩指出,當陸伊潔的事情經媒體披露後,協會電話不斷,好多人指定要捐款幫助她,有人準備贊助她出國念書的學費,還有人捐了一把名貴的小提琴給她。雖然協會都將愛心資源全部轉給陸家,但沈宏錩依舊感慨,過多資源集中在一個人不是那麼迫切需要的人身上,是一種浪費。
其實,類似的情形已不是第一次發生,許多社會福利團體發現,近來媒體競爭激烈,電子媒體將弱勢個案的故事暴露在大眾面前,短短數分鐘的報導,就可換來好幾百萬的善款捐獻,「幾乎是一個社團全年募款的目標」,一位社工員搖頭。
兒童福利聯盟企劃組長陳雅惠就說,灑狗血式地將個案曝光是最快速有效的募款方式,因為容易打動人心,但讓人擔心的是,過多資源集中在少數個案身上,忽略了社會角落裡許多境遇相似的弱勢,並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而且許多次經驗都告訴她們,不少家庭拿了這筆善款並未妥善運用,反而冒出一堆人認親戚,讓那個家庭的處境更形艱困。
她接著指出,沒有思考周全就將個案曝光,不僅讓社會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分配,個案的心理勢必受到衝擊,像是九二一地震後四名失去父母的孤兒就在媒體不斷追蹤報導下,委屈地覺得「被社工大哥哥出賣了」,而去年透過法院向生父追討扶養費的小慈,回到學校後也經過社工員長期輔導,才逐漸回復原本的生活面貌。
「服務弱勢個案的社團,都很擔心個案曝光後會被貼上標籤,所以社工員的角色不僅是輔導、協助,面對媒體壓力時更要懂得適時把關,保護這些原本就很弱勢的人。」陳雅惠說。
【2002/04/20 民生報】
-------------------------------
當雪中送炭變錦上添花…
記者梁欣怡/特稿
街頭小提琴家陸伊潔得到贊助,即將遠赴音樂大國奧地利,一圓她的音樂夢,很多人都對這個勇於爭取的小女孩寄予祝福;但值得深思的是,台灣社會還隱藏著多少個「陸伊潔」?小小年紀就必須自己打工賺錢,兒童工作權的保障有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更多沒有被發掘出來比陸伊潔處境還要惡劣的孩子,他們的未來又在哪裡?
如果社會的愛心資源有限,而需要卻是無限時,我們的愛心是不是應該得到更合理、有效的運用。
當初發現陸伊潔的兒童人權協會坦承陸家並不窮,當許多原住民孩子窮得連午餐費都繳不出,被迫餓肚子的時候,她還可以擁有一把屬於自己的小提琴,利用課餘時間去學音樂,相形之下幸福多了;兩者之間唯一的不同是,在媒體和社會福利團體的推波助瀾下,社會大眾看到了陸伊潔的需要。
或許這是台灣民眾捐款習慣使然,總會在看到打動人心的可憐故事後便會衝動地想要幫助,沒有多想一想同樣一筆錢如果交給訓練有素的專業社會福利團體,或許可以發揮更大效益,幫助更多處境更糟的人,讓每一塊錢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很多人說台灣社會錦上添花的事太多,雪中送炭的事太少,而當雪中送炭一不小心變成錦上添花時,我們是不是該停下腳步好好深思:做善事,除了有心,更要專業。
【2002/04/20 民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