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續
魔女宅急便 二區 vs. 三區, 接著要討論的是三區 龍貓 的品質.
在這之前我要先跟各位道歉, 上一篇有關音效規格的部份寫錯了. 三區 魔女宅急便 跟 龍貓 的
DD 5.1 都是 448Kbps, 而 DD 2.0 192Kbps 倒是沒錯.
虛幻的 Dolby Digital 5.1
魔女宅急便 跟 龍貓 當初是以 Dolby Stereo (4ch) 上映的作品. 電影院所謂的 Dolby Stereo 並不單指 L/R 立體聲, 其意義等同於家用的 Dolby Surround/Dolby ProLogic, 共 L/R/C/S 四聲道. Dolby Stereo 首見於 1977 年星際大戰, 而 Dolby SRD (DD 5.1) 一直到 1992 年才登場. 1988 年的 龍貓 以及 1989 年的 魔女宅急便 根本不可能有 5.1 音源, 除非像 PATLABOR 劇場版發行 DVD 時重新製作 (耗掉了相當於一話 OVA 的費用) 然而二區無論日語或英語音軌都僅僅收錄 DD 2.0, 若真有 DD 5.1 早就拿出來用, 肥水怎會落入外人田.
三區所謂的 DD 5.1, 據推測是把 Center 換成國語, Ls/Rs 等同於原本的 Surround, 後環繞是 MONO 的, 重低音則經過 50KHz 的 low pass filter 產生. 以下是三區 魔女宅急便 5.1 的示意圖, 可以發現後環繞一模一樣.
二區的 DD 2.0 音源以 Dolby Surround 矩陣編碼. 二聲道解碼之後經過擴大機即可反轉回 L/R/C/S 四聲道, 環繞效果等同於三區的 DD 5.1. 然而 DD 2.0 448/384Kbps 的音質絕對勝過 DD 2.0 192Kbps/DD 5.1 448Kbps. 同聲道下流量越低音質越差, 同流量下聲道數越多越不利.
品質能不能接受是一回事, 能做的更好卻挑上次級製程實在是很奇怪. DD 5.1 的名氣的確是可以吸引許多不明究理的觀眾, 但也不是這麼拿來濫用. 老老實實收錄 DD 2.0 (Dolby Surround encoded) 不會比較難賣, 反正搞不清楚規格的大有人在.
雜訊遍佈的影像
三區 龍貓 的畫質比起 魔女宅急便 要糟糕許多, 雜訊可說是明顯到有點離譜. 這種程度的雜訊已經不是 DVD Player 的 DNR (Digital Noise Reduction) 可以對付的, 高階機種也不會好到哪去.
另一片多重視角雜訊較少, 卻是用 filter 模糊畫面換來的結果.
這種雜訊很可能是數位母帶的問題, 並不是膠捲年久失修的瑕疵.
以下是處理過的畫面, 突顯雜訊分佈的情況, 座標點以 8x8/32x32 為間格.
可以發現雜訊是以 8x8 的區塊為單位隨機分佈, 數位母帶才有可能出現的瑕疵. 然而 DV, D-VHS, Digital Betacam 等等數位母帶脫磁的雜訊都不是這副德性, 真是難以理解. 但問題不能擱著不管, 建議博偉檢查現有的母帶, 並且將問題反映給日本, 至少二區不會慘到這種程度. 看是能夠要求到更好的母帶, 或是出動高階 DNR filter 解決.
二區的 龍貓 清晰度雖不如三區的本篇, 雜訊感大為降低. 強調輪廓的效果也不像多重視角那片那麼糊. 二區與三區有效畫面大小根本不同, 不會是同一支母帶, 想辦法凹到跟二區同級的母帶吧.
老實說, 我覺得 GHILBI 的全球發行權被 Disney (Buena Vista) 拿到有點可惜. Bandai Visual 算是目前二區動畫製片水準最高的廠商, 過帶技術一流. 1984 年的 MACROSS 劇場版可以有這種水準. Buena Vista 應該多學習學習.
所謂理想製程, 母帶同級再加上不差的規格. 之前我曾寫過
三區 PATLABOR 劇場版與二區 Bandai Visual 製片的比較, 可以參考看看.