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Basara
Golden Member
 
Basara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Jul 2000
您的住址: 北中南走透透
文章: 2,900

Black Hawk Down: White American Up
-–「黑鷹計畫」的符號分析
黃浩榮(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文接上篇:

筆者無意於此進行歷史真實性的商榷(若依現象學觀點視之,也根本
無此必要)。重要的是,儘管這些對於BHD的文字敘述來自不同地區(
可惜沒有索馬利亞版),語意內容略有差異(特別是中國版),但基本
上這些文字敘事皆受制於原影片的內容敘事(當然,直接從美國官方網
站所譯出的文字更是如此),幾乎都呈現出相同的、有利於美國形象的
敘事主軸:「美國這次的軍事行動是人道的、正義的」,而非一種目的
性的軍事侵略或武力介入他國內政。即便向來反美的中國,試圖將影片
內容作不同詮釋,但也只限於表面的語意重現,而無法顛覆深植於影片
中的美國普世價值。

換言之,BHD如同其他好萊塢影片一樣,成功地將美國精神(自由、正
義、和平、人道等價值理念)鑲嵌於文化工業產品當中,向全球各地行
銷獲利,也成功地取得關於這次戰爭的歷史定義權。市場大眾消費影片
的同時,也再次消費了美國本位的主流普世價值,並接收了關於這段史
實的美式詮釋。

對立的符號結構

除了鉅觀的敘事內容,我們可以試著深入BHD中微觀的符號使用,來尋
繹其中所潛藏的二元對立邏輯、迷思以及意識形態。Levi-Strauss認為
二元對立(binary opposition)是人類用來感知世界的最基礎意識架
構,因為這種「非上即下」、「非左即右」、「非內即外」的二分結構
,最易於人類認知與選擇,也最易於用來設定群眾的自我認同。

而在BHD中,整部影片所呈現的二元對立符號及意義(外延義及隱含義)
,較顯而易見者包括了「美國:索馬利亞,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安定
:動亂,富裕:貧窮,先進:落後,白人:黑人,軍隊(訓練有素):
軍閥(目無法紀),正義:邪惡,人道:殘忍,我寡:敵眾,殺人有理
:殺人有罪,光明磊落:陰險狡猾,觀眾同情:觀眾厭惡」等等。無庸
置疑,這些具象的對立符號所組合的結果,建構出有利於美國/人的正
面國際形象及歷史地位,也同時賦予索馬利亞/人負面的形象與地位。
而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也能一目了然地區辨出該次戰爭中,熟善熟
惡,建立起自己對這段史實的認知與觀點。

這種對於BHD的解讀策略(即S. Hall所謂的優勢解讀<preferred
reading>),在與美國友好或長期受到美國文化殖民的地區(如台灣)
確實容易形成主流氛圍,有助於美國對世界歷史的書寫與控制,也同時
維繫了美國霸權的存在與安定;但對於反美國家(如索馬利亞),這條
預設於電影中二元對立符號的解讀途徑,無疑是種帝國主義式的屈辱與
塗污。

此外�***中尚有一條看似隱藏但卻至為緊要的二元對立軸線 – 「死亡
」。據BHD片尾字幕所示,在該次戰役中,美軍共有19名人員陣亡,七
十多名受傷,而索馬利亞方面陣亡人數則逾千人。

然而在影片中,每名美軍的死亡皆被予以「人性化」處理(較貼近真實
戰爭中血淋淋的傷亡場面),甚至是「放大」描寫,譬如近距離的傷亡
狀況特寫、個人痛苦與情感的強調、延長個人入鏡時間、加入煽情音效
等等。但是,索馬利亞民兵的死亡,在處理方式上則宛若天壤之別,多
是典型「一聲槍響,一人倒下」的跑龍套作法。在全面長鏡頭的遠眺式
戰爭畫面處理之下,每名索軍的個人性被渺小化,甚至是「去個人化」
。一切走馬看花,沒有個人傷痛的特寫,也沒有煽情音效。索國人民在
影片中不被允許留有「個人」的存在,「個人」是美國人的專屬權利。

是故,在BHD的場景呈現中,常常可見孤立待援的美軍身陷困境,成群
的索國民兵以及手執石塊的索國民眾宛若飢餓的蝗蟲般蜂擁而至,美軍
在重圍中瘋狂掃射,一排排的索國人民接連倒下…最後,彈盡援絕的美
軍壯烈犧牲。在如此顯著的符號差異待遇之下,令人不禁懷疑,美軍射
擊的對象是否為某種不知名的邪惡地底生物,又美國人向來引以為傲的
「人權」大纛,於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幸福公式:H=f^4,食物、樂趣、朋友及家人

舊 2002-03-05, 04:16 PM #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Basara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